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哪個好?

2019-07-25     孟話歷史

梁惠王的雲夢之澤

以前經常有人問我,查單字的意思,一定要看《說文解字》嗎?我說用不著啊,《說文解字》的解釋那麼簡單,一般人沒有受過訓練,根本就讀不懂。比如其中很多是聲訓,也就是同音字之間互相訓釋,但這個同音是古音相同或者相近,不懂古音是看不出來的。有些即使古音照我們現在的知識水平看來不近,但也有它的「暗規律」,其實有心排比的話,讀音可能還是有關係的。不過這對普通讀者來說,就更難了。

還有就是《說文解字》本身在傳抄過程中,有相當多的錯誤,包括作者許慎自己也有錯誤,所以,要查字的本義,《說文解字》不是好的選擇。我一般會說:「查《漢語大字典》啊,裡面首先會列《說文解字》的說解,如果《說文解字》有明顯錯誤的話,還會列上後世諸多學者的修訂,比如段玉裁、王念孫、王國維等人的說法。還把古書上的辭例歸納為義項,全部羅列進去了。原先我念研究生的時候,有個老師就跟我說,有了《漢語大字典》,就基本不用翻《說文》了。」

我就是聽了那位老師的話,去買第一本《漢語大字典》的,那是九十年代中期,一個月的伙食費還花不了150塊的時候,我就硬著頭皮節衣縮食,在海淀圖書城買了一本,大約也是一百多塊;印象最深的,還有花150塊,買了一本《金文編》。不是愛好,誰學這專業啊,又不掙錢,應該是中文系最不掙錢的專業。當然,這只是就我個人而言,對那些能幹的,一切都不在話下。哪怕學個瑪麗,狗屁不通,一樣成為人生贏家。這個,咱們就羨慕不來啦。

《漢語大字典》有兩種版本,我買的是縮印本,一冊的,字很小。但我眼睛一直很好,至今沒有戴眼鏡,所以不在乎。多冊的字號大,但也貴,而且查起來不方便,你在這冊上索引,還得翻那冊才能找到詞條,很麻煩。不過由於一冊太厚太重,翻多了容易損壞。我記得後來自己總共買過四本縮印本,全翻破了。有時不小心掉在地上,因為它自身的重量,會摔得口鼻歪斜。好在後來有電子版,查起來就太方便了。在框里輸入一個漢字,點擊一下,立刻出來。對比紙本的翻檢之勞,天上地下。

也知道《漢語大詞典》,但一則我很少查詞組,二則我想單字的義項,大概都差不多,字典詞典都不可能一空依傍,總是有所本的,你會抄,難道別人不會?三則詞典卷帙就浩繁了,十幾本,我也買不起,買了也沒處放。感謝網絡資源,現在查《漢語大詞典》也方面,最近就試了幾次,才知道《漢語大詞典》比《漢語大字典》質量要高,就連單字的義項,也比後者收得全很多。這裡舉一個例子。

我一直比較關注同源詞,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按照我的理論,我推斷「賄」字應該有「貪婪」的意思,因為它跟「每」「墨」「冒」等有「貪婪」意思的字古音近,且按照我的經驗,屬於一個同源序列。但幾次查《漢語大字典》,都沒發現這個義項。而心下總是不甘,直覺認為,不可能沒有這個義項,懷疑是漏收,後來突然想,查查《漢語大詞典》看,果然在第四個義項查到了,「貪圖錢財」。辭例《國語·晉語九》:「吾主以不賄聞於諸侯。」韋昭註:「不賄,不貪財。」這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不受賄,但用為「貪婪」,也是很適合的,說明我的預測是對的,古漢語的詞義,很多可以用演繹法逆測。我以為收單字義項最全的《漢語大字典》,其實不如《漢語大詞典》。類似的例子還有幾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漢語大詞典》比《漢語大字典》好用。

當然,不管我怎麼負責任地說,這都是我個人看法。我不是什麼權威,如果你覺得我說得不對,歡迎商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dTpMWwB8g2yegNDGa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