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融合」成就全國最美家庭
——訪全國最美家庭戶主、原韶關日報副總編輯李彩彬
這是一個來自全國5個省市組成的大家庭
北京、廣東、湖南、河北、黑龍江
從北大荒調回韶關數十年來
這個家庭讓人以羨慕的眼光
一步一步登上了全國最美家庭的行列
他們是怎樣做到的?
83歲的戶主李彩彬說:
不忘初心,寬仁嚴謹,扎紮實實
從每一個細節做起
最美家庭的創建就一定能成功
李彩彬一家回世界客都——梅州市參觀「客天下」景區留影。圖片由李彩彬提供
他是這樣說,
也是這樣帶頭做的:
他堅持建立年節和每個星期六都在雙老家團聚吃晚飯的制度;
他堅持辦好家庭檔案,記錄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的大小事,記錄兒孫成長的每一個腳印;
他堅持每天早上5時起床,行走拍打2500步,一年四季不改,就是去旅遊,在輪船的甲板上、火車上也堅持運動。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李彩彬說:只有堅持,才能做到更好。他向記者坦露了他在創建「最美家庭」中的三點成功經驗。
這就是:和諧家庭、文化家庭、數字家庭,「大融合」成就了全國最美家庭。
和諧家庭
1987年,李彩彬從黑龍江農墾(建設兵團)調回韶關工作,當時才5口人(雙職工及3個男孩)。上世紀90年代,他的三個兒子:李勇、李忠、李軍先後成家立業,在韶關有了各自的家庭,算上孫子、孫女,全家共有10口人,一直過著美滿、和樂融融的生活。
30多年來,李彩彬一家由原來一戶(二老三子)變為三戶(二老與老大共5口,老二、老三各一戶),以二老為中心還是一個大家庭。他們從2000年搬進新房開始,認真響應市委文明辦、市婦聯的號召,積極參加創建和諧家庭的活動,處理好家庭內部(主要是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兄弟關係)、家庭與社會、家庭內外環境等關係,於2007年被評為韶關市平安和諧家庭,實踐了「家和萬事興」的名言和真理。
家庭聚餐,家人一起包餃子,生活其樂融融。
李彩彬原是韶關日報社副總編輯,愛人王桂榮,在市第二人民醫院主治醫生崗位退休,他們兩人深知家庭和諧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從小事做起,從每個人身上抓起,培養每一位成員的家庭觀念。他們做到了多年來都是一人有難全家出動。凡是有住院的老小,兄弟、妯娌之間輪流值班看護、做飯、送飯,不怕辛苦,就連親屬有難也是如此。
2014年,姨妹的女兒患癌症在粵北醫院從住院到去世,他們全家幫忙,送飯護理,幫忙值班。2014年,孫子李書帆到韓國留學費用高,孫女考上北中,全家老人、兄弟都是全力相助。
孫子李書帆在韓國留學的部分作品。
隨著家庭事務的增多,李彩彬全家制定了以「和諧、互幫、傳承、保健、圓夢」為主要內容的家庭公約。通過和諧家庭的創建活動,不僅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還增強了十口之家的正能量和凝聚力。
文化家庭
大家庭10口人,來自全國5個省市,區域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各人的文化思想、風俗習慣、飲食愛好、事業追求都各不同,不能要求大家一下能統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作為曾經的韶關日報社副總編輯,李彩彬認為,一個美好的家庭,融合是最重要的。他首先從文化著手,提升家庭文化,樹立和諧家風。因此,退休後,從事多年文化工作的他逐漸把重心放到了家庭文化的建設上。他根據家庭文化成員多、住房和經濟條件較好的特點,通過建立家庭檔案室和家庭文化室等開拓家庭文化視野,進而編輯成《家庭檔案》一書。
2010年,在李彩彬做了大量的資料積累、編輯、分類造冊及出版書籍等工作後,家庭檔案室和《家庭檔案》一書應運而生,裡面涵蓋了李彩彬一家的家庭史料、家庭影照、家庭生活、家庭保健、家庭藏書、實物收藏、寫作成果及家庭大事記等方面內容,為韶關家庭文化建設開了先河。
李彩彬在家庭檔案室看書學習。馮兆宇 攝
「創建和諧家庭,需要得到全家對家庭文化建設的認同和支持,這是家庭文化建設的前提。通過建立家庭檔案室和家庭文化室等方式,開拓家庭成員的文化視野,續編家庭檔案叢集和製作家庭影畫,不斷提升和創新家庭文化亮點。」
《家庭檔案》就是一個個溫馨的家庭故事。
10年來,李彩彬全家編輯了大型《家庭檔案》叢集11本,並分類起名為《家庭篇》《戶主篇》《兒孫篇》等,在這些《家庭檔案》中,既有《最美家庭展示》《北疆探訪影集》,也有大兒子李勇編的《韶關餐飲彩報》集、為孫子編的《李書帆美術作品》集,以及《家庭畫冊》和《文章書法》集等。
李彩彬書法作品。
為了提高全家的文化修養,李彩彬將自家書房改建為「家庭檔案室」後,還建立了一個家庭文化室。走進書房,書柜上分門別類整齊擺放著近千冊書籍,社會科學、文學、新聞寫作、地方史譜等各類書籍都被編上號分檔保管,當真稱得上是「檔案室」。他說,當自己累了的時候,靜靜地坐在這裡,思考或休息,或練書法,帶頭將家庭檔案室和文化室經營好、管理好。
家庭書冊分類。
