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職業教育不是「次等教育」

2019-07-22   四川職教

高校招生正在展開,人民網轉發《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今年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不僅拓寬了高考生的升學選擇面,還使退役軍人、失業者、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獲益,他們可免於文化素質考試,由各校組織的職業適應性測試或職業技能測試,通過後可錄取就讀。

在中國,發展高職院校,目的不僅是做大教育產業或事業,甚至也不僅是獲得高素質職業後備隊伍,壯大國家的人力資源,而是實現每一個人的發展,為每一個人的發展和成長提供條件和渠道。一切教育,其實都可以這樣認識。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級教育是按成長階段對人進行培養的;從普通高校到職業院校,各類教育是按照職業方向進行培養的。

一般地理解,職業必然要成為每個人最重要的人生經歷,因此所有為職業而進行的教育準備,都是面向職業的,也就都可以理解為職業教】育。不管一個只是初中畢業的人,還是讀完了博士的人,終歸都要就業,成為職業人員,這就使所有的教育都具有了職業面向的成分。

狹義地理解,職業教育指在普通教育之外,直接面向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進行的教育,包括相應的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這就是我們日常使用職業教育一詞的場境。這一類教育整個社會的需求極大,但一段時間並未成為教育的熱門。原因有多個方面。傳統上這類教育大多不是通過學校,而是通過師徒關係來傳承。比這更古老的觀念,是認為這根本用不著教育,只需要「熟能生巧」。

但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在「進身階、敲門磚」的教育理解中,和整個社會在人生規劃的偏差性共識下,職業教育變成「次等教育」,不被人選擇。每當人們說起「人才」,腦子裡馬上能畫出的像,往往不包括穿工裝的人。從幼兒園到大學,人們一般的人生設計,是通過普通高等教育而獲得充分發展的前景,而職業教育則似乎使人一眼能夠看到整個人生的「藍領」屬性。

無論最古老的勞動還是最現代的勞動,其境界都體現在「工匠精神」。現代勞動還對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職業教育冷門化,接下來就是技能性人才的缺乏,技能性人才基數不夠、尊重缺乏,使「大工匠」也很難產生。這後面就是技能性的勞動受到輕視,工匠精神在社會中沉落,技能性勞動的價值不被認可,普通人的人生不被肯定。

職業教育擴招,還不足以使職業教育成為熱門。整個社會,需要更新人才觀念,真正看到「行行出狀元」:

需要更新分配機制,大工匠的工薪不見得一定要低於高管;

需要更新管理制度,使技能型勞動能夠可望可及地成為「八級工」、「高級技工」;

需要更新社會環境,使能工巧匠像「專業人士」那樣得到尊崇;

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將教育作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工作而不是「區別高低,低能者才讀職校」;

需要更新社會評判,使所有經過勞動而自立的人都有價值感,而不是只把某些勞動視為有價值。

古代社會的內生秩序來自等級認同,現代社會的內生秩序來自社會平等。「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只有這既成為信念,又成為現實的機制,我們才有望看到普通人產生內在的價值感,每個勞動者產生內在的驕傲感,這樣才會有職業平等、職業教育熱門的結果。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