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夫妻回村包200畝地,「稻蝦共作」帶動周邊13戶村民致富

2020-06-03     無線臨沂

原標題:80後夫妻回村包200畝地,「稻蝦共作」帶動周邊13戶村民致富

今年38歲的高楓,在第三次創業時,選擇回到老家郯城縣歸昌鄉郯新村,和妻子包了200畝地,推行起「稻蝦共作」的生產經營新模式。短短3年時間,從採購蝦苗到自己研發,然後銷售到周邊地區,高楓還帶領13戶村民,在1600多畝的稻田地里,最終將實現「稻草喂黃牛—牛糞養蚯蚓—蚯蚓喂小龍蝦(鱔魚)—小龍蝦除草滅蟲肥田—有機水稻」環環相扣的良性循環共作……

12年前放棄上海月薪7000元工作

選擇兩次創業,市場不振迅速轉型

2006年,高楓從天津工業大學廣告學專業畢業後,來到上海的一家公司做設計工作。「那時候一個月能掙7000多元。」高楓回憶道,在上海工作的兩年時間裡,氣候、飲食習慣的不同,讓他開始懷念北方的生活。

2008年,高楓來到了女朋友孫榮榮的老家淄博創業。「在一條商業街上開了一家影樓。」那時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還未時興,影樓的效益還算可觀。但是像高楓這樣的「外來戶」創業,一開始也遇到了困難。

為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高楓的影樓打起了「免費試拍」的廣告。「先試拍,就算客戶不滿意,我們也免費贈送底片。」高楓的這一宣傳力度,迅速打開了市場,也贏得了客戶的好口碑。

直到2012年,高楓感受到影樓市場的萎靡不振,迅速調整思路,回到臨沂開了一家廣告公司,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2017年的元宵節,和妻子孫榮榮走在街頭,看到漫天的煙花,高楓又開始嚮往起他的田園生活了。「農村空氣好、環境好,咱以後自己種地,吃著也健康。」高楓開始將內心真實想法告訴妻子。

一次偶然的農業培訓課看到商機

從城市到農村,承包水稻田開始田園生活

其實,高楓在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工作時,就曾經到蘇州、無錫等地的家庭農場進行學習觀摩。「那時候就有回老家搞養殖、種植的想法。」高楓告訴記者,他小的時候,村裡種植水稻,連稻田裡的水都是直接捧起來就喝,他非常嚮往小時候的生活。

2017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高楓參加了當地舉辦的一堂農業培訓課,讓他受益匪淺。「現在國家政策好,鼓勵回村創業,我覺得可以試一試。」堅定了回村創業的想法,高楓還需要說服妻子孫榮榮。「本來以為她會不大樂意,沒想到她非常支持我。」想起妻子對自己的支持和鼓勵,高楓更有了前進的動力。

隨後,高楓就開始到處找小龍蝦的蝦苗。「盱眙、沭陽去了好多趟,考察了很多基地。」高楓說,2018年4月,他把第一批小龍蝦的蝦苗投放到剛剛承包的歸昌鄉戈大村的50畝姜湖坻上,這塊地是他精心挑選的低產低洼低效田地。

本以為兩個月後,第一批小龍蝦就能賣上個好價錢,卻沒想到因為一次意外,投放的4200斤蝦苗「全軍覆滅」,17餘萬元打了水漂。「用河裡的水養殖,亞硝酸鹽嚴重超標。」這次經歷,讓高楓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當年6月,他又採購了一批蝦苗,從8月份開始,捕撈、裝袋、稱重,小龍蝦被陸續搬到了百姓的餐桌上。同年10月份,高楓註冊成立了柏藝家庭農場,成為遠近聞名的有機水稻綜合種養基地。

「2018年小龍蝦賣到一斤35元,當年效益很好。」高楓告訴記者,他的養殖基地長出的小龍蝦,主要喂食大豆、玉米、花生餅、有益菌群等專用的飼料。端午節過後是小龍蝦蟄伏期,回遊稻田周邊條帶溝,條帶溝水位降低,留出中間的地塊已適時進行水稻栽插。水稻則是完全靠魚、蝦、蟹產生的排泄物當作生長的營養,生產出的水稻是有機的,沒有任何污染,比普通大米更環保更健康。

從購買蝦苗到自己培育品種

一年賣苗掙12萬元,「稻蝦共作」帶動13戶村民致富

2019年,高楓看到了小龍蝦的市場行情向好,開始琢磨著自己培育蝦苗。「去年價格低的時候,一斤蝦苗16元,價格最高的時候一斤蝦苗35元。」僅在蝦苗銷售方面,2019年,高楓就掙了12萬元。周圍的村民看到高楓率先從事稻田綜合種養,選擇稻田養殖小龍蝦項目,從而探索出了一條稻田養蝦、蝦養稻的良性循環之路,開始紛紛加入進來。

從今年3月至今,高楓培育的蝦苗,已經銷往附近地區。「蝦苗運送的過程中,車程只能保持在兩個小時之內,目前賣了2000多斤蝦苗了。」對於今年的行情,高楓還有自己的看法,隨著養殖戶信心下降,他還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小龍蝦養殖上。「今年蝦苗一斤也就15元,平均下來比去年便宜了一半。」面對新的市場變化,高楓及時作出了調整。

「帶動13戶村民搞『稻蝦共作』,現在一共有1600多畝地了。」高楓表示,基地小龍蝦畝產150-200公斤小龍蝦,今年7錢以下的小龍蝦,每斤價格在15-17元,而7錢以上的小龍蝦,每斤價格在25-26元,9錢以上的小龍蝦每斤能賣到36-37元。小龍蝦不愁銷路,都是客戶直接上門採購,尤其是受周邊的飯店餐館喜愛。

據高楓介紹,環溝里隨時投放小龍蝦苗,捕大留小,輪捕輪放,周年供應市場,淡季獲得更高利潤。稻作區於6月中旬插秧。一個月後,水稻分櫱停止,內埂上開挖數道流水口,讓小龍蝦進入稻田。稻棵給小龍蝦遮陰避暑,小龍蝦遊走稻田,除雜草滅害蟲,糞便留作水稻補充養分。兩樣物種,互惠互利,彼此既不相剋又不相殺。

到了10月份,水稻成熟,把稻作區的水排放出去,小龍蝦又自然回到四周的環溝里生活了。水稻收割結束,整個稻作區重新灌入80厘米左右的深水,變成專門養殖小龍蝦的池塘。第二年6月中旬準備插秧時,降低池塘水位,露出稻作區,小龍蝦再次回到環溝里。

這幾年,市縣水產專家定期到高楓的基地調研指導,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於未來,高楓表示,要逐漸形成「稻草喂黃牛—牛糞養蚯蚓—蚯蚓喂小龍蝦(鱔魚)—小龍蝦除草滅蟲肥田—有機水稻」環環相扣的良性循環共作,以後還要設立垂釣中心、主題景點、自助農家樂等,以此帶動當地村民增產增收……

臨報融媒記者王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9P7enIBfGB4SiUwqa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