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武威「沙海孤島」的風沙抗爭史

2019-10-18     武威市廣播電視台



民勤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全縣國土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積占90%以上。作為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這裡的綠洲沿線分布著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龍王廟4個較大的風沙口,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被列入「兩屏三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北方防沙帶」。

「村村都是八步沙,人人都是六老漢」。春去秋來,民勤兒女幾代人把防沙治沙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



由於受風沙侵襲和水的影響,民勤綠洲從上古「水草豐美的濱湖綠洲」變成現在「三面環沙的沙海孤島」,曾一度籠罩在「羅布泊」陰影之下。

「特殊的地理和生態環境,決定了民勤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風沙抗爭的征戰史。」據《鎮番縣誌》記載,明天啟7年(公元1627年),「飛沙擁城。參將楊鈞率軍民五百人搬沙以柴草插風牆一百二十丈」,「思患預防,治河培柳,林密溝堅,不敢停沙」。

風沙沿線的村民自發組織起「柳會」「柴會」「風沙會」「風牆會」等管護組織,且有不成文的管理柴灣的鄉規民約,對破壞柴灣的鄉民進行懲罰。

然而,沙進人退的現實,也一度讓這片土地失去了生機。據《民勤縣誌》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約有26萬畝農田受風沙災害,60多個村莊被沙壓,每年約2.3萬人遷徙他鄉。

發源於祁連山北部的石羊河曾經水流充沛,8條山水河流匯集於此,其中6條支流進入民勤後經蔡旗斷面流入紅崖山水庫。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民勤的徑流年均為5.42億方,占流域總徑流的30%。九十年代減少到1.31億方,占總徑流的10%。2005年為0.61億方,不足總徑流的7%。

石羊河水流量的驟減讓曾碧波蕩漾的青土湖遭受毀滅性打擊——明清時期有水域面積400平方公里,1924年以來,再無較大洪水匯入。解放初期,水域面積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乾涸。

水干風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長達13公里的風沙線,成為民勤綠洲北部最大的風沙口,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在青土湖呈合圍之勢。2007年10月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民勤青土湖後堅定的指出,「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歲月銘刻奮鬥的艱辛,時代印證鏗鏘的腳步,每個民勤人都知道,治沙迫在眉睫,已經無路可退。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民勤縣委、縣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帶領一代又一代民勤人持之以恆戰風斗沙,矢志不渝改善生態。

1950年春天,民勤縣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萬人誓師動員大會,由此拉開了長達70年抗擊風沙的帷幕。

1955年,民勤治沙站從新疆准格爾地區引進梭梭種子,在沙丘上試種成功,一直沿用至今。在總結當地群眾「土埋沙丘」「插風牆」「營造柴灣」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沙丘上設置黏土沙障的治理模式,被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將其命名為「民勤模式」的薛百宋和「母親抱娃娃」治沙模式。

畢其功於一役,「干在沙窩、睡在沙窩、吃在沙窩」就是當時民勤治沙人的真實寫照。千千萬萬「治沙愚公」、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向,從一株紅柳、一棵梭梭種起,從大炕沿農業合作社、「巾幗不讓鬚眉」的紅柳園鐵姑娘治沙隊到薛萬祥、楊可暢和「全國治沙英雄」石述柱,一代又一代民勤人秉承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與黃沙相持、相守、相爭,以「寸草遮丈風」的韌勁守望綠水青山,譜寫了一曲戰風斗沙的時代壯歌,積聚形成了「勤樸堅韌、眾志成城、築牢屏障、永保綠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

據記載,截至1958年,全縣共完成造林142萬畝、封沙育草353萬畝。同年,榮獲周恩來總理署名的「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先進單位」獎狀。

信念堅如磐石,幹勁如潮澎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相繼啟動實施三北工程、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及林業六大工程,民勤防沙治沙事業迎來了又一個春天。2000年,民勤縣啟動實施紅崖山水庫綠色保衛工程,開始每年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大規模的群眾性義務壓沙活動,對龍王廟等風沙口進行集中攻堅。

「每年春秋兩季,數以十萬民勤人民戰鬥在風沙線上,與風沙賽跑,與風沙鬥爭,有教師、工人、學生、機關幹部,甚至還跟來年幼的娃娃。」在民勤縣林草局副局長趙兵彥的記憶中,那時候一個個「治沙勇士」在漫漫沙海揮鍬挖沙,抱草垛、截麥稈、插梭梭,從遠處手提肩扛,為每一棵樹苗澆上救命水。

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過程,有些區域需二次甚至多次治理,周而復始,不懈努力。

「老虎口」曾是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如今,一眼望不到邊的梭梭林遙相呼應,曾肆無忌憚的流沙被牢牢「鎖定」。

