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橋頭篇】厚街首個建起「農民公寓」的社區

2019-09-04     厚街發布

「2010年度村組兩級凈資產超2億元」(排名全市第22名)、「全鎮首個農民公寓」……厚街橋頭,這個昔日以種水稻、番薯等農作物為主的小村莊,如今已是擁有四個工業區的實力雄厚的現代化經濟社區。

此外,橋頭人團結友善,敢為人先,尊師重教,建設省級標準的橋頭小學、橋頭幼兒園、老人活動中心等,給孩子和老人提供了優質的教育和休閒環境。

橋頭社區鳥瞰圖

經濟

首批廠房由祠堂和會堂改造

1984年,橋頭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橋頭手套廠建成並投入使用,給村民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就業機會,不少農民紛紛洗腳上田,進廠工作。「當時廠里的工人都是本村人,大家排隊進廠工作。」現任橋頭社區外經辦主任陳廣枝介紹,20多歲時他就在鳳山手套廠作為一名工人,五年後當上了廠的管理人員。「那時一線工人工資每個月幾十元錢,我當了管理人員以後工資100元一個月左右。」

80年代初橋頭村全貌 照片提供:陳仲儀

陳廣枝回憶,80年代初期開始陸續有「三來一補」企業在橋頭投資設廠,當時橋頭有名的工廠有手套廠、錶帶廠、拋光廠、毛織廠和布碌廠等。而這幾家工廠的規模都是幾十人到一百人之間,而且廠房都是以舊「鄉府」、舊祠堂、舊會堂等地方騰出來,改建給企業做工廠。

湧現一批「吃螃蟹」年輕人

到了80年代末期,來料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厚街各地「紮根」,這讓不少年輕人看到了機遇,也湧現出了一批初生牛犢不怕虎,敢為人先的橋頭年輕的創業人。

80年代的橋頭路口

現任橋頭副書記陳錦柱回憶,自己1987年畢業後,當時22歲的他在橋頭錶帶廠和毛織廠先後做了幾年會計後,選擇辭職單幹。「當時,我自己揣著從各親戚東拼西湊的幾萬元錢,去廣州買了20台電動縫紉踏板車回來,在家開了一間手袋加工廠。」陳錦柱調侃道,當時的加工廠就有點像現在隨處可見的小作坊,但那時候來他廠找工作的工人,已經都是外地人了。

「我記得有一部分訂單還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虎門太平手袋廠的訂單呢!」陳錦柱回憶,他還記得當時手袋加工費是一打(12個)大約是10-20元之間。」1993年,是陳錦柱手袋加工廠的盈利高峰,同時也是他認為最辛苦的一年。「那一年廠純利潤20多萬元,當時工人工資每月都在1000多,旺季趕工的時候,幾乎天天都在通宵加班,工人們都非常拚命的趕工,任勞任怨,毫無怨言。」陳錦柱感慨,「那個年代只要年輕人手腳夠勤快都能賺到些錢。」

除了陳錦柱外,從80年代末起,村裡便陸續湧現一批年輕小伙子開加工廠接些大企業的訂單來加工。現任橋頭新屋村村長陳錫南在90年代初開起了手袋加工廠,陳錫南說,他記得當時他的訂單主要是來自涌口一手袋廠的訂單,「不過到了2000年代中期來料加工就不好做了。」

如今大小企業100多家

「路通,財通!」從1987年村幹部將現在橋頭居委會門口連接107國道(現在為S256省道)的新興路修成15米寬的大道後,這條路仿佛將橋頭社區投資大門徹底打開了。1990年第一家三資企業香港通現實業有限公司「紮根」橋頭第一工業區後,越來越多「實力派」企業駐紮橋頭,如今橋頭已經擁有4個工業區大小100多家大型企業。據悉,2018年,社區經聯社、分社兩級集體總資產為78308萬元。

教育

橋頭社區歷來崇文重教,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教育方面大手筆投入資金。除了用於改善學校、幼兒園等各方面的硬體配套外,還成立橋頭校友教育基金會,使得社區屢屢獲佳績。因為社區尊師重教,2015、2016年橋頭社區連續兩年榮獲「厚街鎮尊師重教先進單位」。

32年前成立橋頭校友教育基金會

據了解,橋頭社區自1987年成立橋頭校友會教育基金會以來,社區已連續32年開展獎教獎學活動,獎金主要來自基金會的運作收入,不足部分則由社區兜底補齊,在社區崇文重教風氣的影響下,橋頭社區教學成績也屢獲佳績,2015、2016連續兩年均有學子考取北大、清華等名校。

此外,基金會也對橋頭小學、幼兒園的優秀師生進行獎勵,僅2017年度獎教獎學獎金累計約87萬元。

橋頭幼兒園

「這些教育基金基本都是靠大家募捐得來的。」橋頭校友會教育基金會會長、橋頭小學校長陳滿河介紹,社區居民團結一心,隔幾年都要舉辦一次基金的募捐晚會。據悉,2013年9月橋頭社區舉行「橋頭校友會教育基金會募捐晚會」活動,共募捐得430多萬教育基金款。

