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作為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尤其是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是讓無數父母拼盡全力也要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條件。
可教育孩子,並不是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就足夠的,重要的是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的養成。
當孩子出現這個行為,暗示孩子已經被你慣壞了,再不糾正就真的晚了。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小孩子:不順著他的脾氣他就開始打人、罵人,當然了主要還是打罵身邊的人,爸爸媽媽,或者疼愛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有句話說:真正有涵養的人脾氣不會大於能力的,只有那些沒本事的人才會讓脾氣占上風。這放在孩子身上其實也很合適。
比如一歲多的孩子,當他看到桌子上有一盒餅乾,他會讓父母幫忙拿下來,當兩歲左右的時候,他會試圖自己爬到凳子上去拿餅乾,當大人阻止他,他會發脾氣來抗議。這其實是孩子行為能力跟不上大腦發育,孩子開始逐漸明白一些事兒,但是行動是跟不上的,比如他想獨立,想要自己做一些事兒,可實力不允許。
這讓我想起龍應台寫的《孩子你慢慢來》: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當孩子兩歲左右出現愛發脾氣、打人罵人的行為,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本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在打人罵人,那是對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泄,隔輩親的爺爺奶奶一般會樂得自己的孩子打人罵人,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學會打人罵人總比被人打要值得鼓勵。
但是當你真的鼓勵孩子就錯了,孩子出現打人罵人的行為一定要及時糾正,而不是鼓勵,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意味著孩子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當你不幫孩子糾正,孩子就會養成這樣的習慣,將來上學也會容易跟同學起衝突。
我們都應該學學龍應台,慢一些,不要怕孩子慢,我們可以慢慢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成為習慣以後,孩子就會知道怎麼做,知道如何動腦筋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拳頭。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錯過這個時期,當孩子越大,父母的干預作用越小,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等錯過了父母的有效期就真的晚了。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