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穗小魚
題記:
真正的高情商是既能照顧好別人的情緒,又能讓自己感覺舒服。
——蔡康永
溫暖過頭,自己也會很累吧!
「不會說話」似乎成了當下很多人的通病。
於是,蔡康永的《情商課》、馬東的《好好說話》賣到爆。可見,情商高是多麼重要。
一個情商高的人,會左右逢源,會被大家津津樂道。
娛樂圈有幾個公認情商高的人,比如黃渤、何炅、蔡康永、孟非,他們總能把話說到人心坎里,又時常能在尷尬的時候「化險為夷」。
我們每個人都想做一個高情商有腦子的人,笑著面對別人,也能笑著面對自己。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當笑著面對別人是,常常又委屈了自己,讓自己感覺不舒服、不痛快。甚至,把自己搞的身心疲憊。
比如,
明明上一天班很累了,朋友叫你出去K歌,礙於面子你不好拒絕;
本來自己手頭的工作就夠忙的了,同事有問題解決不了,你還是攬了過來;
本來你就討厭酒桌上的應酬,可是有時候怕別人說不合群,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參加。
我們活得就像是一個小太陽,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又常常慢待了自己。
《無聲告白》里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是,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特難。
小時候,父母期待我們乖巧懂事,成績優秀,把標準定得高高的。搞得我們退後50米助跑都夠不著;
長大後,老闆期待我們任勞任怨,精明能幹,把KPI定得高高的。搞的我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都干不完;
父母期待我們做個好兒子、妻子期待我們做個好丈夫、孩子期待我們做個好爸爸、老闆期待我們做個好員工、社會期待我們做個老好人......
而我們,最期待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不枉來到這世上走一遭。
正是因為我們背負太多的期待,所以常常感覺自己活得很累。
這些期待,如明鏡高懸。
時刻提醒著你,要在乎別人的感受,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於是,我們逼著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當我們盡情地燃燒自己的小宇宙,溫暖他人時,卻發現自己過得一點都不快樂。
或許,溫暖過頭了,自己也會很累吧!
真正的高情商是你自己要覺得舒服
蔡康永的《情商課》廣受歡迎。
他也是一個情商極高的男人,無論是主持的《康熙來了》,還是作為嘉賓參加的《奇葩說》等節目,都能聽到他精妙的點評和恰到好處的情商迸發。
他說:「高情商不是要你處處討好、成全別人,而委屈了自己。」
「真正的情商最重要就是你自己要覺得舒服」
他在接受採訪時,提出了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好的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就更吃力。」
什麼叫做冷淡的人呢?
不是說任何事情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而是說,你不必強迫自己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更不必去刻意迎合所有人。
我們習慣了看別人眼中自己的樣子,總是踮起腳尖去達成別人的期待。
如果沒有達成別人給我們預設的期待值,就暗自難過,仿佛辜負了別人的期待就特對不起他人。
這種成全他人的自我加壓,時常會讓我們迷失自我。
我們不僅要為別人而活,更要為自己而活。
水一直沸騰會熬干,人一直溫暖會心涼。
突然想到一句話:人生無非兩件事,關我屁事,關你屁事!
當然,這句話說得太滿。
它真正想表達的是:不必任何事情都記掛在心上,也不必把所有人的情緒都照顧的妥妥噹噹。
冷淡,不是不近人情,更不是冷血。
水一直沸騰會熬干,人一直溫暖會心涼。
朋友季老師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相對冷淡的人。
他不想去的場子,別人怎麼說他都不會去。
他說:「有些人覺得我不合群,不善於交際,甚至說我自以為是。可是,為了迎合別人,苦了自己又何必呢?」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大與天」的社會,好像你拒絕了別人就是不給面子,就是給人家難堪,就是讓人下不來台階。
所以,我們寧願放棄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犧牲自己的自由去做那些所謂的「顧全大局」的事。
在我看來很多事情都是不需要顧全大局的。比如無關緊要的應酬,比如少你一個也無所謂的K歌。
人,不要被「溫暖」這兩個字綁架。不懂拒絕別人的人,是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的。
「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大家或許都聽說過。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是指偶爾地給別人提供一點幫助如同雪中送炭,別人會心懷感恩。如果久而久之給予的太多,他人或許會把這些幫助視為理所當然,一旦有一天你決絕了給他提供幫助,他就會心生怨恨。
所以,要學會拒絕別人。
一味的迎合滿足他人,只會讓你的付出變的越來越廉價。
作家三毛說過:
「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本來就預備好了兩種答案。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他意料中的。所以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只要有正當的理由。」
你可能會說:「我拒絕了朋友,不就把他得罪了嗎?」
我想說,如果因為你的一次拒絕就把他得罪了,那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是把「讓別人開心」當作自己唯一的標準,而是讓自己開心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好別人的情緒。
畢竟,取悅別人很重要,取悅自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