陳滿河說道:「橋頭校友會教育基金會在激勵整個社區崇文重教的氛圍方面,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外一個方面,我想它的這種激勵作用,更在於對我們老師和學生、對學校教育氛圍的促進、對孩子們成長的促進,它的作用都非常的突出。」

15年前投入3000多萬

建省級標準的新橋頭小學

橋頭小學創辦於1926年,至今已走過90年風雨歷程。

「此前的橋頭小學建於1986年,設備落後且面積小。」於是,在社區領導的多方商議下,決定選址另建一所新的橋頭小學。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於是,2004年橋頭社區總投資3000多萬元,在塘面橋林路按照省一級標準建設了一所新的橋頭小學。

橋頭小學舊址

現在的橋頭小學

「占地面積65畝,學校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當時是厚街乃至東莞市配備較為完善的一所小學。」陳錦柱介紹,學校配備有電腦室、舞蹈室、心理諮詢室等16個功能室;36間具備現代化裝置的多媒體課室;有高標準的電視監控系統、公共廣播系統、學校電視台、軟體製作室及多功能錄播室;有寬闊的室內體育館、人工及天然兩個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及頗具規模的桌球訓練基地、塑膠跑道田徑運動場。「當年建成後,不少其他市鎮領導都下來參觀學習呢。」他介紹,此後的幾年裡,學校先後被評為「廣東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樣本學校」、「東莞市科普特色學校」和「東莞市交通安全文明學校」等。

亮點

如今在橋頭社區隨處可見高樓林立的小區,城市化規劃美觀一幢幢小區整潔乾淨。據了解,橋頭社區目前已有南豐苑、祠邊小區、橋頭農民公寓等三個農民公寓小區,其中,2007年南豐苑是厚街最早建成的農民公寓,而由社區出資建造的「橋頭農民公寓」還被評為省一級「三舊改造」的農民公寓。

2007年建厚街首個農民公寓

2007年,厚街首座農民公寓——橋頭村南社小組南豐苑農民公寓正式交樓,南社小組156戶居民告別了單家獨院的庭院生活。據了解,南豐苑農民公寓建築總面積4萬平方米,連地下室共有18層。公寓的一至三層是商場設計,出租作商業用途,公寓還建造了空中花園,栽花植樹,添置桌椅,居民不下樓就有休閒去處。

據該小組負責人介紹,當年之所以迫切建農民公寓,是因為當時工業迅速發展,很多土地都用來建廠房,加上人口增加,原有的土地本來就不能滿足村民分散獨立居住的要求,2003年8月,南社村小組的村幹部經過商議,決定建築農民公寓。

據社區外經辦主任陳廣枝回憶,當時為了建農民公寓,還多次跑去鳳崗雁田的農民公寓參觀學習,借鑑人家的經驗。「為了公平、公正的將公寓分配給村民,社區大小會議開了幾十次。」

「公寓內規劃建設的住宅是四房兩廳,當時村集體只向村民收取公寓建築成本每平方米1800元,單位建築面積為150平方米,按照股份制改革基數,以每5人一套房的制度分配好,樓層及單元都由抽籤決定。」陳廣枝介紹,村民們拿到鑰匙入住後都非常滿意,沒有一個有怨言。

橋頭農民公寓

已建成三個「農民公寓」小區

有了首次農民公寓的建造經驗,橋頭社區又先後建了「祠邊小區」和「橋頭農民公寓」。「祠邊小區」是祠邊村建的,而橋頭農民公寓則是橋頭社區出資建的,橋頭農民公寓建成後,當年還被評為全省第一個以「三舊改造」的農民公寓,當時還吸引不少其他城市的領導來參觀學習。

「這幾個公寓的建成解決了我們社區居民的眾多問題。」陳廣枝介紹,除了解決了婚齡男女的住房問題外,還解決了不少本地人的就業問題。據悉,這些公寓都實行物業管理,聘請專業的物業管理人員,管理費全部由村民按面積分攤。此外,公寓的建成還為本地戶籍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

班子問答

Q

如何推動社區「綠色發展」?

