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黑鍋專業戶——忍辱大師李鴻章歷史功過評

2019-06-03     紀錄片人陳欽

歷代王朝危急之秋總有人站出來背黑鍋。中國歷史上背黑鍋最多的人,李鴻章算一個。

清朝末年的李鴻章,奉命簽署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會定越南條約》等 30 余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生前身負「投降派」、「賣國賊」的罵名,葬後遺體被挖出遊街,屍骨無存。

難道權傾朝野,簽署條約之時,智慧超人的李鴻章就沒有想過以後要面對悲慘後果嗎?

中國近代第1 支海軍,第 1 批留學生,第 1 個煤礦,第 1 個駐外使領館,

第 1 條鐵路,第 1 份電報等,皆因他促成,然而這一切又因洋務運動失敗而功績全無,反而落下百年罵名。

李鴻章,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 40 年,權傾天下,也謗滿天下。

李鴻章發跡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當時上海有一支外國僱傭軍,號稱「常勝軍」。這支軍隊以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來福槍和榴彈炮為主要裝備, 屢考察了這支軍隊之後讚嘆道:「洋兵數千,強炮齊發。所當則靡,其落地開花炸彈真神技也 !」但是李鴻章內心還是對於讓洋人來保衛朝廷感到羞恥,認識到國家和民族需要自強,他決意維護自己軍隊的地位和尊嚴。於是李鴻章精選優秀軍官擔任最合適的職務,並以西式武器裝備部隊, 堅持新法訓練,以改進淮軍的戰鬥力。1862 年 6 月,李鴻章只有 1 支洋槍隊,有 100 多支來福槍,但是一年後就發展到有 1 萬支以上來福槍和數百門使用 26 磅炮彈的大炮。有了這樣一支軍隊,李鴻章一手組建的淮軍在與太平軍的交手中連戰連勝,有力鉗制了太平軍的許多精銳部隊, 對清政府最終戰勝太平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就在李鴻章的軍隊指日可攻克太平天國首都之時,他卻成人之美,讓曾國藩兄弟攻占金陵,成就剿滅太平軍第一功。攻下金陵後,李鴻章拜會曾國藩,曾國藩親自出城迎接,李鴻章見到上司滾鞍下馬,要行參見大禮,曾國藩連忙上前挽起並道謝:「我們兄弟的薄面全靠你保全的。」因為曾國藩對李鴻章有提攜之恩,李鴻章以此報恩被世人傳為千古佳話。

對於鎮壓太平天國這樣的豐功偉績,李鴻章一直頗為自得。據說

1888 年他遊歷歐洲,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曾滔滔不絕地談及自己平定國內太平軍叛亂的輝煌事跡。俾斯麥聽了半天,最後只冷冷地回了一句: 「我們德意志人從不以屠殺同胞為榮!」由此可見,當時世界超級大國德國對於來自東方的弱國大使並不待見。

1896 年李鴻章訪俄時,俄國財政大臣維特評論對他的印象說,「從中國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從我們歐洲的觀點看, 他是沒有享受什麼教育,也並不文明」。俄國人顯然也看不起弱國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二人分別是中日兩國「總理」級官員。甲午戰爭前, 兩人尚可平起平坐,可到了簽訂《馬關條約》時,前者在後者面前只能說「是」。李鴻章為了讓國家少賠些錢,確保國家利益,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尊嚴,對伊藤博文說出「譬如養子,既欲其長,又不喂乳,

其子不死何待」這樣苦苦哀求的話。在《馬關條約》簽訂前,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代表伊藤博文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揶揄道:「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李鴻章嘆了一口氣說: 「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伊藤博文沉思片刻後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乾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 在中國不一定乾得比你好。」

李鴻章、曾國藩等在國內是一流的官員素質水平,然而一旦與國外官員相較,就立刻失去了「優越性」,以至後人及洋人屢屢質疑他們的能力。其實對那段歷史做過研究的人都知道,他們挽救國家努力的失敗非戰之罪,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積重難返,獨木難支;另一方面就是天運所在,個人才華無法施展。

維新派創始人梁啟超曾經評價李鴻章:「今日舉朝二品以上之大員, 五十歲以上之達官,無一人能及彼者。」

譚嗣同曾評價李鴻章說:當時朝廷內外對西方軍事、內政和外交「稍知之者,惟一合肥(合肥即李鴻章)。國家不用之而誰用乎?」譚嗣同與李鴻章生活在同一時代,又是頗有見識懂得維新的人,並且不是李鴻章的部下,而這些由親身經歷所得到的感觸,值得後人重視。

