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北京普通人家兒,短則三五天,長不過十天半月,總可吃頓炸醬麵,打滷面卻不能如此隨意。按過去老論兒,一般家裡辦壽才打一次鹵。
這一方面表示吃打滷面須有一個規格較高的由頭兒,另一層是打滷面的成本遠高於炸醬麵,且費時費力。即便殷實富戶,也不把打滷面當做家常便飯。這不光是價值貴賤問題,裡面隱隱約約含著些打滷面品質身價的意思。太隨便,打滷面也就沒意思了。 老北京打滷面或可算是北京專屬。
即便在北京,以「鹵」佐面,也不是籠而統之都叫「打滷面」。比如茄子鹵,西紅柿雞蛋鹵,三鮮鹵,醋鹵等,用料不同,做法不同,叫法也不同。這些「鹵」中,不勾芡的叫汆兒(也叫汆兒鹵和清鹵),勾芡的叫芡兒鹵(也稱混鹵)。但都不能叫「打滷面」。只有以白湯、肉片兒、口蘑、黃花兒、木耳、雞蛋等勾芡而成者,才可稱「打滷面」。
打滷面是老北京壽宴上的「角兒」,而且是蹲底大軸兒。舊京人家兒,只要辦得起壽宴,菜品可以將就,最後這個「大軸子」必須得壓台。
固然每家兒的手面寬窄各有不同,但這鍋鹵,該花錢的地方兒萬不能省。不然乾脆換汆兒面或炸醬麵,也就別顧及那些體面。再不然連壽宴亦可不辦。硬撐著窮對付總欠高明,北京話管這路言行叫「shun」(二聲。有音無字,指寒酸)。
老北京打滷面所需原料大致有五花兒肉、口蘑、松蘑、香菇、乾貝、海米、木耳、黃花兒、雞蛋等。其中口蘑是至要。口蘑產於內蒙古東西烏旗及大興安嶺等地,為白色野生傘狀菌類。產量低,味道極鮮美,屬菌中珍品。舊時,京北張家口為蒙古牛羊及山貨集散地,該菌由此得名「口蘑」。講究人家兒,無口蘑不打滷。一般不以南方產的各種菇類代替口蘑。筆者頗頑固,始終堅守無口蘑不打滷之定規。
打滷是件麻煩事,上手操持,費心勞神帶受累。三指厚帶皮鮮五花兒洗凈下鍋,加蔥姜、大料、料酒,文火煮七成熟,撈出晾涼。此謂之「煮白肉」。撈凈煮肉湯中的細碎作料兒待用,此稱之為白湯。打掉白湯上凝固的浮油。白肉切片兒,以兩分兒厚為佳。不可切得飛薄,否則肉片兒一煮就化了。
六七十度熱水,分別發泡口蘑、松蘑、香菇、木耳、黃花兒、乾貝、海米。第一遍泡蘑菇水切不可倒掉,經長時間沉澱,沙塵落底,篦出凈水留用。口蘑個兒小,細沙深藏,洗時須格外仔細。吃時牙磣是大敗筆。
白湯上鍋,兌入蘑菇水、泡發乾貝海米水,放入各種蘑菇及乾貝海米木耳,文火至少40分鐘吊蘑菇湯。之後加入黃花兒及切好的白肉。再加醬油、料酒、鹽。鍋滾開後,勾芡。芡兒成,將打好的雞蛋均勻撒入。待雞蛋凝固成片兒後再用勺子兜底攪動,以免澱粉結塊兒扒鍋。最後炸一勺兒花椒油,均勻潑於芡兒鹵之上。鹵成。
打好的鹵呈深黃色,明油亮芡兒。透過表層花椒油,鹵中白肉片兒、蛋花兒、木耳、黃花兒、口蘑等赫然在目。肉香、蘑菇香、花椒油香,無一味不誘人,嘴急的主兒當時就許盛一碗解饞。緣於鹵稠,裡面的肉片、雞蛋、蘑菇、乾貝、海米等用料均不沉底,盛鹵時每勺兒都應有「乾貨」。鹵講究吃到最後一口不懈。
時下的北京飯館兒,絕難見到筆者所說這種鹵。這種鹵用料真砍實鑿,精且足,且費力費時還須手藝。開飯館兒是做生意,不是求道四至兒追求極美的藝術創作,再好的鹵也賣不出魚翅的價兒。所以店家誰也不去花這份心思受這個累。再一層,眼下真懂行的人實在不多。筆者有兩回親歷足可說明此點,後面有述。
打滷麵碼兒,與炸醬麵迥然不同。打滷面,名為吃面,實為喝鹵。五寸碗兒,必須是三分面七分鹵。鹵切忌齁兒咸。打滷面就為讓吃主兒白嘴兒喝著口滑合適,故而其麵碼兒以醬菜為主。大致有,腌胡蘿蔔切絲,腌芹菜切末兒,醬甘羅兒,八寶菜等。這些醬菜根據吃主兒口味,或「六必居」或「天源醬園」。另再切盤兒青蒜末兒。炸醬麵碼兒的黃瓜絲、蘿蔔絲等在此均不對路。(摘自:四九城)
烹飪小貼士:
1、黃花菜有健腦,抗衰老的功效,因其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這種物質是機體中許多細胞,特別是大腦細胞的組成成分,對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時能清除動脈內的沉積物,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有很大功效,故人們稱之為「健腦菜」。
2、黃花菜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含量,有利於高血壓患者的康復。
3、黑木耳中鐵的含量極為豐富,故常吃木耳能養血駐顏,令人肌膚紅潤,容光煥發,並可防治缺鐵性貧血。
4、黑木耳含有維生素K,能減少血液凝塊,預防血栓症的發生,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
互動話題:你吃過老北京打滷面嗎?味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