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神秘的歐洲第一大議會大廈,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築

2019-11-22   沙漠玫瑰Rose

在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一大片哥德式的建築格外顯眼,它就是英國的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它旁邊還有個黑乎乎被蒙起來的東西,就是著名的大本鐘(Big Ben)

議會大廈的正式名稱叫「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我在去之前查資料的時候就發現關於它的中文翻譯一會兒叫「國會大廈」,一會兒叫「議會大廈」。那麼,到底是「國會」還是「議會」呢?就連我自己也犯了迷糊。回來之後又認真的查了一下,其實,「國會(Congress)」和「議會(parliament)」是不同國家的不同稱呼,美國稱為「國會」,因為是聯邦制國家;英國稱為「議會」,因為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創建於13世紀的英國議會又稱為「威斯敏斯特議會」,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議會為兩院制,由上議院(貴族院,House of Lords)、下議院(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和國王共同組成。英國議會大廈最早曾是王宮所在地,後被議會占用就稱為議會大廈。最早的王宮建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克努特(Cnut the Great,995-1035)做國王的時候,歷任國王都對其加以建設,現存最古老的部分是威廉二世(William II,1056-1100)統治時期建造的威斯敏斯特大廳,議會的前身皇家樞密院就曾在這裡召開會議。從1295年起英國議會在這裡舉行,到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統治時期王室才搬走。議會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到8月初,第二會期從10月底到12月聖誕節前。

上議院(本圖來自於網絡)

倫敦議會大廈命運多舛,1834年10月,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建築,只留下了威斯敏斯特大廳。於是,被迫啟動了大廈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重建工程。1836年2月,建築師查爾斯·巴里爵士(Charles Barry,1795-1860)和他的助手奧古斯都·韋爾比·普金(Augustus·Welby·Pugin,1812-1852)設計的哥特復興式方案從97個競爭方案中被皇家委員會選中,他在設計中融入了14-16世紀英國流行的垂直哥德式風格(Perpendicular Gothic),整體造型和諧融洽,並將火災後倖存的威斯敏斯特大廳等建築完美融入其中。新的議會大廈1840年奠基,歷經30年才全部竣工。

查爾斯·巴里爵士

議會大廈建築群包括三座高塔,最高的一座1858年竣工,高98.5米,叫「維多利亞塔」,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世俗建築。今天作為檔案館,保存著1497年以來議會通過的全部法案原件。同時它還是英國王室的專用入口,每次國王或者女王從白金漢宮乘車來此就通過塔下的王室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女王在裡面,塔頂就升起四格的「女王旗」,否則平時都是升有英國國旗。我很幸運,這兩面旗幟都看到了。

建築群正中的是91.4米高的「中塔」(就是帶有尖頂的那個),雖然叫「中塔」卻是最矮的一座塔,是議會大廈的分界,南側為上議院,北側為下議院。

大廈北端的「伊莉莎白塔(Elizabeth Tower)」高96.3米,由普金設計,只不過我去的時候看不到,也就是掛有大本鐘的這座塔樓。本來就叫「鐘塔(Clock Tower)」,2012年為了紀念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年而改為現在的名字。

議會大廈重建的成功自不必說,它和大本鐘已經成為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地標性建築。世界上不少國家也效仿它的造型,最著名的當屬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那座議會大廈,常被人看作是向倫敦議會大廈致敬的產物。

布達佩斯

別看議會大廈顯著高高在上,卻不定期對外開放參觀(大多為周六)。去英國之前我查了一下,恰好10月5日周六對外開放,在官網上就可以提前預訂門票。不得不吐槽英國的門票,歐洲許多辦公場所諸如市政廳、議會大廈等都是免費對外開放,有的是提前預約,有的是周日免費開放。很多教堂也都免費開放(因為教堂本來就是宗教場所),例如巴黎聖母院就是免費參觀(只是登頂需要另購票),或者象徵性地收個幾歐元門票(最多也就十幾歐)。英國門票動輒二三十鎊的價格著實有一種「搶錢」的感覺,議會大廈門票也不便宜,官網預訂19.5英鎊。但畢竟是高高在上的議會所在地,進去看看這個神秘的地方也不虧。

