上周五小半爸在咱們的「東西黑板報」專欄里,和大家解讀了今年的高考放榜和高考狀元的報道,「牛娃真的不上補習班嗎?牛娃的家長真的不操心?牛娃和牛校誰成就誰?」,結果發現留言區大家齊刷刷地都在問同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學習習慣?怎麼培養學習習慣?」
想著自己當年也算半個學霸,現在逃逃學習方面培養得也挺不錯,我信心滿滿地一一回復道:下周來分享!
打開電腦準備開始碼字時,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問題啊~
學習習慣不是一個獨立事件,它和孩子的生活習慣有關,思維習慣有關,興趣愛好有關,甚至性格情緒也都很有關係,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了!
怎麼辦呢?
所以接下來,我會大致按照年齡的遞增,挑取各階段最重要,自己體會也最深刻的一些關鍵點來和大家聊聊。
大家考慮得真的很到點,對咱們平台的大多數家長來說,娃還小,高考還很遙遠,但很多良好習慣的養成,卻是越早越好,可以說,從孩子第一次收拾整理玩具,第一次寫作業,第一次準備考試時,就可以開始了。
最佳養成時間:小學1、2年級及其以前
如果說智商很大程度上和基因有關,那麼,很多好習慣卻是後天可以養成的。
學霸,表面看起來是成績好,能力強。而這個「強」的背後,是由很多小細節,小事件支撐起來的。每一節課都專心聽講,每一個問題都回答得恰到好處,每一次作業都完成得準確無誤,課堂筆記毫不含糊,連草稿紙都工工整整……
總的來說,就是靠譜,任何一門學科,一件事情,交由TA來學習,處理,都能讓人放心。
這種「靠譜」的習慣,很早就可以開始培養。實際上,小時候很多貌似零零散散的生活細節,都和後面的學習習慣有關聯。
條理清晰的習慣 – 最起碼的,自己的東西知道放在哪裡,並能準確快速地找出來。
有些孩子做作業,一會兒找這個,一會兒找那個,作業沒寫幾分鐘,但找書、找本子、找鉛筆就花了半個多小時。與此同時,學霸的作業早已做完,差距就產生了。
漸漸地你還會發現,生活中的行為也會影響思維,能迅速找到自己的玩具小車在哪兒的孩子,也能迅速定位到某道題目的某個知識點出自哪本參考書,哪個章節,所以該用哪種方法來解答…..
較真的習慣 – 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標準,有要求。
低年級的孩子,可能會面臨很多來自老師的要求。比如對寫字的要求,對劃線的要求,對作業格式的要求,錯題修正的要求,讀課文讀題目的要求,甚至還有沒做到後懲罰的要求等等。
這一切,當時看起來可能不那麼「必要」,卻都是幫孩子養成做事較真的好習慣。
而且越到後面,你越發會發現,這些習慣,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優勢。字跡清晰工整,能給判卷老師良好的印象,尤其作文;認真書寫步驟,錯題修正的習慣,也讓孩子到了中、高年級,需要解答越來越複雜的題目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錯誤,遊刃有餘。
檢查的習慣 – 只要是我會的,都不會錯。
低年級孩子的學習內容大多比較簡單,「學會」不是什麼問題,但要做到不出錯,會是個挑戰,也是這個階段家長最需要引導孩子養成的習慣。
再簡單的作業,也要心存敬畏,做完後仔細檢查,保證做對。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孩子粗心,多半是因為知識掌握不夠紮實所致。其實不盡然,就像鎖門這個事情,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很多人依然會忘掉,就是沒有養成出門時再回頭看一眼,想一想的習慣。
同樣地,很多孩子聰明,理解能力強,但作業、考試總有這樣那樣的錯漏,的確就是因為第一遍不夠認真,也沒有養成檢查的習慣。
你會發現很多學霸,其實不見得有什麼驚人的能力,但人家穩打穩紮,可以拍著胸脯說,只要是我會的,都不會錯,這就非常厲害了。
最佳養成時間:小學3-4年級
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時間是很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但怎麼用,差別卻很大。
很多學霸表示自己並沒有過分熬夜、早起,但仔細觀察他們的每天日程,會發現時間利用率特別高,可以說,醒著的時間都沒有浪費。
怎麼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逃逃上3年級的時候學校里專門有過一段時間的time management skills(時間管理能力)訓練。
這個課程對他的幫助很大,總結一下主要分4個階段:
1. 第一周,記錄自己每天都做了些什麼
花一周的時間,細緻記錄自己每天的每個時間段,都發生了些什麼,自己在做些什麼。
2. 第二周,分析第一周的時間記錄結果
讓孩子仔細觀察和分析自己第一周的記錄,看看哪些時間花得有價值,哪些是浪費的,哪些事情該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往後放一放。想一想,如果重新過這一周,你會做怎樣的改進和調整?
