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范仲淹,都是宋朝大文豪,究竟誰是豪放詞派的開宗鼻祖?

2019-11-22     也可自話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慷慨蒼涼,開豪放詞之先聲,但真正豪放詞派開宗的,還是要算在蘇東坡頭上。因為從蘇軾開始,才真正有意識地創作豪放詞。

宋詞

詞這一文學體裁,始於唐,比如李白的《憶秦娥》、溫庭筠的《望江南》;興於五代,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李煜,其次是馮延巳;興於兩宋,代表詞人一大把,就不舉例了,故而稱宋詞。

宋詞在創作風格上,分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風格就是我愛你,我想你,我們親個嘴兒吧;豪放派的風格是老子要乾死小日本。

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大家不要抬槓。

詞在誕生之初,天然就比詩低一個級別,稱為詩餘。詩言志,詞言情,曹操就說了「歌以詠志」,歌就是詩歌,心中有偉大的理想抱負,那就寫詩,唐朝進士科要考作詩,壯士出征要作詩,朋友送別要作詩,只有李白這種自帶仙氣的人,寫詩之餘,順手填首詞,抒抒情。

直到晚唐五代時期,填詞的人才漸漸多了起來,算是一個過渡吧。溫庭筠算是文人詞成熟的標誌,但這時期的詞,依然是兒女情長居多,直到李後主亡國後,為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人們突然發現,原來詞中也可以有家國情懷,所以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如果沒有亡國,想必李後主還在和小周后「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范仲淹·豪放詞派的先聲

到北宋出了個范仲淹。

人們都說書生誤國,但范文正公絕不是一個柔弱書生,他更像是一個戰士,太平天下,就安安心心當個官,寫詩填詞,這是最好的時代;一旦天下有變,老爺子披上戰甲就衝上前線了。

當他踏上征程,衛國戍邊的那些年,看著異域風情、殘陽如血,因保家衛國而慷慨、因戰士浴血而蒼涼,於是寫下了許多可以和盛唐邊塞詩媲美的邊塞詞,這些詞風格豪放蒼涼,感情強烈,為豪放詞吶喊出了第一聲

但只有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那時候,詞壇的流量擔當是柳永,誰要不會唱兩句柳永詞,就像十多年前不會唱周杰倫一樣,同學們會覺得你不合群,是個鄉巴佬。(抱歉我實在不知道周杰倫之後還有誰達到了這種高度,只好舉10多年前的例子了)

那時候,文壇盟主是歐陽修,盟主大人的詞,讀起來婉約,但婉約之中蘊含著豪放的味道,葉嘉瑩先生說他把沉重悲慨隱含在表面的遣玩之中,使其詞有豪放之氣。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詞的豪放與婉約,是在於作者內心所想表達的意義,而非字面看到的風花雪月。

豪放派

范仲淹開了豪放詞派的先聲,歐陽修在暗中默默地豪放著,基礎已經打好了,只等一個人站出來,大筆一揮,把這棟豪放的高樓蓋起來。

這個人叫蘇軾。

蘇東坡絕對是豪放詞史上最激進的人,我估摸北宋文風改革讓蘇軾對詞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婉約詞並非不好,但如果只有這一派,未免單調,蘇軾在范仲淹的迴音將消未消的時候,又嗷了一嗓子。

因為蘇軾在文壇的巨大影響力和號召力,人們正式使用「豪放」一詞來品評詩詞文章,從此,豪放詞派真正開始站住腳了,不說與柳永等婉約詞人分庭抗禮,至少也能分一杯羹。

豪放詞派的頂峰

蘇軾開宗立派,但這一派遠遠沒有達到頂峰,畢竟柳永等人影響太大,北宋百姓生活也還不錯,沒有那麼多需要豪放的事情。

這也未見得不是好事,大家都好好生活著,婉約著,豪放的事交給蘇軾這樣的人去玩票,留下經典之聲就行了,誰不願意好好活著呢?

金兵不願意讓大宋好好活著,於是靖康之恥發生了,這一來,國家陷入戰亂,還是那句老話,國家不幸詩家幸,留給婉約派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愛國文人們更需要豪放之聲,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對戰爭的痛恨,對亡國的哀痛。

所以豪放詞派在靖康之後,得到了大力發展。

我們在回頭看兩宋詞,你就會發現,北宋婉約派居多,南宋多為豪放詞,辛棄疾執牛耳,後面還有陸遊、朱敦儒等愛國文人。

有他們在,中國人的氣節就不會消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fmfnm4BMH2_cNUgy7F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