李鴻章在日本進行馬關談判時,日本人強硬地開出議和價碼,並拒絕任何讓步,無數次談判沒有任何結果。此時,兵臨城下的日軍隨時將進犯京城,面對日方的最後通牒,憤懣中的李鴻章絕望地準備簽字了。恰在此時,李鴻章在日本街頭被日本浪人打了一搶,正中面頰血流如注。李鴻章被送到醫院急救,不顧還沒有脫離危險,他下手術台就上了談判桌。李鴻章如此舉措,令日本談判代表深感震撼,都無法再以強硬的口氣進行通牒,日本朝野也對李鴻章普遍產生同情心。李鴻章在談判桌上, 還不停地晃著纏著留存血跡紗巾的頭,進行悲情公關,使得原本拒絕讓步的日本最終同意,大清的國家戰爭賠償由三萬萬兩百銀變成兩萬萬兩, 李鴻章在談判桌上甚至最終讓日本人放棄遼東半島。李鴻章簽約《馬關條約》後,發誓永遠再不踏上日本國土。


《辛丑和約》是李鴻章簽署的又一個因為喪權辱國而臭名昭著的條約,而《辛丑和約》實際上是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的投降議定書。李鴻章只是奉命收拾殘局,所有條款都經朝廷同意,他沒有背著最高統治當局私自出賣過任何國家權益。正是簽訂了該和約,清廷才得以再次「復國」。

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欺凌是應該反抗,清廷實力不濟又一直苦思無策, 後來發現西方人忌憚民意,畏懼中國老百姓,於是就選擇使用義和團以民間暴力的方式去對待洋人,這次由清廷發動的群眾戰爭最終引火燒身, 反差點被八國聯軍亡國。李鴻章當時是兩廣總督,禍亂的興起與蔓延都在華北,當時他對朝廷的荒唐舉措是堅決反對的,表現出他的睿智和遠見。

李鴻章認為,在敵強我弱、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外交上只能採取與外國和好的方針,遵守已定條約,竭力避免發生衝突。「中外交涉事件, 惟有謹守約章」,重視契約的列強才無隙可乘,方可爭取時間變法自強。李鴻章深切體會到一個弱國外交家的艱難,頗有感觸地說:「國際上沒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處友,彼此皆有相當資格,我要聯絡他, 他亦要聯絡我,然後夠得上交字。若自己一無地步,專欲仰仗他人幫忙, 即有七口八舌,亦復無濟於事。」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當然,弱國無外交,李鴻章無論怎樣努力,不管採取多少縱橫捭闔、令人眼花繚亂的手法,嘔心瀝血、機關算盡、忍辱負重都難以改變晚清的爛局。

李鴻章個人才幹及睿智開明的名聲播於海外,訪問美國期間,有美國記者問他是否可以將美國報紙介紹到中國,他說:我們的報紙不像你們的報紙敢講真話,正是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也就失

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价值,也就末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由此可見李鴻章對於言論自由還是很認可的。李鴻章作為北洋時期最早的領袖,他很多開明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日後的北洋精英們,對北洋時期的社會思潮有著深遠的影響。

李鴻章出身於官宦世家,世受皇恩。從小受到「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這種中國傳統教育,這是那個時代人共有的一個特點。中國自古認為國家的忠臣的標準就是「忠君愛國」,他們要在忠君的前提下愛國愛民。李鴻章鎮壓太平軍是他「忠君」的表現,而後來在「洋務運動」中, 國家自強方面不遺餘力地努力則是他「愛國」的表現。李鴻章知道國家的腐朽和落後,但他無法做到推翻它,而是希望依靠一己之力去改變它, 這是李鴻章的悲哀,也是他的悲壯所在。

李鴻章晚年對自己總結寫道:「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罷,海軍也罷,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 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這是其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內心真實寫照。

甲午戰爭時,李鴻章曾說他是以一人之力和日本全國作戰。其實, 豈止甲午戰爭,豈止日本,他的一生都是在以一己之力和一個強大無比的對手打一場註定打不贏的戰爭。

百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歷史學者認為,無論李鴻章,還是所謂的竊國大盜袁世凱,也都想復興國家振興中華,絕對都不想賣國也並沒有造成賣國的事實,至今也找不出哪一塊國土是他們出賣的。

事實上,在李鴻章死了,袁世凱也死了之後,中國國運似乎更加不行了,從此陷入空前大混亂,到處封建割據,一直遭受日本欺凌,直至大半國土淪喪,幾乎亡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NMkzWwBJleJMoPMXv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