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今天的月亮里有「戲」

2019-09-13     戲曲寶

中秋節-戲曲節

農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又有「仲秋」、「秋節」、「八月節」、「團圓節」、「女兒節」的說法。當此佳節,民間節俗以闔家團圓、賞月嘗餅為主要內容,更兼在滿月下踏歌夜行、飲酒賞戲。

事實是,自古以來,這個團圓之節亦是歌舞之節、戲曲之節。蘇東坡就曾在中秋之夜「起舞弄清影」,蘇州虎丘的中秋歌會在明代登峰造極,中國早期歌舞小戲《踏謠娘》更是明證。許多古典戲曲以特有的藝術形式和美學價值,成就了中秋那歌舞並作、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期間更有不少「應節戲」「中秋戲」。

《長生殿》

《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作的傳奇(戲劇),全劇共五十齣。《長生殿》情節中牽涉到「月」的,有第十一折《聞樂》、第四十一折《見月》和最後一折《重圓》。其中,《聞樂》讓月中嫦娥引楊貴妃夢中魂游月宮,後者見一群仙女奏樂,默默記誦,醒來譜就《霓裳羽衣曲》;《見月》則寫長坂坡後的唐明皇,面對一輪明月,想起楊貴妃冷骨荒墳,傷心不已。

《長生殿·重圓》最能體現出中秋「團圓」的主題。凈扮道士上場引子曲唱道:「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終不變,定能償夙願。」唐明皇在中秋之夜仙逝,與道士一同升天。碧天如水,銀漢無塵,兩人分合吟誦著改編自蘇東坡《水調歌頭》的唱詞:「明月在何許?揮手上青天。」最終,唐明皇與楊貴妃「會良宵,人並圓;照良宵,月也圓。」

《琵琶記》

該劇寫新婚兩月的蔡伯喈被父親強迫進京趕考;考中狀元後,又被丞相、皇帝逼著入贅相府,以致滯留京都不歸。其中第二十八出「中秋望月」,寫的是蔡伯喈與相府小姐牛氏中秋賞月的情景。

牛氏嫁得如意郎君,歡喜無限,唱道——

[念奴嬌序]長空萬里,見嬋娟可愛,全無一點纖凝。十二欄杆光滿處,涼浸珠箔銀屏。偏稱,身在瑤台,笑斟玉斝,人生幾見此佳景?(合)惟願取,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前腔換頭]光瑩,我欲吹斷玉簫,乘鸞歸去,不知風露冷瑤京?環佩濕,似月下歸來飛瓊。那更,香鬢雲鬟,清輝玉臂,廣寒仙子也堪並。

而蔡伯喈身邊雖有佳人相伴,卻心情苦悶,想念遠在家鄉的白髮雙親與恩愛髮妻。他的唱詞是——

[前腔換頭]孤影,南枝乍冷,見烏鵲縹緲驚飛,棲止不定。萬點蒼山,何處是修竹吾廬三徑?追省,丹桂曾扳,嫦娥相愛,故人千里謾同情。

[前腔換頭]愁聽,吹笛關山,敲砧門巷,月中都是斷腸聲。人去遠,幾見明月虧盈。惟應,邊塞徵人,深閨思婦,怪他偏向別離明。

這四支曲子交替出現,表現了這對男女在明月清光下迥異的情懷,真正是「所言者月,所寓者心」。

《白兔記》

《白兔記》又稱《劉知遠白兔記》,元代南戲作品。永嘉書會才人編,寫劉知遠與李三娘悲歡離合的故事。明清以來《白兔記》便是常演的劇目,老北京時,中秋節戲曲界必要演出《白兔記》。

劇目里的白兔助人完孝於先,幫人全忠在後,被稱為靈物、靈兔。劇情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其中精彩的「瓜園分別」等場次,多次被越劇、崑劇等劇種改編演出。

《山鄉風雲》

紅色粵劇《山鄉風雲》,講述的是一個中共地下黨打惡霸的故事。劇中的華南遊擊隊女隊長,利用橫山區惡霸在中秋節為愛女舉辦「拜月會」之際,裡應外合,攻破敵堡。其中一曲「對月抒懷」,是粵劇名家紅線女的經典唱段之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初更夜已靜,閃爍滿天星,銀河淡淡月微明,爽颯秋風勁。

我本是個女兵,掩住刀光劍影,裝成淡定娉婷。

慣從殺氣學刀兵,哪有閒心愛夜靜?

除了以上我們介紹的這些,還有很多與中秋有關的戲曲,如崑曲《牡丹亭·離魂》,越劇《張羽煮海》《貂蟬拜月》,京劇《望江亭》《貴妃醉酒》等,在此佳節,不妨與家人一起賞月聽戲,品味傳統文化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q0SMm0BJleJMoPMMk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