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大的新聞,令人哀傷。
10月14日下午,韓國藝人雪莉在家中被發現身亡,年僅25歲。
身邊的朋友們都驚呼難以置信,微博更是一度陷入癱瘓。
說實話,魚叔本對雪莉不了解。
但當我從隔壁香玉那邊得知,她生前遭受過大量網絡暴力與輿論攻擊,並長期患有抑鬱症時,還是覺得非常難過。
94年出生的女孩,多年輕啊,正綻放的一朵花兒,就這麼過早地凋零了。
警方初步推測是自殺,相關細節還有待後續調查。
自殺,從法理上講,意味著沒有兇手;
但我們又深知,兇手必定存在。
類似的悲劇有太多太多了,過去,現在,甚至未來,仍在繼續發生。
「雪崩時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
那些早早結束自己生命的人,不是不愛這個世界,而是過於累了。
他們的背後,站著一群兇手。
下面這部9.1分的紀錄片中,也有一位年僅26歲便選擇自殺的年輕人。
借著他的故事,我們或許更能理解,這個世界有時候多令人失望——
《網際網路之子》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豆瓣上,一萬多人給此片打出了9.1分。
評價里充斥著思索、感嘆、惋惜。
這個讓人唏噓的男孩,名叫亞倫·斯沃茲。
年僅26歲便自殺身亡,留下無數遺憾。
你也許不知道這個名字,但你今天在網絡上進行的各項日常操作,都與他有關。
亞倫·斯沃茲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兩三歲接觸電腦,自學編程,12歲的時候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網站。
該網站是一個線上免費百科全書——有點類似維基百科。
但比維基還足足早了5年。
此人是亞倫的兄弟
這讓他引起了劍橋專業人士的注意。
他們找到亞倫,邀請他共事。
這項合作的項目,叫做RSS。
RSS是個啥?
舉個例子,網絡上有成千上萬個博客帳戶,其中有十個你特別喜歡,RSS就可以整合他們更新的內容,變成一個內容列表。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常見的「訂閱」,或「關注」。
接近20年過去,我們都看到了它的威力。
毫不誇張的說,已經稱霸網際網路。
RSS不單是一個技術,更是一種理念和網際網路思維方向。
所以RSS是什麼?
是推特,是臉書,是YouTube。
是微博,是公眾號,是各大視頻網站。
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之後,網絡世界的又一大飛躍。
亞倫改進了RSS,成為這項技術的作者。
而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只有13歲。
17歲時,他進入史丹福大學學習。
但就像所有的頂級天才一樣,學校對他來說太無趣,太枯燥。
亞倫退學,跟人合作建立了網站Reddit。
內地的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個網站(畢竟上不去),但在美國,它是最熱的新聞社區。
流量第五,月活躍用戶3.3億。
網站火了,三個年輕人無力運營,將其賣給了雜誌巨頭企業康泰納仕。
如果按照其他網際網路大佬的路走,開發軟體,建立網站,成立公司,變身富豪。
怎麼都不會差。
但亞倫,卻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路。
亞倫的博客
亞倫發現,在這個網絡時代,話語權開始越來越向集中的大資本大集團傾斜。
表面上自由共享的網際網路,其實存在著無法打破的壁壘。
舉一個例子,人人都可以在網上建立主頁,頻道,也可以自己申請域名建立網站。
但是建立了不代表就會被人看到。
亞倫的這個疑問,有無數事實佐證。
就說某B字母開頭的國內某搜尋引擎,輸入關鍵詞後,占領前列的,幾乎都是廣告,或他們自家的相關衍生網站。
其中不乏具有欺詐性的無良頁面。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醫療競價廣告就不說了,今年6、7月份,在上面搜索「高考志願」,首頁也全是垃圾廣告。
導致官方出面提醒考生不要進錯野雞網站。
可笑又可鄙。
這些,正是亞倫當初所擔心的問題的集合和縮影。
我們自以為自由的網絡世界,實際上早已經被這些巨頭劃好了活動範圍。
而這種行為的背後,是權力,是資本,是利益。
是我們作為普通人無力撼動,也沒有技術去更改的現實。
因此,當亞倫發現自己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沒辦法視而不見。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拋棄了傳統的「成功模式」。