李彩彬的家庭檔案,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佛山市企業老闆李林,從報上看到報道後,帶著80多歲的父母及愛人和從美國回來的哥哥兩次遠道來到李彩彬家裡參觀學習。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黨委宣傳部高放新得知信息後,通過手機來電索取書冊。更多的是我市的市民朋友、老鄉登門拜訪並索取書稿資料,表示要好好學習,把家庭建設好。
部分家庭檔案叢集。
為了發揮自己的餘熱,退休後,李彩彬除被聘參加市委第二部地方志編篡工作六年外,還堅持編寫不離手,從2000年開始,為自己、為朋友、為單位、為家鄉共編輯出版各種手冊33本,還創作了歌曲《美好家庭之歌》,為報刊撰發了《家庭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論文等。
數字家庭
李彩彬多年來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那就是喜歡用數字說話和撰寫文章。他說,心中有數,才能做事有底。
比如說身體,20多年來,他堅持天天晨運的好習慣,從不懈怠。他回東北探親友,仍然保持這個習慣,讓東北人也佩服。他寫文章,首先列好提綱,先確定要寫的字數,每一個篇章要寫多少字,儘量將文章控制在規定的字數內;他去年全家北疆自駕車萬里行時,首先規劃好路線,確定時間為17天,途經20個省市,行程一萬六千里。
83歲的人,能經受如此長途的考驗,李彩彬說,就是因為自己平時積累了良好的身體素質,健康的身體,大大減輕了家庭看病負擔和全家的牽掛。在老人的影響下,全家都更加重視和關注保健,既保證了全家無大病,又促進了家庭和諧。
全家人到福建永定客家土樓遊覽。
李彩彬本是梅縣人,後來從部隊去到了黑龍江農墾,如今定居韶關,對他而言,這三個地方都是他的「家」。從東北調回韶關30多年來,李彩彬先後5次帶著全家回到原籍廣東梅縣探親,敬祖掃墓,還出資在老家修村路、建宗屋、為母校捐款。李彩彬也曾帶著妻子和兒孫先後5次回訪北大荒,並為農墾贈獻50年前墾荒的老照片和親自在報刊撰發的回顧文章資料。
李彩彬不僅利用家庭檔案記錄家庭歷史變遷,自己還有一個日記本,記錄著自己的人生三個夢(北疆夢、記者夢、健康夢)李家的三鄉情結,家國情懷和他的「人生十經」,還有人生三寶(偷偷的學做人,偷偷的學做事,偷偷的寫文章)李氏家訓十一則,李家五條家庭公約等等,用數字激勵人生,激勵家人傳承家風。李家二老對兒孫並無很多的說教,主要是以身示範。李彩彬最後對記者說,我們家四對夫妻都是異地結合,南北情緣,和諧相處。在網上還建立了《李府》《李氏大家庭》《北戰友》《文化人》等10多個手機群,做到家庭數字化、生活網絡化。
這是一個大融合的家庭,李家下一代在大融合家庭的影響下,積極向上,孫子李書帆在韓國留學,勇於吃苦,勤奮好學,年底就本科畢業了。孫女李書羽考上了北中,她參加琵琶演奏競賽,獲得兩次金獎。滿頭白髮的李彩彬一直為家庭的和諧努力著,而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百姓的讚揚。
2016年,被評為韶關市「十大最美家庭」;2018年,被評為廣東百戶「最美家庭」;2019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李彩彬全家回鄉敬祖。
現在,只要走進李彩彬家庭,我們一定會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客家文化、孝道文化等中華文化氛圍,使每一個人都深深感受到:美好的家庭,就是文化的大融合,就是一所傳承文化的大課堂。
短評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歷代有識之士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準則,在這個為人處事的進階過程中,家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市李彩彬家庭喜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這是李家的榮耀,也是韶關日報社乃至韶關市的光榮。
李彩彬家庭是平凡。這個全國最美家庭是個普通的家庭,它不是因為意外變故而必須艱辛支撐,不是因為身份特殊而必須謹慎維繫,不是因為赤貧暴富而必須採取超常手段,它普通得你登上韶陽樓舉目遠眺,整個三江六岸的韶城人家都有相似的成員構成和日常起居。
李彩彬家庭也是不平凡的。它的不凡之處,是在於這個家庭的戶主李彩彬滿懷赤誠的愛心,數十年如一日從點點滴滴做起,並深深地影響著整個家庭的每一個人,他們如同春燕銜泥般齊心協力建設著這個家庭,他們的付出從容淡定並鍥而不捨。他們血液里流淌著深厚的傳統美德和家國情懷,行動上踐行著核心價值觀,精神上享受著令人艷羨的美滿溫馨成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和諧,關乎每個成員的福祉,李彩彬這個全國最美家庭,其難能可貴之處,是可以供每個平凡的家庭學習並且能夠學成。讓我們見賢思齊,學而時習之,共同構建幸福美好家庭吧!
——曉語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李宇強 馮春華
校對:彭令輝 編輯:肖聲揚
責編:李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STN7mwBJleJMoPMh0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