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篇SCI / EI論文、多項發明專利、本科生科研導師

2019-10-19     學術資源大全

來源 | 華南理工大學、新華網

編輯 | 學術君

不愛逛街、不愛打遊戲,但醉心科研,發表32篇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論文擁有9項授權發明專利、4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另外60餘項專利在受理中……這個「大神」就是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關偉鵬。

在華南理工大學校園中軸線西側,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3號樓406室的十幾平方米的室內,擺滿了桌子,每張桌上都摞著半人高的書籍。這是關偉鵬最喜歡待的地方。

科研有種致命的吸引力,我相信越努力越幸運,在華工這樣的平台,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關偉鵬說。

關偉鵬在電腦上演示自動化工程。新華網 何善福 攝

奮鬥 青春是科學的「研」色

關偉鵬,2012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免試入讀自動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可見光通信、計算機視覺等方向研究。「我不滿足於書本的知識,想看看科研究竟是什麼,用一個寒假準備資料,繼而發表第一篇論文,這讓我確定自己喜歡並享受科研這條路。」關偉鵬說。

科研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枯燥的,自主科研的道路更是充滿困難。關偉鵬的科研道路也並非一蹴而就。大一大二時,他也沒有展現出對科研的興趣。直到大三,藉由爭取保研的契機,關偉鵬才開始踏入科研領域,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對研究領域有一個基本了解,之後再選一個覺得比較有意思方向來做。選定方向之後,我就會以小方向為突破口去查看大量的文獻。」在反覆的閱讀與檢索中,關曉鵬確定了可見光通信的研究方向,走上了自主科研的道路。

科研道路上的淘汰率有多高?堅持幾年可能只剩一半的人了,關偉鵬的科研之路也不平坦。第一篇論文投了三次被拒絕了三次,「專家們覺得我的創新點不夠,我就不斷地更新、修改。」

當第三次被拒時,他有過懷疑但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當時有專家提出的想法我覺得是不合理的,準備了材料反駁他,同時申訴,要求換專家重新審核。」通過和專家們的「斡旋」,第一篇論文在波折中發表。

提及第一次論文發表,關偉鵬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從國家層面看,科教興國,我願意盡點力;從自身來看,我渴望被認可,如果全世界都能看到我的科研成果會覺得很自豪。

關偉鵬接受新華網採訪。新華網 何善福 攝

感恩 用心打造「硬核」團隊

關偉鵬覺得自己小小的成績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是源自華工給予的科研沃土。

「華工是一個讓每個人的才華都能充分發揮的地方。」雙創孵化基地、雙創項目和比賽……從空間到技術,華工為關偉鵬提供資源、機會,讓他發揮。

2016年,關偉鵬組建了由本科生組成的學生自主研究團隊「R&C」,「團隊和感恩的力量會讓我走得更遠。我希望做點什麼回饋學校,建立這個團隊說不定可以發現一兩個科研人才,這對國家和學校來說都是好事。」

「R&C」團隊成員在20人左右,在沒有指導老師直接指導的情況下,從事視覺可見光通信、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移動機器人等方面的研究,科研經費主要來源於申請的各種項目。

關偉鵬會布置一些課題,從實踐出發,幫助本科生儘快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走上科研的道路。每周例會彙報項目及實驗進展,和師弟師妹及時溝通,時刻把握各個項目開展的進度,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在這個付出的過程中,關偉鵬的能力也在不斷得到提升。

成立至今,團隊碩果纍纍,迄今已發表高水平論文(SCI/EI)28篇,申請專利100餘項,項目20個。

張鑫傑今年大二,來自電子與信息學院,去年加入關偉鵬團隊時僅自學過一些圖像處理,還是個「毛頭小伙」,但「師從」關偉鵬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發了多篇SCI論文。對一位大二的本科生來說,這個成績著實不易。「師兄經常給我指導,對我的日常研究和論文撰寫提了大量修改意見」,在張鑫傑的眼裡,關偉鵬是一位「熱心的大師兄」。

對科研的探索成了他們生活的主心骨。「在2018年參加『大學生挑戰杯』比賽的最後兩周里,我和十幾個本科生們一起通宵『決戰』,他們白天上課,晚上在實驗室,都毫無怨言。科研的魅力讓我們共同前進。」關偉鵬說。

關偉鵬在做實驗。新華網 何善福 攝

反思 走出「象牙塔」釋放科研生命力

回憶實習的日子,關偉鵬感慨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高校的科研追求高性能,但對企業而言,也要考慮成本和性能的平衡,以及市場的需求。」

實習前,關偉鵬把可見光定位技術運用到手機上,通過app的操作,實現定位,但是實驗簡陋,在參加比賽時,專家們表示看不懂。「實習時通過企業對市場的調研,發現市場不需要這樣的技術。」

實習期結束後,關偉鵬回到學校,決定把可見光定位技術移植到機器人身上,這就意味著重新寫代碼,確定精準度。改進後的實驗更直觀,讓團隊在「大學生挑戰杯」參賽的201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成為了8強。

關偉鵬介紹,「現在的無人餐廳採用機器人送餐,是在地上鋪設磁導軌,機器人沿著線路送餐,靈活性差,而且地面地板易受損。如果採用可見光定位技術,在餐桌上方的LED燈中植入晶片,在電腦上設定該餐桌燈的信號源,機器人能自己找到該餐桌。」

科研這一路並不一帆風順,但科研之難,也抵不過「我願意」「我享受」「我渴望」「我喜歡」「我想」……「科研的道路肯定不會輕鬆,但我很慶幸我選擇了它,在充滿挑戰的路上披荊斬棘才是我所嚮往的!」關偉鵬說。

本文來源:華南理工大學、新華網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77O5m0BMH2_cNUgS7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