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每一件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都能拍出不菲的高價呢?

2020-02-14     林仔文玩工作室

青花釉里紅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創造性地將青花和釉里紅兩種釉下彩工藝相結合而燒成的一個瓷器釉下彩裝飾品種。明、清時期的青花釉里紅雖延續生產,但由於它的燒制工藝技術複雜、難度高,所以大部分時期內製作的數量不多,遺存至今的也很少。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為何一件青花釉里紅殘器能夠拍出不菲的價格高?

一、釉里紅的最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它是以銅為著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製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所以名叫"釉里紅" 釉里紅瓷創燒於元代,但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二、青花釉里紅傳世稀少,保存較為完好的也極難一見。數千件明洪武年間景德鎮的瓷片在挖掘機下出土,其中最為耀眼的就是釉里紅。雖然都是殘片,但一點也不影響它的珍貴价值。在以往的拍賣場中一旦出現,必定受人矚目。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2017年12月12日,遠在比利時的一個小拍賣行的拍賣會上,出現了一件元青花殘器(從未露面過),它有個響亮的名字「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鏤空牡丹紋蓋罐」,這件雖然被「砍頭」,又沒蓋,又是碎拼,但依舊拍出23,5萬歐元,摺合人民幣180萬!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青花釉里紅瓷器的工藝特徵與特點

「青花釉里紅」是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紅兩種彩料分別繪畫紋飾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後入窯高溫還原氣氛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這一品種的工藝基礎是建立在「青花」和「釉里紅」兩種釉下彩工藝特點之上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鈷的青料在瓷胎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上透明釉,在1200℃以上的高溫還原氣氛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釉下彩的工藝優點在於鈷料的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窯內氣氛對它影響較小,燒成溫度範圍較寬,呈色穩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雖然青花工藝早在唐代河南鞏義窯燒制的「唐青花」瓷器上就已開始使用,但其真正的成熟與發展還是在元代景德鎮窯實現的。「釉里紅」是指以含氧化銅的彩料在瓷胎上繪畫紋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入窯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的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以銅做陶瓷釉下彩的著色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長沙銅官窯的釉下褐綠彩瓷的彩飾中。現代科學測試表明,在銅官窯彩瓷中常能見到以褐色彩料或藍綠色彩料畫成的斑點紋和簡單的花草紋,這種「褐色彩料是以含鐵量高的礦物原料作為色料。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藍綠彩則是以含氧化銅的礦物原料或煉銅渣料作為色料,加工磨細後配成彩料施於瓷器的四周部位。這種點斑彩在高溫下燒成時常常流動,流下的綠色色彩有時局部變成紅色,這主要是其中所含的氧化銅被還原著色的緣故。」

元代釉里紅

元代燒成的釉里紅也是使用含氧化銅的彩料作為著色劑,景德鎮稱這種彩料為「銅花」,它是通過加熱銅材獲得的氧化表層,經仔細研磨後製備而成。這種彩料的「顏色極不穩定,因燒窯的火焰性質不同而出現綠色或青色,以及各種色調的紅色乃至閃紫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如用氧化焰燒成時呈青綠色,只有用還原焰燒成時才能呈紅色。在還原氣氛下,彩料中的氧化銅被還原成了氧分比例少的氧化亞銅,或不含氧的純銅。與同為使用氧化銅做著色劑的高溫紅釉一樣,釉里紅的紅色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是「以純銅細小粒子呈懸浮狀態存在的,銅的微粒直徑只有大約為千分之九毫米左右,近似膠體,顏色與普通金屬狀態時不同」。這種膠體「在極細小時呈黃色,稍大就呈紅色,更大些時又呈青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因此,為了能使氧化銅還原成合適的呈紅色的純銅細小膠體,燒窯時對窯內火焰的性質和還原氣氛用時的長短的把握就顯得十分關鍵,即在燒窯過程中材料「當還原作用適合時呈紅色,過度會使色調發暗。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時呈紫、青、綠色;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若熔融過度便褪色成為橙黃色或白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外銅在800℃以上的有易流動和揮發的特性,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會與面釉熔融並通過釉泡溢出體外,因而「現出紅色只要少量的銅就夠了。當銅的摻和量在0.5%以下時所出的顏色最好」。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所以控制好彩料中銅的含量也十分重要。而燒成溫度「對釉里紅的顯色也有很大影響,溫度過高銅全部揮發,溫度過低則釉面發濛,紅彩不能顯現亮紅色。一般溫度在1200℃-1250℃左右比較合宜。為了避免銅的揮發,燒成中高溫階段不宜時間過長,故燒窯時窯位的選擇也極有關係。」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可見釉里紅的製作從彩料的配製到燒窯時火焰的性質,溫度的高低,還原氣氛的用時,甚至窯位的選擇等種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對製品能否呈現純正的紅色產生影響。總之,青花釉里紅製作工藝的特點在於燒成時要同時滿足「青花」和「釉里紅」兩種不同彩料燒制工藝的要求,其中釉里紅的呈色技術難度很高,且不好把握,因而要想使燒制出兩種釉下彩均呈色完美的製品是十分不容易的。從現在考古和傳世材料來看,這種工藝技術發展成熟的歷史確實比較漫長,它自元代創燒後,在明代發展緩慢,成功的製品不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清康熙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工藝有所恢復和發展,發色成功的製品見多。而雍正時期則是這種釉下彩工藝最為成熟穩定的時期,傳世的雍正青花釉里紅器大多呈色鮮艷穩定。乾隆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器,雖然製作較多,但釉里紅的顯色技術開始退步,到清中晚期則又走向衰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MLUQnAB3uTiws8K5d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