整個議會大廈占地3萬平方米,走廊長度共計3公里,共有1100個房間、有100多處樓梯、11個內院,是歐洲第一大議會大廈。

從北側的入口進入大廈院內,首先看到的就是位於舊王宮庭院的「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1199)」騎馬像,由法國籍義大利雕塑家卡洛·瑪洛凱蒂(Carlo·Marochetti,1805-1867)所創作。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英格蘭國王,他應該是英國歷史上最驍勇善戰的國王,在位10年幾乎全部時間都花在戎馬弓刀上,親率部隊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如獅子般勇猛而得名「獅心王理查」,42歲就戰死沙場。

理查一世(本圖來自於百度百科)

銅像基座上的浮雕描繪的是國王死前在病榻上寬恕了戰場上射中他的敵軍弓箭手。二戰期間,德軍投下的一枚炸彈在附近爆炸,銅像被掀翻在地,理查一世手中的銅劍被砸彎,英國人將其修復,以此象徵永不言敗的精神。

經過嚴格的安檢,往建築入口走的路上,有一尊雕像矗立在綠地上,它就是曾出現在歷史課本中大名鼎鼎的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也就是把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1649)送上斷頭台的人。查理一世在位期間鼓吹「君權神授」,兩度解散議會,1642年國王與議會爆發內戰,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一方獲勝後以叛國罪於1649年判處查理一世死刑。但克倫威爾後來卻大權在握,率軍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鎮壓掘地派運動,1653年建立聯邦政府,自任「護國公」,卻不能穩定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惡化的經濟狀況。1658年因病去世後,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甚至將克倫威爾的遺骸取出來「鞭屍」。由於這些歷史原因,這尊雕像一直存在爭議。

參觀的起點就從古老的威斯敏斯特大廳開始。這個大廳最早建於11世紀,理查二世(Richard II,1367-1400)在位時請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1320-1400)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成了今天看到的樣子。門上方雕刻有帶鎖鏈的白鹿,是理查二世的標誌。鹿上方三位天使扶著的盾徽曾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國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3-1066)」的歸屬盾徽,圖案被理查二世加到了自己的盾徽里。

空曠的威斯敏斯特大廳面積達1547平米,是當時英格蘭最大的房間,理查二世請皇家木匠休·赫蘭德(Hugh Herland,1330-1411)建造了懸臂托梁式的木質屋頂,橫跨距離達20.7米,是中世紀英格蘭屋頂跨度最大的建築。每個懸臂上還雕刻有一位帶翅膀的天使。

順大廳往裡走,別錯過中部的台階。不過我去的時候台階前面的幾座雕塑都蒙起來了在修理,只貼了圖片供遊客參考,以下3張圖片都來自於網絡。

北側的台階口有兩隻帶鎖鏈的白鹿,懷抱理查二世的盾徽。左半邊是懺悔者愛德華的歸屬盾徽——十字架和五隻鳥;右邊的盾徽是四分格圖案,出身於法國安茹的金雀花家族從理查二世的祖父愛德華三世起,英國國王就自稱同時擁有法國王位,所以重要的第一、四格就是代表法國的百合圖案,右側二、三格是代表英格蘭的三獅圖案。

南側台階口是一頭雄獅和一隻老鷹,懷抱愛德華三世的盾徽,百合和三獅圖案。

走到大廳盡頭,這個大台階和大廳一起見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大台階是查爾斯·巴里在19世紀重建工程中增加的,他拆除了原來的牆,往後推進了一些,牆上的壁龕還是理查二世時期修建的,他將自己和懺悔者愛德華等6位國王的雕像安放在這裡,希望在先輩的見證下舉辦重大活動。可諷刺的是,建成後的首次重大活動竟然是1399年9月30日,理查二世的堂兄將他廢黜的儀式!次年,理查二世被害死在獄中。後來大廳成為英國三大法庭宣判的地方,包括查理一世在此被判處死刑,他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處死的國王。