橋頭黨工委書記陳偉基:一是重點抓好環境綜合治理,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對疑似「散亂污」企業進行定期走訪排查,對相關「散亂污」企業進行約談。對被列入淘汰類且拒絕關停的企業進行斷電處理。

二是重點開展打擊非法轉移、傾倒建築廢料土專項行動,對轄區非法轉移、傾倒建築廢料土頻發、高發點和區域實施 24小時巡邏監控,有效改善橋頭社區環境質量,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重點抓好河涌治理,全力配合鎮政府做好截污管網工程建設,同時,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重點加強對工業污染源的監控,推進「落後產能」企業淘汰和「散亂污」企業整治。並由2018年6月29日起,設多名巡河員對河湧進行日常巡查和保潔。我和相關的兩委幹部,則每周至少一次到社區的河湧進行巡查。

四是重點做好城市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梳理市容市貌、環境衛生、道路設施、戶外廣告、綜合執法等領域工作標準,建立精細化管理標準體系,實現轄區環境乾淨整潔,群眾滿意度逐步提高。

五是重點抓好「菜籃子工程」, 嚴格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制度,對各類食品進行有效監督管理,營造良好的市場交易環境,確保食品安全。

Q

橋頭未來有哪些發展計劃?

橋頭黨工委書記陳偉基:在經濟發展方面,有序推進「東莞市倡原機械有限公司」、「東莞市正熙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兩個項目動工建設,加快實現重點項目發揮集體收益。積極配合鎮政府,科學統籌規劃黑山片區改造,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提升我鎮城市形象和品質,助推社區發展後勁。

在文化建設方面,加快推進「橋頭社區節度陳公祠修繕工程」和「橋頭社區通政陳公祠修繕工程」的兩座祠堂修繕工作,進一步弘揚和傳承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社區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

節度陳公祠

在教育發展方面,投資約3500多萬元建設橋頭新幼兒園,現階段已進入招標環節,預計到2021年秋季可以交付使用,將為轄區廣大適齡兒童提供更優質的教育環境。

在綠色發展方面,繼續做好環保政策宣傳,深入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工作,對違規偷排偷放企業保持「發現一家查處一家」的高壓態勢,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好治理河涌的長期任務,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保駕護航,真正做到「我們既要青山綠水,也要金山銀山」。除此之外,我們嚴格按照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要求,積極開展「潔凈城市」、「廁所革命」、「整治建築廢料土非法轉移、傾倒」等一系列專項行動。推動和提升橋頭社區的村容環境衛生,為群眾謀福祉。

歷史橋頭

位於厚街鎮東南部,總面積9.9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主要姓氏有陳、林、劉、李、張、方、謝等,以陳姓為主。橋頭社區下轄新屋、祠邊、井頭、北社、南社、塘面、元州7個自然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甘蔗、蔬菜、荔枝、龍眼、茶葉等。改革開放初期,曾生產爆竹,村中有糧油、草蓆、榨糖、禾草等加工廠。

1952年橋頭村分田分地圖片

橋頭歷任書記

第一任:陳根

第二任:王淦光

第三任:李占貴

第四任:簡進多

第五任:王旭昇

第六任:陳桃仔 1965年-1991年

第七任:陳悅盛 1991年至2007年

第八任:陳應新 2008年至2017年

第九任:陳偉基 2017年2月至今

民俗橋頭

傳統民俗「舞木龍」,又叫旱地舞龍舟,是橋頭世代相傳和特有的民間習俗,形成於明景泰年間,2009年被列為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入夜時分,橋頭七個村村民齊聚在藏木龍之地舉行簡單的祭請龍舟儀式,隨後由鑼鼓隊引路,巡遊全村。

旱龍舞

大事記

1949年10月初,橋頭鄉成立人民政府。其中橋頭鄉長陳佳,副鄉長陳發、陳瑞棠。

1952年9月,開辦橋頭小學,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有8個班,學生330人。

1965年,橋頭大隊建立文化室,開辦夜校,成立文娛組。

1984年,建立東莞縣厚街區橋頭鄉。

1984年,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橋頭手套廠建成並投入使用。

1985年,橋頭鳳山手袋廠開業,當年年產值達659萬元。

1985年,由橋頭鄉府主要注資加上民間捐款,興建橋溪中學校舍,占地面積約8800平方米,198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1986年,新橋頭小學落成。

1989年,橋頭幼兒園落成。

1989年秋,由旅港鄉親陳玉周捐資20多萬元興建的晚晴園建成,占地3200平方米。

1990年,引進第一家三資企業——香港通現實業有限公司。

1990年,由群眾捐助50萬元,建立「敬老基金會」。

2004年,橋頭廣場落成

2007年,橋頭第一套農民公寓「南豐苑」落成。

2009年7月,橋頭「舞木龍」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橋頭村委會更改為橋頭居委會。

2017年引進「東莞市倡原自助化設備有限公司」和「東莞市正熙實業投資有限公司」。

實力橋頭

2018年,社區經聯社、分社兩級集體總資產為78308萬元,經營性總收入為8902萬元,經營性總支出為3341萬元,純收入為5561萬元。轄區共有集體企業49家,實際利用外資總額3162.93萬美元,外資企業出口總額達到31745.4萬美元,企業的內銷總額達到118060.4萬元。

文稿:塗丫

圖片:謝超均 羅志高 資料圖

編輯:江洵

版式:王小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3-TAm0BJleJMoPMdx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