走上了布滿荊棘的革命之路。
亞倫的理念很簡單:
知識共享,言論自由。
在他年僅15歲的時候,就與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合作,搭建了CC模式。
CC模式就是知識共享。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版權要求非常嚴格的國度。
傳統的出版業、創作者以及讀者之間,有一套成型的規則。
一旦違反,將會面臨嚴重的控訴和高額罰款。
但網際網路的誕生衝擊了舊時代的出版業,過時的版權方法也不適用於在網絡上傳播的作品。
CC模式正是順應了網際網路的特點,用一種更加靈活的方式定義了網絡版權。
它讓創作者對於自己發布到網絡平台的作品,自行給出版權範圍定義。
CC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無數的創作者拋棄了傳統的版權模式,啟用這種更方便,更清晰,更易於信息交流的模式。
但亞倫沒有停止於此。
他將目光投向了更加尖銳的問題:
公共資源獲取。
美國有一個叫做Pacer的政府服務,主要提供法律文件的查閱和下載。
這本是利於法制普及的好事。
但問題在於,你想查閱法律資料,就要通過Pacer系統,向法院繳費,按頁收錢。
聽起來很荒謬。
法律本身就是為公民服務的,但公民查詢法律,卻要花錢,強行設置了障礙。
勸退了很多本想通過法律捍衛權利的人。
Pacer引起了民眾的不滿。
有人建立了一個Pacer文件回傳網站,人們可以把自己購買過的文件上傳,供後人閱讀。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有人找到了擁有Pacer文件獲取權限的大圖書館,在裡面下載文件。
這些人里就包括亞倫。
作為技術宅,亞倫肯定不會坐在電腦前用滑鼠一下一下地逐個點擊,按頁下載,效率太低。
於是他寫了一個程序,可以讓電腦自動執行下載指令,解放雙手。
但沒想到,就是這個舉動,招來了FBI的調查。
其實這次調查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圖書館擁有下載權限,並且沒有數量限制,亞倫因下載量過大受到調查,這沒有根據。
其次,如果說是因為文件回傳,那有網站建立者,有無數的參與者,亞倫只不過是其中一個。
並且,也沒有不准回傳的相關規定。
所以就能看出來,美國政府的這次調查,更像是一種「槍打出頭鳥」的警告。
亞倫一直以來堅持宣揚的「公共資源免費獲取」,已經妨礙到了一些人。
亞倫沒有被嚇退,這次調查讓他意識到技術是不夠的,他開始轉入政治事業。
成立組織,發起網絡運動,推選進步的議員參政。
他的影響力不再只是技術領域,開始向社會各界滲透。
就在這個過程中,他又搞了個大動作。
正是這個事件,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寫過論文的學生黨都知道,下載學術論文得去專門的資料庫,且都是要收費的。
有些學校會購買資料庫的服務,這樣學生在使用校園網的時候就可以免費下載。
美國也是同樣。
所有的學術型著作都在大公司手裡,想要閱讀,就要付錢給他們。
乍一看,知識付費,沒毛病。
但問題是,這些費用並不會到論文作者的手裡。
研究人員的成果發表後,後續的付費閱讀就成了資料庫公司的收益。
甚至還有一些十分古老,早八百年前的學術成果,想要閱讀,也要向這些公司交錢。
更荒唐的是,其中的許多文章,已經被稅款支付過,或獲得了政府的補貼(相當於成為了公共財產)。
可想要閱讀,也要再次付錢。
舊事重演,亞倫又寫了個程序在學校里自動下載論文。
這一次,等待他的是特勤局的逮捕。
繼「在圖書館下載過多法律文件」被調查後,亞倫因「在學校里下載過多論文」被起訴了。
有點可笑的罪名。
如果亞倫將下載的論文出售,或者免費上傳公開,那確實是一種違法行為。
但亞倫並沒有上述的舉動,他只是下載了,而已。
實際上,很大可能性是亞倫自己要用這些論文做學術研究。
他之前就做過這樣的事。
在史丹福的時候,亞倫就曾下載整個萬律的法律資料庫,並經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了一個令人憂心的結果:
營利性公司資助法學教授,法學教授寫出法律批評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導致的法律動向恰好有利於這些公司。
到這裡,魚叔已經隱約明白了這次荒謬的起訴背後的原因。
誰知道這個已然成為政治活動家,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技術宅,這次又會分析出什麼?
或者,以後還能分析出什麼?
