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網回歸社交御三家的路,只缺老用戶的那次好久不見

2020-01-02   刺蝟公社

導語:人人運營方已經意識到,「社交平台的核心,還是人跟人之間尋求交流、理解意識到自我存在的一個一個場景。能不能把場景引導好,能不能把自己跟別人區別開,才是它存在的基礎。」

作者 | 園長

編輯 | 石燦


在群雄逐鹿、列王紛爭的年關歲尾,2019年12月30日 ,新版人人App正式「官宣」。這個無數人熟悉的藍白色身影,重新回到了社交牌桌上。

剛剛過去的2019年12月,社交賽道迎來了全年前所未有的大爆發——騰訊連發6、7款年輕化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微信也在表情包等社交玩法上進行了新的調整,就連沉寂已久的果殼,也趕在年底上線了自己的社交產品。

諸多社交新產品,只有人人上了微博熱搜前三名。

人人正式發布的第二天,也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在人人現運營方多牛傳媒奧森公園附近的辦公室里,見到了多牛傳媒COO魯葳和人人項目經理孟達。與此同時,在App Store社交排行榜上,人人網力壓微信、QQ、小紅書等一眾同類社交(社區)產品,時隔多年再次登頂應用商店排行榜首位。

對於一款「重生」的社交產品而言,這個開局是個好兆頭——時過境遷,用戶的情懷還在。重整上陣的人人定位也很明確,「最合適的對標就是09年到11、12年的人人網」,多牛傳媒COO魯葳提了一個「小目標」。


但也令人生疑:人人復活之後,還能在社交江湖中「大殺一方」嗎?


「邊開車邊換輪子」,再建一個新人人


2009-2012年的人人網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恐怕只有不晚於2012年前後讀大學的人才能回答。那時,人人的地位約等於今天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對於大學生而言,人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它是聚合了全國大學生的廣場,幾乎所有的同學甚至青年教師都在用人人,你可以根據名字和學校、專業,找到你想找的所有人,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動態,結交校園內外的朋友。

你還能在上面找到無數有意思的大學社團和愛好者協會,找到學校、院系的公共主頁。人人還是校園活動信息的集散地,只要有心,你甚至可以按圖索驥參加其他高校的活動,蹭幾場免費的講座和演出。總之,人人玩得好,你的大學生活至少可以精彩50%。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人人緩慢地變成了一個直播平台,漸漸不復往日熱鬧。2018年11月,人人網被現在的多牛傳媒收購,成為多牛旗下多元化媒體矩陣的一角。也正在達成收購意向的前後,多牛決定對人人網「師老兵疲」、多年未動的局面進行一次徹底的改變,打造新的人人App。

收購人人後,多牛傳媒董事長王樂的人人日誌

如今的人人,最大特點是簡潔。不光是介面上看起來很乾凈,也沒有太多繁複的功能。

「幾乎是重新打造了一個App。」孟達是人人項目經理,主要負責產品和技術上的具體執行。他表示,「接手人人後,我們一口氣還了十年八年的技術債。」

從表面上看,人人的核心功能沒有變,依然採用類似微博、朋友圈基於時間軸的信息流推薦模式,但其內在架構和過去已經大不相同。曾經難以維護和更新的體系,正在被新的功能和產品形態慢慢替代。

魯葳將這個過程稱之為「邊開車邊換輪子」,以穩為主,用漸進的形式持續更新。現在的「正式版」人人,也絕非產品的最終形態。目前用戶能看到的,主要是「深孚眾望」的核心功能。

對於年輕化的新鮮社交玩法,人人運營團隊的態度還比較「謹慎」。

「功能和交互式的創新挺重要,但是沒有那麼本質,很難形成一個長期的吸引力。」魯葳說,他們希望經過當前的「過渡期」之後,把前端和後台的架構進一步理順,再更大規模地引入新功能。

「產品要像生命一樣不斷進化。」在回應此前刺蝟公社對於人人的報道時,人人運營團隊這樣表示。孟達透露,有「很多」新的功能和玩法正在開發和籌備上線。核心功能之外,人人還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社交賽道「滄海桑田」,人人團隊的「理論自信」在哪裡

「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實名社交-匿名社交的邊界,早在過去兩三年就完全模糊了。」關於人人App目前的產品定位,魯葳作出了這樣的判斷。

他舉了一個基於地理位置的「彈性社交」模式例子。以前,有的產品單純基於地理位置做社交,仍能獲得來自知名基金的投資;放到現在,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玩法已經是絕大部分產品的標配,很難再出特色。

與之類似,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的社交模式,都變成了社交產品中的一種玩法,不再有一個完全實名或者完全匿名的產品了。

「所有成規模以上的平台化的東西,都要給用戶提供一個儘可能寬的場景,場景里也要有玩法的彈性。」魯葳說,「社交平台的核心,還是人跟人之間尋求交流、理解意識到自我存在的一個一個場景。能不能把場景引導好,能不能把自己跟別人區別開,才是它存在的基礎。」

這樣一來,人人還是原來做實名制社交的人人嗎?

