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歷史上 那些充滿殖民色彩的街路名

2019-10-10     長春房產資訊

上世紀初,日本在長春建設了滿鐵附屬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炮製偽滿洲國,長春淪為偽滿洲國的「首都」「新京」。從滿鐵附屬地到偽滿「新京」規劃,建設的城區道路,其名稱多帶有日本特色,有著濃厚的殖民色彩。

滿鐵附屬地當局在對早期修築街路命名時,考慮到長春當地居民對日本人侵略擴張的警惕,臨時採用長春當時習慣以序號命名的方式,如東橫一街、東橫二街、東橫三街等。但隨著日本勢力的不斷擴大,殖民主義野心增強,1922年,公然用日本人姓氏命名取代原來的街路命名,如將最初名為南直街的人民大街,更名為中央通,將原名為東斜街的勝利大街更名為日本橋通,將原名為西斜街的漢口大街更名為敷島通。今天的長白路,最初叫東橫一街,更名為日出町;今天的黑水路,最初叫東橫二街,更名為富士町;今天的黃河路,原名叫東橫三街,更名為三笠町;今天的長江路,原名叫東橫四街,更名為吉野町;今天的珠江路,原名為東橫五街,更名為祝町;今天的天津路,原名為東橫六街,更名為室町。今天的遼寧路、丹東路、杭州路、四平路、松江路、嫩江路,對應的西橫一街、西橫二街、西橫三街、西橫四街、西橫六街、西橫八街,分別更名為河泉町、露月町、雨衣町、錦町、平安町、千島町。鐵道北各橫街,即今天的鐵北一、二、三、四路,分別更名為住吉町、高砂町、尾上町、春上町。當時的「通」指的是縱或斜走向的大街或大路;町指橫向的街﹑路﹑巷﹑鎮;丁目指的是區﹑段﹑小街或巷;番地是門牌號。偽滿洲國是日本人扶持的傀儡國家,滿鐵附屬地的名稱並沒有修改,仍沿用之前的名稱。

1945年,隨著偽滿洲國的垮台,大多數帶有濃郁殖民主義色彩的街路都被更了名。昔日滿鐵附屬地內的街路,多被以大江大河的名稱,如長江路,黃河路;或全國各省份的地名,如浙江路、珠江路、杭州路、廈門路等,道路呈東西走向的為路,呈南北走向的為街,如人民大街、漢口大街等。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1_es20BMH2_cNUgx_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