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故意考5歲孫子,孫子隨手寫首詠花詩,無一生僻字卻流傳千年

2020-04-08     美詩美文的世界

上小學時,讀到《詠鵝》,筆者不明白為何7歲的駱賓王能寫出如此經典的詩句。後來自己也有了孩子,也教了學生,才明白這並不一定是因為孩子們的知識量有多豐富,而且是因為他們的世界更純凈,所以他們寫出的文字也就更加純粹自然。

因為這份純粹,駱賓王才能在不起眼的大白鵝身上,尋到「曲項向天歌」式的美感;因為這份純粹,所以唐代詩人繆氏子在7歲時才能在《賦新月》中寫出「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因為這份純粹,所以宋代名家黃庭堅在《牧童詩》中才能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也是一首小才子的作品,詩名叫《五歲詠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僧陳知玄。知玄是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就是當地有名的才子,其不少作品都收錄在《全唐詩》中,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這首《五歲詠花》。大家一看詩名就知道,這是他5歲時的作品。當時小知玄和爺爺一起散步,爺爺有意考考他的學問,便要求他即興寫首詩,知玄便隨手寫下了這首20字的小詩,全詩無一生僻字,卻字字珠璣,流傳了千年,讓我們來品一品:

《五歲詠花》

唐.知玄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

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據記載當時知玄沒走幾步便起出了這首詩。初讀這首詩會覺得其實寫得很普通,但細細品味會發現其實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佛法真諦。

詩前兩句僅用10個字,就寫出了花開和花落時的情形。一般的詠花詩,要麼寫春花燦爛,要麼是惜春傷懷,但5歲的小知玄卻由盛開的鮮花寫到花落時萬枝空的場景,可見他對事物的理解確實是很深刻的。「滿樹紅」和「萬枝空」的強烈對比,頗具感染力,令人眼前一亮。

詩的後兩句,為了進一步說明花開花落的自然法則,小詩人便拿樹枝上還剩的一朵花作文章。別看這朵花今日還在,但是明日它也將會隨風而逝。說此話時,小詩人似乎沒有惜春的傷感,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大人們會惜花是因為將它賦予了歲月、青春等意象,但在5歲的孩子眼裡卻沒有這些象徵意義,這就是這首詩會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

通讀全詩,看似只是講花開花落,其實充滿了禪意。詩人沒用一個高級的字眼,通篇都圍繞著花來寫,卻寫出了很多大人都悟不透、參不破的道理。詩中的一個「空」字,其實體現的並不是消極的意味,反而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知玄小小年紀就能有這般領悟,後來成為一代高僧也是情理之中。

孩子看這個世界的角度和大人終究是不同的,他們的世界自然純粹,所以寫出來的東西也就十分乾淨。《詠鵝》是如此,這首《五歲詠花》也是如此,這樣的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3c4W3EBnkjnB-0zAI9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