說實話,亞倫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無論放到哪個時代,哪個環境,都是當局最害怕的一類。
他不求錢財,不為名望,純粹「用愛發電」,只求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這種人的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美國政府也知道其中利害,向亞倫遞出了一份「招安」協議。
要麼承認罪行,被判處三個月監禁和一年家庭禁足。
要麼不承認罪行,跟司法系統剛到底。
亞倫選擇了後者。
就在亞倫的起訴案還在拉鋸戰的時候,一項關係重大的新法案即將在美通過。
這就是著名的SOPA,《禁止網絡盜版法案》。
名字聽起來沒毛病,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盜版理應處罰。
但仔細一研究條款,卻發現很不對勁。
這個法案如果通過,那麼隨便一家公司都可以在不經過任何程序的情況下,刪除用戶發言,要求網站關閉,並強制谷歌刪除相關連結。
需要做的只是發布一篇侵權聲明。
甚至不用管這所謂的「侵權」是否屬實,罪名一套,解釋權都在自己手裡。
換句話說,網絡上將只允許說他們想聽的話。
這不是反盜版。
而是借用反盜版的名頭,製造了一卷萬用的膠布。
在想要的時候,可以用它堵上每個人的嘴巴。
SOPA出台,引起無數人的憤怒。
憲法所保證的自由,將在頃刻間被刪除。
美國立法上的鬥爭,一般實質上是幾個闊綽財團的扯皮,他們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就看哪邊能爭取到更多的國會議員支持。
而SOPA不同,幾乎所有的財團都站在了同一邊。
只有民眾站在了另一邊。
法案通過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此時,亞倫站了出來。
已經成為網際網路議題專家的他,立刻成為了抗議運動的領頭羊。
他建立的求進會網站,可以讓人們通過簡潔的網頁和便捷的操作,直接聯繫國會,並簽署《反SOPA請願書》。
一時間,國會山幾乎被民眾的請願書淹沒了。
緊接著,維基百科,這個占全網際網路點擊量7%的網站,黑屏表示支持。
谷歌黑屏,Reddit黑屏,Craigslist黑屏。
民意的呼聲已經讓高高在上的政府無法繼續裝聾作啞。
白宮發表聲明不支持該法案。
國會內反對SOPA的人數從30名,飆升至101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背後站滿了大財團的SOPA最終沒有得到通過,堅守言論自由的人們勝利了。
這件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在亞倫的推動下,成功了。
亞倫成為了英雄,但事情卻並沒有結束。
反SOPA運動暴露了亞倫的野心。
他真正想要的,不只是單純的網絡分享,而是信息與知識領域徹底的開放。
他想建立一個網絡世界的烏托邦。
這正是當權者最害怕的事情。
別忘了,前面那起荒謬的「論文下載案」還懸而未決。
半年多之後,美國聯邦檢察官再次提交了新的起訴書。
將原本的4項罪名指控提升至13項,亞倫面臨35年的監禁,和100萬美元的罰款。
檢察官翻出了一部出台於1986年,漏洞百出的相關法律,作為支持。
這是一部最早期,最不成熟的網際網路法律,如果按照其嚴格執行,那幾乎每個上網的人都在犯罪。
但就是這樣一部本該廢除的法律,成了美國司法系統針對亞倫的武器。
一直以來,亞倫所做的事情都不為賺錢。
遺憾的是,正是這種無私,讓他失去了抵禦攻擊的壁壘。
光是用於法律辯護的費用,就已經把他掏空,難以為繼。
再加上,壓迫,威脅,控制,檢方各種方法層出不窮。
亞倫的情緒幾近崩潰。
2013年1月11日,案件終審之前,亞倫在自己的公寓里自殺了。
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現代網際網路之父蒂姆·博納斯-李,亞倫自幼的至交,親自給他寫了悼文。
「我們失去了一位智者,一位導師,一個匡扶正義的戰士」
一直以來,亞倫要的東西很簡單,就是知識共享。
人類文明的成果不應該只屬於一小部分群體,每人都應當擁有獲取知識的權限。
可這簡單的東西,卻太難了。
知識獲取權限的背後,是新精英正在替代舊精英的趨勢,足以讓無數既得利益者惶恐。
技術永遠在進步,而技術的進步,勢必會不斷給社會帶來新的衝擊。
比如網絡時代讓話語權重新分配,間接撼動了政府與民眾的相處方式。
過去的「民意」是分散的,缺乏完整的系統和組織;
遊行也只是地方性事件,傳播範圍相當有限。
但今天的網絡卻讓這些分散的「民意」連接在了一起,最終可以匯聚成強大的聲音。
反SOPA運動的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MeToo#運動,也是優秀的繼承者。
知識共享,也是技術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
世界在逐漸走向一個整體,來自美國的發現,或許能啟發中國的學者;
中國的成果,說不定能應用於建設非洲。
影片最後提到了一個14歲的孩子。
他讀到了一些論文,想出了一種提前檢測出胰腺癌,從而提高治療可能與效果的方法。
(舊方法在能夠檢測出結果的時候病情往往已經不可逆轉了。)
然後,他與霍普斯金大學的教授合作,真的讓這種方法成為了現實。
男孩在新聞上說,這就是為什麼亞倫做的事情如此重要。
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權限和便捷閱讀論文、獲取知識,那這項造福人類的發明就不會存在。
至少,也會晚出現很多年。
全球資訊網聯通了整個世界的話語,知識共享則會集合全部人類的智慧。
每一次新舊世界的交替都會困難重重。
這條道阻且長的路上,總有犧牲的殉道者。
比如當初的圖靈,比如現在的亞倫。
但也正是這些先驅,推動這個必將到來的新時代,在舊世界的車轍里向前邁進了一步。
就如同普羅米修斯,給眾人帶來了點亮世界的火種。
對於他們,魚叔覺得,用這段話形容最恰當不過:
我是阿爾法,我是歐米茄,我是初,我是終。
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送給口渴的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