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給上學女兒2套房當嫁妝,爸爸吃糠咽菜:被拚命付出毀掉的孩子

2019-09-28     爸媽精讀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未來之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就是給予孩子主宰命運的矛和盾,也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

作者:今年一月(爸媽精讀主筆)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讓人感慨不已。

一位來自浙江的父親,在網上吐槽說,自己每天吃腌蘿蔔和鹹菜,只為給女兒準備兩套房當嫁妝。為了女兒,自己操碎了心。

原來,他為了女兒下半輩子能有個依靠,自己省吃儉用給女兒買了兩套房。甚至為了能趕在女兒結婚前把房貸還清,自己更是緊衣縮食,靠吃腌蘿蔔和鹹菜過日子,生活得異常艱辛。

可讓人驚訝的是,他女兒年紀不大,目前還在讀書上學。

帖子一出,瞬間引髮網友熱議……

大部分網友都認為沒必要給孩子買房,太多的物質享受,會把孩子養廢了。

愛孩子,想給他最好的,無可厚非。

但是,盲目按照自己內心所想,不顧孩子意願和自己實際的經濟情況,只給孩子物質享受的愛,顯然太過片面。

莫言說:「父母僅僅會愛並不及格,因為母雞也會愛,父母必須接受訓練,具有相當的質量才行。」

疼孩子,愛孩子,光靠物質方面的供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放開對他們的過度「保護」,讓他們在獨立成長中鍛造一顆強大的內心,以便更好的立足於社會,立足於未來。

毀掉一個孩子

事事包辦即可

前不久,江蘇南京民警接到報警,稱兒子持刀要砍死父親。

事情的起因是,兒子啃老不願找工作,父親王某一氣之下賣掉兒子的轎車,又砸了兒子的家。兒子得知情況後,以牙還牙,隨即也砸了父親的車和家,還揚言要砍死父親。

提起這個34歲的兒子,父親王某有些恨鐵不成鋼。因為,這位留英歸來的海龜,已經遊手好閒10多年不曾工作了。

他的一切日常吃喝用度全靠家裡支撐,這些年已經花掉王某幾百萬了,就連其名下的房子和車也是王某出錢購買的。

針對此事,網友們的評論也是一針見血:

俗話說:碗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過度付出,孩子就會缺乏共情能力,認為一切都是父母應當地,他的身體也會逐漸適應這種供給,當有一天父母意識到問題,想要糾正時,為時已晚。

這讓我想起,去年那位82歲,身患尿毒症,怒告啃老兒的丁阿姨。

丁阿姨的兒子已經48歲了,畢業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擁有碩士學位,但這麼多年卻靠母親的退休金過活。

面對母親的指責,兒子卻反而指責是母親的事事包辦害了他:除了依賴你,我什麼都不會,是你親手毀了我!

事無巨細地為孩子操心一切,就像給孩子罩上金剛罩,雖能隔離痛苦和傷害,但同時也切斷了孩子一切成長機會。

不要覺得自己的付出很偉大,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度。當付出失控時,它帶來的可能是整個家庭的災難。

再愛孩子

也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

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越獨立,父母越省心,孩子將來越幸福。

獨立自主能力對孩子的性格完善,心理健康,學習就業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及早培養孩子該能力,就是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基石。

父母不妨先從這幾方面入手:

1、允許孩子犯錯,試錯

最近,常聽到嫂子批評小侄子,說他不是打碎碗,就是摔碎碟子,每次都是越幫越忙,最後還需要自己重新再做一遍。

就剛剛,又聽到嫂子在嚷嚷,「你一邊玩去,不用你洗,要不然,又像上次一樣,把碗碟子都賣了。」

「不會的媽媽,我已經知道怎麼洗碗了,這回絕對不會再摔壞了。」小侄子固執地辯解到。

我伸頭到廚房一瞧,只見他繫著圍裙,站在小板凳上,神情嚴肅又認真的擦洗著每雙碗筷,那倔強的側影仿佛在說:「看,我真的學會如何刷碗了。」

沒有人不論做什麼事,不用嘗試探索,一次性就能獲得成功。

孩子每一次的犯錯,其實都是一種摸索,一種成長。

不要擔心孩子犯錯,犯錯,是為了知道如何「不錯」。

2、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還記得去年那個帶著爸爸,從北京騎行到上海的12歲男孩周子傲嗎?

為期38天,全程2199.39公里的騎行中,周子傲爸爸只負責吃喝玩樂,不參與任何騎行事務的定奪,一切交由周子傲全權負責。

路上吃什麼?去哪住?去哪玩?車子的維修,每天預算規劃等,全都是周子傲說了算;兩人的衣服也是父子倆輪流洗;甚至最開始的騎行路線,也是周子傲一人上網查資料,對著地圖規劃出來的,爸爸沒發表任何意見。

我想,這位「懶爸爸」並不是真的懶,他只是不想讓自己過來人的經驗,阻礙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腳步。

老話說,該吃的虧一個都少不了,該撞的南牆一個也繞不過去。

別讓我們過多的擔憂和關愛,剝奪了孩子成長探索的樂趣。

3、適時放手,給孩子選擇權

日劇《溫室里的加穗子》中,加穗子的媽媽把加穗子當做生活的全部,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

加穗子不用自己做飯,不用自己選衣服……她只需像一個高貴的公主樣,無憂無慮生活即可。

可在媽媽過度照顧下,加穗子也幾乎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

她很不開心,討厭無能的自己,想要改變這一切。

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中唱到得樣:最好的愛,是放手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為自己做主,既能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又能讓孩子長大後更好的適應社會。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真正的愛是建立在尊重和平等之上的。

我們要順應成長規律,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訴求和需要,及早放手。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未來之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就是給予孩子主宰命運的矛和盾,也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

作者簡介:今年一月,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CHNdG0BJleJMoPME7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