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愛吃「甜」寶寶容易得黃疸?

2019-07-25   Meshow

初為父母,對於新生命的到來沉寂在幸福和激動中,也因全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生兒身上,寶寶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也是牽動著一家人的心。

對於寶寶的1個月黃疸、2個月腸絞痛、3個月抬頭和吃手、4個月翻身、5個月出牙、6個月添加輔食、7個月寶寶開始學會坐坐、8個月開始學會爬等等...我們都需要學會基本的護理以及常識認知。

常常聽到身邊有人說,「少吃點甜的,寶寶生下來會得黃疸的。」

吃甜食真的會引起黃疸?

當然不會~

60%嬰兒會得新生兒黃疸卻不可怕

新生兒黃疸不是一種疾病,是新生兒獨有的一種代謝狀況,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出生28天內),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症狀,大約60%的足月兒,80%早產兒都會有肉眼可見的黃疸。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之分

生理性黃疸:是指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血清膽紅素濃度在日齡的正常範圍,然後逐漸消退,一般10-14天完全消退。在此期間,寶寶的精神、吃奶、睡眠及生長發育都良好,沒有其他不適表現。

病理性黃疸:如果新生寶寶黃疸出現的時間過早,比如生後24小時出現,血清膽紅素值超過了日齡的正常值,黃疸進展迅速,消退延遲,或者消退後又重現,都屬於病理性黃疸,如果非結合膽紅素水平過高,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留有後遺症。如腦性癱瘓、聽力障礙、智力落後、抽搐等。

姐姐們可以通過黃疸出現時間、出現的程度、消退時間等對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進行區分,當然最專業的當然是諮詢醫生。

對於生理性黃疸的預防,早開奶、頻繁有效的吸吮是重要措施,同時有利於泌乳、利於排泄。提倡早開奶,即可刺激腸蠕動,利於胎便排除,又有利於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減少腸肝循環,有助於膽紅素的排除。生理性黃疸只要觀察不用特殊治療。

病理性黃疸該怎麼治療?

除了治療引起黃疸的原發病之外,藍光光照療法(簡稱光療)是最直接安全有效的方法,通過藍光照射轉化將膽紅素從尿液、便便等裡面排出去。還可以補充「白蛋白」增加與非結合膽紅素的聯結,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同時可以配合酶誘導劑,以及腸道益生菌促進膽紅素的代謝。

光療是目前技術非常成熟、簡單安全的治療手段,偶可出現發熱、皮疹、腹瀉等現象,但一般不嚴重,對症處理會改善。目前有冷光源藍光治療儀了避免發熱的發生。

病理性黃疸的一些簡單預防

首先,父母應當注意避免新生兒與樟腦丸,廁所清潔劑等含萘的物品接觸。同時,新生兒用的衣服物品也堅決不能接觸樟腦丸或其他含有萘的化學物質。其次,新生兒一出生,應當儘早開奶,促進新生兒排除胎便。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當注意保持新生兒皮膚、臍部以及臀部的清潔,防止破損感染。此外,為了更好地觀察新生兒皮膚顏色的變化和精神狀態,嬰兒房裡的光線也要注意不能太暗。

最後,如果除了黃疸外,父母發現新生兒還伴有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等現象,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進行診治,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