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冠心病,這兩個穴位可緩解
極泉穴:緩解胸悶,強心通絡
此穴位於腋窩頂點處,有脈搏跳動的地方。極泉穴特別適用於夏天使用,緩解夏季炎熱帶來的心情煩躁,動盪不安,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常按摩還可減輕冠心病帶來的心痛、胸悶之感。
心俞穴:活血理氣,清心寧志
該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上,不容易找到。可搭配其他穴位進行聯合運用,如搭配內關穴強化心痛治療效果;搭配神門穴治療健忘失眠,療效卓越。但因為心臟是相對脆弱的臟器,所以按摩的時候不宜用力。
「十人九濕」,找准這5個穴位,有奇效!
1 百會穴
位置: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 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 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2 大椎穴
位置: 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 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 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3 神闕穴
位置: 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 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 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4 湧泉穴
位置: 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 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 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5 陰陵泉穴
位置: 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 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 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氣海穴】促進腸道消化
氣海穴為任脈的首要穴道,為丹田之所在,稱為生氣之海。按摩氣海穴有強壯作用,還能促消化、益氣通陽。
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之譽稱,是說氣海穴有強壯全身的作用。臨床驗證,氣海穴確有調整全身虛弱狀態,增強免疫及防衛功能的作用。對先天體質虛弱、後天勞損太過者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按摩氣海穴的好處可以幫助解決大便不通、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取穴與按摩: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氣海穴1次,每次按壓15分鐘,每分鐘按壓15次。
【關元穴】調節內分泌治痛經
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按揉和震顫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常常按摩關元穴,可以起到治痛經、補腎虛、促進血液循環、強身健體的功效。
取穴與按摩:
在臍中下3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四指橫放即為三寸)。
可用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後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足三里】按摩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有些人吃東西就發脹、老是噯氣、胃痛,也可用來調理脾胃,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就能增加胃腸消化道動力。
專家建議: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可以增加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一般建議早上或者晚上,用大拇指按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