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來,多空之間的滬指3000點「拉鋸戰」已經來回折騰了八九次。對一些股民來說,這麼多趟「過山車」坐得有點暈,不禁想問:我是誰?我在哪?
上周(9月16日-9月20日),除了中小板指之外,A股市場主要指數均呈現跌勢。在9月17日大跌後,隨後三個交易日A股逐漸趨於穩定,市場中樞並未明顯下移,成交量逐步回升但總量依然偏低,市場呈現縮量弱勢反彈的局面。
上周主要指數漲跌幅如下圖所示——
技術上看,上周A股市場的調整隻是一波30分鐘調整,並沒有改變大的市場結構。大部分指數仍處於上漲的初始階段:上證50、滬深300、上證指數、深證成指、中證500以及創業板指處於周線級別上漲中,而且僅走完了第一波,中期上漲趨勢剛剛開始。
截止9月20日,滬深兩市動態PE估值在16.2倍,歷史的底部區域在12-15倍。目前權益資產的整體估值水平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下行的壓力。
目前A股主要指數PE(TTM)如下圖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與9月初利空因素暫時消失不同,隨著經濟數據公布,近期市場處於利空和利多交織的背景之下。經濟向下,政策向上,或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A股市場的常態。
在國內逆周期調控加碼逐步「落地」之後,未來重大的變數依舊在於經貿關係。新一輪高級別經貿磋商值得期待,但客觀來看,分歧也隨時可能出現。經貿磋商、英國脫歐、日韓貿易摩擦等懸而未決,反映出全球深層次的矛盾很難調和。這可能是場外資金一直有所保留的原因之一。
短期來看,國慶長假臨近,為了規避長假期間的不確定性,預計場內和場外資金在9月下旬趨于謹慎。這或將導致市場再次出現短暫的回調,但在中期上漲趨勢確立的前提下,這也將是投資者「二次上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