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高血壓全程管理

2020-03-18     醫脈通心內頻道

導語

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人數達2.45億,患病率為27.9%,而控制率僅有16.8%[1]。我國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40%以上,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而且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而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約70%的腦卒中死亡和約50%的心肌梗死與高血壓密切相關[2]

高血壓診治,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的血壓全程管理

高血壓一旦發生,就需要終生管理。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管理包括監測、檢測和治療,目的是防止血壓水平的進展、延緩及干預與血壓相關的靶器官(血管、腎臟、心臟)損害進展,以及減少和降低心腦及腎臟疾病的發生和死亡。在致力於提高高血壓的控制率的臨床工作中,患者的依從性對血壓的達標具有重要影響,以患者為中心的血壓全程管理對於提高患者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3](如圖1)。

圖1

診室外血壓監測(ABPM、HBPM)臨床意義重大

血壓測量是了解血壓水平、診斷高血壓、指導治療、評估降壓療效及觀察病情變化的主要手段。在臨床診療、人群防治和科學研究中有3種方法測量血壓,即診室血壓測量(CBP)、動態血壓監測(ABPM)和家庭血壓監測(HBPM)。儘管CBP是診斷高血壓、觀察降壓療效的主要方法,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相比CBP,診室外血壓監測如24h ABPM和HBPM具有更多優勢,如檢出夜間高血壓、發現血壓浮動異常、診斷出隱匿性高血壓、提高患者依從性等。

使用ABPM,測量次數多,無測量者誤差,可避免白大衣效應,可以測量夜間睡眠期間血壓。在評估24h血壓、診室血壓與5年心血管死亡風險相關性的研究表明,在預測心血管死亡風險方面,24h ABPM優於診室血壓[4];與診室血壓、家庭血壓相比,24h ABPM更準確地預測包括心梗、卒中在內的心血管事件風險[5]。2015英國哥倫比亞臨床實踐指南、2018歐洲高血壓指南及中國高血壓指南均建議使用動態血壓監測對診室高血壓進行確診[6][7][1];2018改善亞洲高血壓患者的管理共識明確提出,24小時嚴格血壓控制很重要,特別是對於亞洲患者[8]。因此,ABPM對於24h血壓全程達標具有重要意義在高血壓的全程管理中應發揮重要作用。

HBPM又稱自測血壓,China STATUS研究中,全國92家三甲醫院入組5086例心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門診的高血壓患者,進行HBPM的患者比例為63.9%[9]。因此,當前HBPM的普及和推薦有助於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時HBPM由患者自我測量或者由家庭成員協助完成,有助於增強患者健康參與意識,從而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適合患者長期血壓監測。在當下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大環境、就醫不便的情況下,HBPM將發揮重要作用,進行HBPM有助於及時了解血壓控制情況

HBPM需要選擇合適的血壓測量儀器,並對患者進行血壓自我測量知識、技能和方案的指導:使用經過國際校準方案認證的上臂式家用自動電子血壓計,不推薦腕式血壓計、手指血壓計、水銀柱血壓計進行家庭血壓監測。電子血壓計使用期間應定期校準,每年至少1次。測量方案可遵循圖2所示[10]操作規範,在規範的操作指導下記錄的血壓值方可幫助醫生進行高血壓的診治。注意,對於精神高度焦慮的患者,不建議家庭自測血壓。

圖2

因此,ABPM的精準測量(優勢),有助於了解患者血壓的真實情況;HBPM以患者為中心更便利的優勢,有助於提高治療依從性。兩種診室外血壓監測方法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對提高高血壓的控制率,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臨床應用價值。

高血壓的治療,藥物是控制血壓的有效措施

臨床對於高血壓的控制方法主要是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等非藥物措施和藥物治療兩方面。

其中藥物治療是控制血壓最有效的措施。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RB/ACEI)均屬作用於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降壓藥物,大量循證醫學證據均顯示該類藥物對於高血壓患者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護和心血管終點事件的預防作用。目前大多數心血管疾病臨床指南均推薦ARB/ACEI作為控制血壓的首選用藥,ARB被認為是患者不耐受ACEI的替代療法。另外,最新綜述文獻認為,兩者降壓效果幾乎等同,ACEI的不良反應明顯多於ARB類藥物,且亞洲人群更為明顯[11]。2003年發表的對354項RCT進行的薈萃分析顯示,ARB強效降壓,耐受性好,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能夠滿足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血壓全程管理模式的需求[12]

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閱讀。

CN/EDA/2003/0028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18年修訂版[M].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8.

[2] 胡盛壽, 高潤霖, 劉力生, 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J]. 中國循環雜誌,2019, 34(3): 209-220.

[3] BerraE, et al. Hypertension. 2016 Aug; 68(2): 297-306.

[4] DolanE, et al. Hypertension. 2005 Jul; 46(1): 156-161.

[5] Hypertension.2014 Aug; 64(2): 281-286.

[6] BCGuidelines.ca:Hypertension –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15, Revised 2016).

[7] WilliamsB, et al. J Hypertens. 2018 Oct; 36(10): 1953-2041.

[8] KarioK, et al. Hypertension. 2018; 71(3): 375-382.

[9] XUY. P. JAMA, 2013, 310(9): 948-958.

[10] SunghaP, et al.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2018; 32: 249-258.

[11] MesserliFH,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1:1474–1482.

[12] LawMR. BMJ. 2009; 338: b166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deM63ABfwtFQPkdTN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