人人方面的觀點是,與其糾結產品的定位和概念,不如先理順產品是為了「強關係」,還是「弱關係」、短期關係,還是長期關係服務的。

新版人人App的介面

以用戶關係網的構建為例,人人不希望再和過去一樣,單純通過上傳用戶通訊錄等個人資料等方式進行擴展。在人們對於隱私越來越重視的當下,「用戶對這一套都有心理障礙了。」人人想用一套更加精細的機制,讓用戶在社交的真實度和隱私暴露程度上有所選擇。

「設計起來比像微信這種大眾化的通訊工具要複雜一些,負擔也要重一些。」魯葳說,「我們想建設一個相對智能化、不繁瑣,但是又讓用戶處處都感覺舒服的情景。」

可以肯定的是,人人在核心用戶的定位上沒有變。

新版人人上線後不久,微博上就出現了不少關於「你是否會用人人App」的投票,有些投票的參與者多達數萬人。投票的結果是,是與否的雙方勢均力敵,一半一半。對於這個現象,人人運營團隊覺得「意料之中」,現在要集中精力服務好目標用戶。

我們的定位還是做以校園同學關係為主要紐帶的社交網絡,覆蓋從高中到研究生等受教育水平相對比較高的『青年知識分子'和正在走向中年的『知識分子』。」魯葳說。「如果用戶的生活已經離同學關係很遠,而且他沒有很強的『往後看』重新維繫社交關係的需求,其實也不是我們的目標人群。」


激活冬眠老人,吸引95後新人,就是不能「不轉不是中國人」


讓用戶吃回頭草並不容易。

陳一舟在復盤人人網時曾言——人人網的失敗,「非戰之罪」,主要是微信這個巨無霸的出現,不僅遷移走了熟人關係網和社交化內容,還適應了各種場景;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好用,但在普適性上無人能及。

激活沉寂已久的用戶關係網,還有希望嗎?

在魯葳等人看來,人們並非「只需要在線上維護一個關係」:現在,人們往往就有好幾個線上關係網——比較普遍的微信、QQ,辦公用的企業微信、釘釘、飛書,職場上的領英和脈脈,年輕人居多的Soul,等等,每個關係網都「養活」了一個社交產品。

「如果原來的那套社交關係對你'有用',老用戶會很想要激活那個關係網。」魯葳說,「一個專門服務校園的平台裡面,肯定比微信、QQ等大眾化平台更有效率。」

魯葳所言的「效率」,是指社交平台幫助用戶維護關係、篩選聯繫人分層關係的效率。比如,在微信發朋友圈的時候,不少人都要對所有微信好友打上標籤、分好組才能放心。

「(朋友圈)面臨的其實就是效率問題」,魯葳表示,「如果你想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總有地方一定會變得低效。」

在特定領域做出足夠高的效率,就是人人吸引新老用戶的機會。

人人也不想再踩過去低質內容泛濫的「雷」。提到很著名的「不轉不是中國人」時,魯葳、孟達等人人運營者都笑了,他們也深知此類內容對用戶的傷害。

「老人人」時代的團隊,也不是沒有下大力氣治理過低質內容,但受制於幾年前技術手段和運營策略的局限,內容生態治理成效不彰,往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現在,人人手中能打的治理牌多了不少,也希望通過引入個人和MCN等創作者,提高優質內容的供給量。魯葳覺得,這對於創作者來說也是機會,「新的平台內容供給不飽和,創作者也能更容易被用戶發現。」

人人App的App Store 評分

在App Store,人人App的評分達到了4.4,一共有約6000份評分。評價人數是剛上線時的300倍,評分仍然維持在相對的高位。不論是人氣,還是評價,人人都是十多個新款社交產品中的大贏家。

有一個細節也很值得注意。由於人人離開主流社交圈實在太久,許多有意願「回歸」的用戶,早已忘了密碼,有的還忘了帳號,當年的手機號、郵箱也都不可用了。為了這些「古早」用戶還能登上當年的主頁,人人運營團隊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想辦法讓用戶重新登錄。

「多牛有一大半的員工參與了人人項目。」魯葳說,對於多牛傳媒而言,新人人網毫無疑問是「戰略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