3. 第三周,做一個合理的時間管理表
根據第二周的分析結果,做一個適合自己的,合理的時間管理表。
4. 然後,再花3周去執行這個時間管理表
因為要養成一個習慣,至少需要21天。
(圖片來自pexels)
這裡面我覺得最關鍵的是第一點。對孩子來說,讓他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現狀,做出合理的安排,比一上來就轟轟烈烈地做個宏偉計劃,把每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更加現實。
不過,大家肯定知道,無論什麼樣的時間管理方法,都是在「術」的層面。而背後的「道」,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否則,即便做出再合理,再精妙的時間規劃,缺了執行的耐力和毅力,也是白搭。
所以,在這個年齡段,在老師/家長的引導和督促下,熬過最艱難的階段,把時間管理做成日常例行的習慣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這邊的學校會在3年級之後開設時間管理課程的原因。
最佳養成時間:小學5-6年級
前面講到,很多習慣從小學低年級就該開始。而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就應該把那些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固定下來。
什麼才算好的學習習慣?
我的理解是因人而異。
比如有人告訴你,回家後最好先運動一下再做作業,這樣孩子精神比較好;又有人告訴你,放學回家後應該先把作業做完,再運動,這樣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有人告訴你,每天早起朗讀效果好,因為這時孩子的記憶力最佳,但你卻發現,娃早上睡意惺忪,但睡前讀過一兩遍的東西,第二天卻記得牢牢的,似乎有「隔夜power」~
不過總有些共性,適用於所有孩子。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周圍學霸同學的實踐,你會發現有3件很有共性的事:課前預習、專注聽課、課後複習。
這3件事看起來簡單,但每一件都非常重要。比如複習,根據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新學到的知識點,如果不及時複習,一天之後就只能記住百分之三十多點兒了。
(圖片來自swissvbs.com)
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往往是在家裡進行,家長都還比較容易引導和幫助。
而「專心聽課」這點,卻要靠平時的積累和培養。專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逃逃有位棋友,是一位12年級的大哥哥,拿到了麻省理工的Offer,過了暑假就要上大學了。前陣子他爸爸分享經驗時,談到兒子最大的優勢,就是做事情夠專注。花同樣的錢上同樣的興趣班,其他家長都很羨慕,因為他家孩子上課夠用心,吸收效率特別高,他家的錢是花得最值的。
美國的高中忙得抽風,但他依然能保持很多課外活動,每周五也還能到俱樂部下一整晚的西洋棋。他學習的時間不算長,但只要坐下來了,就會認真學。
這種強大的專注力怎麼培養?他爸爸說,應該和他家喜歡玩遊戲有關,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下棋,玩各種桌面遊戲,孩子好勝,為了要贏,感覺血一下就衝上來了,長期保持高度專注的狀態,漸漸地,也就養成了習慣。
這個方法,貌似不難,你不妨也試試!
學習習慣聽起來很浩大,如果感覺很沒頭緒,不知從哪兒抓起,那我建議就先抓這三點,課前預習、專注聽課、課後複習。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同樣可以培養孩子對細節的仔細認真,以及時間管理。
現在教育競爭很激勵,孩子要學的很多很多。學到的所有知識,未來都能用上嗎?坦率講還真不一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累積的能力,養成的好習慣,將來肯定是有用的,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在工作中。
最後,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家長自己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有很強的關聯性。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你會發現,TA 跟你們會越來越像,如果家裡總有一個丟三落四的馬大哈,就別指望孩子能認真仔細;如果我們自己生活無計劃,想到一出是一出,就別指望孩子能有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畢竟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可打破一個習慣一天都不用,父母一個「示範」就行了啊。
所以,抓孩子的學習習慣之前,還是先抓好自己的習慣吧~
PS:前面提到,學習習慣是個很龐大的話題,上面談到的是我自己覺得最關鍵的點,肯定還不完整,歡迎大家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