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岳亞茹 攝
作為西北大學117年校慶的重要活動之一,藝術學院「丹青桃李·屈健師生藝術習作彙報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韓昌黎先生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次展覽作為教學成果的一次展示,集中了屈健教授及其學生所創作的中國畫作品,力追「一手伸向傳統」之文脈;再續「一手伸向生活」之篇章。筆情墨韻里,傳不盡愛國愛校情;山水花鳥間,訴不完樂教美育心。
屈健師生備展現場 陳慧嬌 攝
展覽現場 岳亞茹 攝
展覽現場 岳亞茹 攝
2019年10月11日,記者一行走近「丹青桃李·屈健師生藝術習作彙報展」,在展廳我們有幸欣賞了屈健教授及其學生楊國棟、楊鋒、雲茜、冀驀、劉志明、雷雅琴、蔡昌明、華忠凱、賈峰、康戰強、任祚旺、王子健、屈菁、馬肖肖、劉彬、楊奕、李嬌嬌、劉若男、岳亞茹、孫思雨、徐幹智、任呢喃、張志傑、張澤鵬、盛雅茹、趙明煜、黃瀟雨、高千千、張祥諸校內校外學子30人的水墨丹青。
展覽現場 岳亞茹 攝
文化藝術報對話屈健
文化藝術報:每一屆畫展都是圍繞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展開的,對於今年的主題「丹青桃李」,您是怎麼考慮的?
屈健:此次展覽和以往不同的是,它不是個人畫展,而是由30位師生共同完成的師生之間的繪畫展覽。古人有句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將展覽主題稱為丹青桃李,主要是想突出師生之間互動的關係,有一種師生情在裡面。
屈健 《初雪》 66cm×66cm 紙本設色
文化藝術報:您覺得當代國畫藝術創作者應該怎樣去傳承這樣的藝術構建以及該向著什麼方向去發展它?又該如何去創新?
屈健:這個展覽既具有探索性,又是對教學成果的彙報。它一方面需要對傳統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梳理、繼承、學習,另一方面需要創造性地轉換,創新性地發展。從目前80多幅展覽作品來看,都是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具有探索性、創新性。且同時還有學習傳統的印記。
屈健 《秋江露冷》 66cm×66cm 紙本設色
文化藝術報:您在平時教學方面會如何引導學生去創作?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屈健:關於創作,首先從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入手,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語言和題材進行創新。創新是當下熱詞,提的人很多,但它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空中樓閣。創新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對繪畫形式的掌握。造型藝術都有一個基本的繪畫形式語言,造型、線條、筆墨都是需要掌握的。二是對傳統經典的了解,如果要想真正地站穩,走的路子正的話都離不開對傳統踏實的學習。李可染曾說過:「用最大的勇氣打進傳統,用最大的勇氣殺出傳統。」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離開了傳統、離開了對經典作品的了解、認識、學習的話,就把你的創新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是非常不可靠且沒有基礎的。第三方面就是創新離不開藝術家對生活仔細的觀察,對生活的感悟。長安畫派常講:「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就是講創新離不開生活的啟悟,這份啟悟中滲透著藝術家個人的學養、文化積澱、感情色彩,有了這三點才形成藝術家的個人面貌。而形成這一面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教育我的學子們能進到傳統中去,能脫出傳統,能脫離自己的老師,不要跟著老師作品走,對待自己的作品必須要有自己的感悟、感情、感知,最後形成自己的面貌和風格。
屈健 《月上西樓》 38cm×45cm 紙本設色
文化藝術報:您覺得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對國畫的探索最重要的是什麼?該以什麼心態去學習?
