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明:發朋友圈有好處,只看不發是錯的

2019-10-31   愛科學愛自然

如今,對社交網站的依賴已經成為西方青少年的常態,據悉,有近一半的青少年每天訪問社交網站,並且平均每天花費1小時。

對此,有很多學者曾指出,社交媒體的使用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加。因此,對社交媒體進行批判,如同歷史上人們對包括廣播、電視、網絡等新型媒體出現的批判一樣,成為「政治正確」的話語。

但是,社交媒體真的有這種危害嗎?

10月22日,著名的人類行為研究SCI期刊《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以來自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為主的學者們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他們的研究發現,儘管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但這並沒有直接增加青少年的焦慮或抑鬱!

該論文的題目為《Does time spent using social media impact mental health?: An eight year longitudinal study》,中文譯名《社交媒體是否會影響心理健康?一項為期八年的縱向研究》。



以往文獻的不足


研究人員指出,先前文獻的主要局限在於對社交媒體和心理健康的絕大多數研究使用的都是截面數據(cross-sectional data),因此並不能描述隨著時間發展變化的情況。

另外,這些以往的研究通常依賴於傳統的統計回歸方法,然而,這些方法忽略了對理解這些變量之間的真實關係至關重要的各個過程。

因此,該研究在8年的時間內,先通過受試者內部分析,再檢驗使用社交媒體時間與心理健康(焦慮和抑鬱)之間的因果關係模型。




社交媒體與青少年心理健康


關於該研究的初衷,主要作者Coyne說道:「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試圖真正了解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與青少年抑鬱之間的關係。我們想要知道,如果他們增加社交媒體的時間,是否會使他們更加沮喪?此外,如果他們減少社交媒體的時間,他們是否會減少沮喪?」

研究人員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多進程綜合症,其中沒有一個具體壓力源可能是導致抑鬱或焦慮的原因。

而這項研究表明,導致青少年抑鬱症或焦慮症增加的不僅是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

另外,對於大多數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說,重要的不只是花費在社交媒體上時間的多少,例如,兩個少年可以在完全相同的時間內使用社交媒體,但是由於他們使用方式的不同,其結果就可能會有很大不同。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幫助整個社會不再只針對看螢幕的時間而辯論,而是圍繞社交媒體使用的環境和內容來討論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

如何更健康的使用社交媒體?

對於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作者Coyne有3條建議:

第一,成為主動參與用戶,而不是被動用戶,與其僅僅滾動螢幕,不如積極地去評論,去發布自己的內容。(所以要多發朋友圈呀~)

第二,在入睡前至少一個小時限制對社交媒體的使用,因為,充足的睡眠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保護因素之一。(其實不怪媒體的內容,而是不要影響睡眠時間呀~)

第三,要清楚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與動機。(動機要純潔,比如出於學習的目的關注我們公眾號~)

對於第三條建議,Coyne解釋道:「如果你帶有目的地去尋找信息或與他人聯繫,那將比僅僅因為感到無聊而社交會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其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研究人員與500名13至20歲的青少年一起工作,在此期間,他們在八年的時間裡要完成每年一次的問卷調查。

其中,對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是通過詢問參與者一天中在社交網站上花費了多少時間來衡量的。

另外,為了測量抑鬱和焦慮程度,參與者需要回答不同等級的問卷問題,以表明抑鬱症狀和焦慮水平。

然後,研究人員對這些結果進行個體分析,以查看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在這樣的研究設計下,科研人員最終得出了社交媒體使用與青少年焦慮或抑鬱並不直接相關的結論。

據報道,13歲的青少年們每天平均使用社交網絡31-60分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使用社交網絡的時間也在穩定增長,因此,到成年後,他們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超過了兩個小時。

但是,社交網絡使用時間的增加並不能預測他們未來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雖然青少年社交網絡使用時間超過了他們的正常水平,但這也並不能預測他們一年後焦慮或抑鬱的變化。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930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