誰能想到,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老虎口大規模的風沙治理共有三次,但都以失敗告終。犬牙交錯的沙漠、飛揚跋扈的流沙讓當地群眾深受其害、談沙色變。從2008年開始,民勤啟動實施了老虎口風沙治理工程,通過修建治沙道路分割沙漠、工程壓沙、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歷時兩年,完成「沙障+梭梭」模式的工程壓沙造林10萬畝,灘地造林4.6萬畝,實施封沙育林2.4萬畝,區內植被蓋度達到36%以上,流沙得到有效治理。

民勤人民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堅守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與決心,不忘初心,接力傳承,硬是將昔日黃沙漫天、生態脆弱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今天生態良好、宜居宜業的「塞上綠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視察時作出「八個著力」重要指示,強調:「特別要實施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項目,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總書記的話滋潤了30萬民勤人民的心田,更激發了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信心和決心。民勤人民牢記總書記囑託,積極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新理念,認真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大力推廣「麥草沙障+落水栽植梭梭」「砂石灘地開溝+落水栽植沙生苗木」等治沙模式。

「我們依託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引進試驗尼龍網、土工編制袋、生態墊、化學固沙等治沙新技術、新材料8種,創新展示砂礫石、黏土、棉花稈、芨芨草、玉米秸稈等治沙新模式12種,建成不同類型的防沙治沙示範區5個,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等區域風沙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在民勤治沙試驗點,順著趙兵彥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各種不同的治沙方式都在這裡得到充分實踐。

特別是2017年,國家啟動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程以來,民勤縣在總結歷年防沙治沙經驗的基礎上,改變以往治沙思路和模式,對青土湖等風沙口採取「工程壓沙+造林+種草」的模式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將植被保護與警示教育結合,總結治理模式,引進試驗聚酯等新材料,建設新時代生態文明實踐壓沙造林基地,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防沙治沙提供綠色範本。2015年4月,民勤縣被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11個部委列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民勤縣不斷創新防沙治沙模式,積極探索「網際網路+防沙治沙」「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模式,助推防沙治沙和國土綠化行動,中國綠化基金會「螞蟻」森林、中日青年林、奇瑞治沙林等生態援助治沙造林基地先後在民勤建成。2018年,民勤被中國綠化基金會授予「生態範例獎」,被甘肅省綠化委員會、人社廳、林業廳授予「全省綠化模範縣」。

時至今日,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29.86萬畝以上,工程壓沙63.3萬畝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以上,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成功阻擊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合攏,民勤與「羅布泊」漸行漸遠。

心系桑梓播綠色,敢向大漠謀新路。多年與沙鬥爭的經驗,也讓民勤的人們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與沙共存共生。

「就像沙漠中梭梭林的根部長著極具營養價值的肉蓯蓉,人與沙也可以共存。」進入新時代,民勤將治沙與用沙相結合,大力實施「綠化倍增」「綠化遞增」行動,做沙文章,唱生態戲,打綠色牌,在沙窩窩裡「淘寶」。

培育形成了沙生藥材、特色林果、設施種養、精深加工等一批特色產業,開發出枸杞、紅棗、釀酒葡萄、蓯蓉、鎖陽等一批優質沙產品,推出了「民清源」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協會+農戶」等產業經營模式,以企業、合作社、協會的方式將廣大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組織企業和專業合作認領經濟林基地24.83萬畝,堅持治沙與扶貧結合,組建防沙治沙協會20家、治沙專業隊伍60個,每年吸納1265名群眾參與壓沙造林,實現勞務收入1776萬元。僅在2017年,全縣直接或間接從事壓沙造林和沙產業的群眾達到11.4萬人,實現總產值3.22億元,形成了治沙與增收的良性互動。

民勤人同時意識到,沙漠也是一種獨特壯麗的景觀。在民勤依託沙漠資源優勢建立的「時光廊道」中,結合廊道兩側沙漠特點,構建「1+1」的防沙固沙體系,保留原始「豪情沙漠、氣勢非凡」的輪廓和線條感,設置人工景觀,形成「人工+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協調空間,打造民勤特色的「豪情沙漠、最美廊道」。

這條見證民勤發展的「時光廊道」將縣城、蘇武沙漠大景區、石羊河大景區串連成線,形成以沙漠旅遊、文化旅遊、濕地旅遊為極核,以沙水綠洲旅遊環為紐帶的旅遊「金三角」,培育民勤旅遊發展新亮點。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如今的民勤正向著一個「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新天地大步向前,實現著成為「沙漠明珠」的華麗蛻變。


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a9d3m0BMH2_cNUglS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