屈健:在大學階段的學習中,對國畫來講重要的是以虛心的態度去學習傳統,這點很多學生在年齡小時不能體會,包括我年輕時也是一樣,就覺得那有什麼好學的,我為什麼不畫自己的畫呢?但在幾十年後發現,那些傳統的東西你一個也不能少。因此,對大學期間來講,並不是讓你形成一個所謂的個人面貌,而是你對經典、傳統有一個非常系統的梳理,培養出真正的傳統意識,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創新的意識。
屈健 《陝南春色》 36cm×46cm 紙本設色
文化藝術報:能否談一下舉辦本次展覽對我校藝術學院有什麼影響?
屈健:這次展覽學生的規模比較大,主體大多是我的碩士學生,這些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好學,非常熱愛藝術,一次展出這麼多研究生的作品,對藝術學院也是嘗試。通過展覽有助於發現教學中的得與失,發現是否將我的教學理念通過教學活動貫徹下去,有一定檢示和示範作用。對於我來講,希望每一位學生都是自己,而不是老師的複製品,我很欣慰。
屈健 《海濱牧場》 40cm×46cm 紙本設色
文化藝術報:現在藝術市場非常活躍,您是如何引導您的學生藝術創作的價值取向?如何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平衡這個度?
屈健:藝術創作是一個精神性很強的活動,也是一個社會性很強的活動。一個藝術家能不能創造出人民群眾喜歡的作品,即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取決於他的價值觀。為誰而藝術是一個出發點問題,根本問題。面對市場,我們要充分考慮到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既不能生活在自己的象牙之塔中,也不能做市場的奴隸。一個好的藝術品應該是精神效益、社會效益和市場兼顧的。
屈健 《夢裡桃花源》 46cm×46cm 紙本設色
文化藝術報:國畫除了講究繪畫技藝外,還與一個人的經歷、視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張好的作品都有著豐富的內涵,作為學子如何能在平時練習過程中使自己的畫面更厚重,更充實呢?
屈健: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向傳統學習就是要從經典技法及經典藝術創作中汲取營養;向生活學習就是讓你的藝術保持鮮活的當下的狀態,不脫離人民。創作好的作品少不了這兩個狀態。
屈健 《西北望長安》 46cm×46cm 紙本水墨
文化藝術報:藝術都是相通的,那麼請問您認為(國畫)與其他領域有哪些相通之處呢?
屈健:國畫是一個具有獨特審美趣味、獨特形式的藝術門類,和姊妹藝術門類關係非常大。我們知道,美術包含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各種各樣的形態,從美術角度來講,都要有造型基礎,形式感及形象。國畫講求詩書畫印的配合,重視與書法的關係,與文學的關係。在表現時代上,它又與歷史、現實產生廣泛聯繫。當下國畫的創作甚至和計算機、信息技術聯繫密切,已經遠遠超出我們對傳統藝術的理解,所以說它是一個非常包容的藝術形式。
文化藝術報:屈院長,在本次展覽中有您最喜歡的作品嗎?
屈健:都不滿意。創作永遠在路上,我覺得明天的作品可能會比今天的作品更有意義。
文化藝術報記者 陳慧嬌 見習記者 米浩 高樾汐
屈健作品欣賞:
屈健創作中
屈健《山河巍巍》 46cm×46cm 紙本水墨
屈健《江山勝景圖》46cm×46cm 紙本設色
屈健《秋雲入畫圖》46cm×46cm 紙本設色
屈健《太華入雲高》46cm×46cm 紙本設色
屈健《春到桃花溪》46cm×46cm 紙本設色
屈健《太華入雲高》46cm×46cm 紙本設色
屈健《空谷春鳴》46cm×46cm 紙本設色
屈健《高原春早》46cm×46cm 紙本設色
屈健簡介:
屈健,先後畢業於西安美院、南京藝術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陝西省美協副主席。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省「百青」藝術家、省「六個一批」人才。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當代美術創作論壇等十餘次全國大展及高層論壇。獲國家、部省級獎勵16次,及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陝西美術獎」(理論評論最高獎)、第四屆陝西文藝評論獎一等獎等獎勵。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美術》《美術觀察》等各類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多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國家藝術、教育部、中國文聯、省市社科等基金項目十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