理查二世(本圖來自於百度百科)

相比較起深宮大內的刀光劍影,從12-19世紀,威斯敏斯特大廳一直是國王加冕後慶祝宴會的舉辦地,和國葬前的追悼會,包括現任女王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溫斯頓·邱吉爾的葬禮。同時,這個大台階也是外國領導人發表演講的地方,包括法國總統戴高樂、南非總統曼德拉、美國總統歐巴馬等人都曾在此演講。

地上邱吉爾的銘牌

大台階上面是查爾斯·巴里設計的聖史蒂芬門廊,後面的彩色花窗曾在戰爭中被損壞,戰後修復成為紀念地,樹立起一尊天使雕像,紀念在一戰中為國捐軀的議員、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牆上刻的都是他們的名字。而上方的彩色花窗裝飾的都是這些人所在地區的徽章。

門廊向西是查爾斯·巴里設計向公眾開放的入口。門廊向東進入聖史蒂芬大廳,一直通往上下兩院分界的中央廳。

聖史蒂芬大廳的前身是聖史蒂芬禮拜堂,在1834年的大火中被毀,巴里重新設計建造了大廳,沿用了之前的名字,布滿了雕像和繪畫,兩側牆柱前矗立的都是議員雕像。

兩頭壁龕里的雕像都是英國歷史上的國王和王后。

其中這位約翰一世(John I, 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算得上是英國歷史上最卑鄙的國王,他父親亨利二世(Henry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為了給他爭取領地,不惜與他的三個哥哥交戰,他卻投靠了自己的哥哥,此舉氣死了自己的父親。他的哥哥著名的「獅心王」理查一世繼承王位後,他又勾結法國國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陷害兄長,造反未遂就殺了幫助自己的法國官員以求哥哥原諒。理查一世寬恕了他,並指定他為繼承人,可他繼位後就殺死了侄子、囚禁了侄女,其所作所為堪稱極品。不僅於此,其在位期間是英格蘭國力衰退最快的一段時間,失去了英王在歐洲大陸大部分屬地和對蘇格蘭、愛爾蘭的控制,在貴族的施壓下被迫簽署了《大憲章》。作為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使得之後的英國王室都不願意再給男性命名為「約翰」。

約翰一世(本圖來自於百度百科)

約翰在1215年簽署《大憲章》的這一場面就繪製在大廳的牆壁上,這也開啟了英國通往憲政之路的大門。

在大部分男性雕像中,這尊女性雕像格外顯眼,她是埃莉諾王后(Eleanor of Aquitaine,1122-1204),她的第一任丈夫結婚幾個月後就成為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1120-1180),不知道是不是王后厭倦宮廷生活,15年後與法王離婚,嫁給了比自己小11歲的諾曼第公爵亨利,兩年後諾曼第公爵變成了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1133-1189),她又成了英國王后。看來,王后也是命中注定的。

在這些議員雕像中,其中一位叫Falkland的議員右腳鞋後的馬刺損毀了。這是曾經一名英國女子在爭取女性選舉權的運動中用鐵鏈將自己綁在上面造成的。一直以來,英國只能由滿21歲的男性當選議員,女性直到1918年才獲得選舉權,還必須年滿30歲才能參選,這一不公平的條款到1928年才取消,男女享有完全相同的權利。

兩側牆壁上的繪畫都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這一幅描繪的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駕駛大船於877年成功擊退入侵的丹麥人。

走進神秘的歐洲第一大議會大廈,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築

Tips:

1、交通:地鐵Westminster站

2、開放時間:大多為周六10:00-16:30,官網可提前查詢開放日期並預訂門票,每20分鐘一場。

3、門票:成人官網預訂19.5鎊,(大本鐘僅限英國永久居民參觀)。

4、入內需要安檢,帶好護照和列印的預訂單。

5、有中文導覽器,參觀時不強制跟團,可跟隨固定的遊覽路線自行遊覽。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