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把青春期女兒打進醫院,骨折:以前有多寵,現在就有多恨!

2021-03-02   jason媽咪有辦法

原標題:爸爸把青春期女兒打進醫院,骨折:以前有多寵,現在就有多恨!

--01--

剛剛掃到一篇長文,有位媽媽特別痛心地說,感覺自己這個家完了,老公正拿拳頭在砸自己腦袋,她在一旁很恨老公,也恨自己,同時恨女兒。

起因是因為女兒在學校里談起了戀愛,他們被班主任談話兩次,和男孩家長也談了1次,因為女兒是女孩子,一貫在家裡偏愛一些,也從來沒打過。

可是似乎在女兒眼裡他們說什麼都是錯誤的,而那個男孩說什麼都是對的,父母和女孩談話時,女孩各種道理一大堆,就是不肯和男孩分手,哪怕父母斷了她的零花錢,沒收了她的手機,監視女兒的一切。但女孩依舊暗地裡和男孩見面,並且各種撒謊。

女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道理,和女兒講道理,女孩就請父母尊重她的人權,最令這對爸媽難以面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那個男孩帶女孩開了房。

他們兩家人找了一晚上,甚至動用了關係,才找到兩個孩子,把女孩帶回家時,爸爸真的憤怒了,而女孩也毫不示弱,將書本一本一本向爸爸丟去。

爸爸被氣瘋了,拿著冰球棍,鎖上門,不准老婆和兒子進去,聽到女孩在屋子裡一聲一聲慘叫,媽媽讓兒子砸了門鎖,沖了進去,但是女兒已經動不了了,到醫生檢查時發現尾骨骨折。

--02--

看著這位無助的媽媽的描述,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青春期都要這麼驚心動魄嗎?

從媽媽的描述中還可以得到幾點信息,大致分析以下幾點:

女孩屬於父母更偏愛一些的,畢竟是女孩子,又是小女兒,上面是哥哥,所以從小到大沒打過她,大概也沒怎麼訓過她,所以父母在女孩眼裡沒有權威性;

女孩的成績不太好,在班裡是後幾名,和那個男孩談起戀愛之後成績更是下降了,成績不好的孩子往往沒有成就感,在班級里也不容易有成就感和榮耀,很可能願意從其他方面來尋找「愛」;

父母和女孩也談了很多次,以朋友的身份和過來人的身份,看起來父母雙方也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希望給孩子更理智的教育,但是孩子似乎並不care他們,相反會很聽那個男孩的話。

--03--

從生理角度講,孩子進入青春期,人體會分泌一種「夕液素」,會在腋窩,RF等處的皮脂腺開口分泌出來的物質,這種外激素會通過空氣刺激異性,並且協調異性的內分泌,生殖系統,呼吸和循環。

我想,這是人類繁衍生殖最原始的一種本能。

從發展心理學上來講,孩子進入青春期,從對異性朦朦朧朧的好感,到產生興趣,也開始渴望與異性交往。有一項調查顯示,13到17歲的中學生有30%的學生承認有關係親密的異性,7-8%的學生承認自己有過早戀行為。

而現代社會的網絡與溝通信息的通暢,讓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便利了。

青春期孩子由於生理和心理變化,開始對自我意識更加渴望,開始有了叛逆期,而在13、4歲左右的孩子還有一個仇親期,對父母的管教更是煩上加煩。

--04--

以前寫過好多篇有關青春期教育的文兒,這次想談談自己看過的兩位媽媽的做法,這兩位媽媽都成功地引導了自己的孩子,不妨借鑑一下。

第一位媽媽的做法

這位媽媽的女兒也是談戀愛了,最初女孩也是不願意和父母談,媽媽也很智慧,沒有正面問過女兒,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給他講道理時,他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聽不進去的。

這位媽媽也沒有講什麼道理,而是經常在女兒情緒很好時,不經意地談起那個男孩,也不貶低那個男孩,只是問問女兒,那個男孩又做了什麼,對男孩做什麼事,媽媽都不加以評判,女孩慢慢放下了警惕心,開始願意和媽媽談論那個男孩。

媽媽感覺到女孩放下了戒備心,開始有意無意滲透一句半句自己的觀點了,而女孩因為有了「閨蜜」一般的老媽,對男孩也過了最初那種朦朧期好感加倍的時期,慢慢地開始講起了男孩子的很多缺點,發現男孩原來也不那麼完美。

後來,媽媽發現,女孩越來越不願意聊那個男孩,對男孩也沒有那麼喜歡了。

第二位媽媽的做法

另外一位媽媽,家裡是一個男孩子,她自己講述她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每次感覺到兒子要叛逆時,開始要和家裡僵化時,她就會約兒子去逛街,在去的路上,因為這位媽媽要騎著電動車,兒子坐在後邊需要摟著她的腰,她會感覺和兒子非常親近。

在這個時候她就趁機說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她也不全責備孩子,而是分析最近幾天的事兒都有什麼,自己的看法之類的,她發現每次在這個時候,孩子與她聊得都很心平氣和。

到了商場,再給兒子買點東西,請兒子吃點飯,倆人往往就變得非常和諧了。

--結語--

其實,每家孩子因為生長環境、脾氣秉性不一致,很難有統一的管教方式和萬能的教育方式,父母只有耐心細緻地觀察,才能尋找打開自己家孩子心門的「鑰匙」。

不要講那些孩子不愛聽的大道理,是能夠感化孩子的。畢竟,他們年齡還小,實際上是需要有人給他們做引導的,只是這引導應該是無痕的,是讓孩子感覺愉悅的,而不是高壓的,強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