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秦漢時期我國北方崛起的一個足以與中原王朝相抗衡的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對峙數百年。特別是西漢前期,匈奴長期入塞抄掠,與漢朝連年交兵。
漢朝初年,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先後打敗了北方東胡、月氏、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迎來了匈奴最強盛的時期。而此時的漢朝百廢待興,根本無力與匈奴抗衡。自漢高祖白登之戰失敗後,漢朝對匈奴只能採取妥協和親政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漢族人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匈奴,對匈奴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起了不 容忽視的作用。
匈奴人
歸附匈奴的都是哪些漢人?
西漢前期,進入匈奴的漢人至少有20萬。這些漢人中,有一部分是被迫進入匈奴的,他們是匈奴南侵時掠奪的人口,或者是在匈奴境內作戰時戰敗而投降匈奴的軍人。
公元前181年,"匈奴寇狄道,略2千餘人";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數千人;前127年,匈奴「虜漁陽二千餘人,畜產不可勝數,緣邊虛耗"。整個西漢時期,匈奴虜略的漢族人口至少在十萬以上。
漢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也有大量的漢軍將士因戰敗投降、被俘而流落匈奴。公元前129年,公孫敖出擊匈奴,"亡卒七千人";前121年,李廣出右北平擊匈奴,"亡其軍四千人";前103年,趙破奴被匈奴八萬騎包圍,"軍遂沒於匈奴";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手下軍士盡歸於匈奴。整個西漢,將士亡入匈奴者不下六七萬。
也有一部分漢人是主動進入匈奴的。出於和漢朝對抗的需要,匈奴人也不斷對漢人進行招降和勸降 ,像中行說、衛律、趙信這些主動歸附匈奴的人,匈奴都給予了豐厚的待遇。李陵投降後,被封為右校王,單于還將女兒嫁與李陵為妻。
韓王信、燕王盧綰都是西漢初年的諸侯王,在西漢大力剪除異姓諸侯王的背景下,他們為了自保,也率眾主動投往匈奴。而趙信、李陵和李廣利這樣的大將,是因為漢朝的法律嚴苛,戰敗的將軍幾乎免不了被處死而在大敗的情況下投降的匈奴。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漢武帝時為了準備戰爭,實行算緡和告緡、改行貨幣的政策,導致人民的生活更加惡化,有不少老百姓為了生存,也主動歸附匈奴。
歸附匈奴的漢人給匈奴帶去了什麼
進入匈奴的漢人,由於掌握著當時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因此對匈奴的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朝之前,匈奴並沒有像樣的農業。從漢朝的漢人大量湧入匈奴時開始,匈奴的農業開始有了起步,並得到了快速發展。匈奴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主要是耐寒早熟的粟、黍,在漢人的教導下,匈奴人也漸漸懂得利用穿井,取水灌溉作物。今天,在匈奴故城遺址和匈奴墓葬中都出土了數量可觀的農具,包括犁鋅、鋤、鐮等。犁銼的發現,說明當時匈奴也已學會使用牲畜牽引的犁鍾耕作;鋤的發現,說明匈奴也已學會使用中耕技術了。匈奴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多數為入匈之漢人,他們把漢族的農耕文化直接傳播到匈奴地區,促成了匈奴農業的發展。
匈奴的農業發展起來之後,匈奴人也學會了農耕並用之于軍事屯田以對抗漢朝。據《漢書·西域傳》載: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匈奴怨諸國共擊車師,遣左右大將各萬餘騎屯田右地,欲以侵迫烏孫西域",可見匈奴已掌握了軍事屯田技能,匈奴原有的社會經濟已有了相當的變化。
隨著匈奴農業的發展,入匈那些有一技之長的漢族工匠也在建築、鑄造、制陶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匈奴人本無城郭和固定的住處,但西漢時期,匈奴開始出現城郭的。匈奴在陰山地區建有頭曼城,漠北地區建有趙信城、范夫人城,在西域地區建有郅支城。這些城廓基本都是內外兩重,內為土城,外為木城,故城的宮殿和房屋群,從建築結構、規模和風格上來看,均具有漢式建築的特點,與漢朝城址形式非常相似,都是當時歸附匈奴的漢人所建。
匈奴的 社會經濟是以遊牧經濟為主的、結構畸形的經濟,受自然條件約束和限制特別大,一有自然災害往往遭受滅頂之災。隨著入匈漢人的大量增加,匈奴的農業發展起來,手工業門類也開始齊 全,經濟結構趨於完善和合理。
匈奴人雖然也會製作鐵器,但冶鐵技術卻遠不如漢朝先進。《史記》上也曾說"胡兵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但隨著大量漢人的進入,匈奴的兵器"頗得漢巧",雙方武器上的差距逐漸縮小。
那些原西漢統治集團的成員,入匈後大多仍然備受匈奴單于寵信,躋身於匈奴政權上層,成為匈奴統治集團中的一員。這些人熟悉西漢王朝的典章制度,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因此,他們在匈奴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漢人的流入使匈奴地區人口增加,人口的補充對匈奴而言是意義十分重大。大量的漢人歸附匈奴,增強了匈奴與漢朝抗衡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漢朝的實力。
幫助匈奴對抗漢朝的漢人
進入匈奴的漢人中,不少漢人還為匈奴出謀劃策,幫助匈奴對抗漢朝。從公元前123年至公元前121年,漢匈之間接連發生河南之戰、河西之戰等大戰役,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漢帝國傾斜。所以伊稚斜單于急於與漢帝國進行一場大決戰,以勝利鞏固匈奴內部團結,提振士氣,尋機收復失地。
伊稚斜單于準備親率匈奴大軍,到長城關塞附近與漢軍較量。但是,歸附匈奴的「自次王」趙信,對漢武帝的脾性以及漢軍的實力相當了解,因此「教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也就是說,讓匈奴人提前退到漠北地區,以逸待勞,對付漢軍疲憊之師。
這次戰爭中,漢武帝卻派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運糧的步兵數十萬,官私馬匹十四萬匹,規模比此前歷次對匈奴的戰爭都要大。但是這一戰的戰果卻是漢軍損失三萬人左右,馬匹四十萬匹,其後漢朝暫時失去了對匈奴發動進攻的實力。加上接下來又漢朝又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漢武帝為增加財源,推行買賣爵位、鹽鐵專賣、改行貨幣等措施。可以說,降匈奴的趙信這一建議,對漠北之役的勝負以及對漢朝的削弱,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投降漢朝的匈奴人
當然,漢人有投降匈奴的,匈奴也有人投降漢朝的。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的重要匈奴降將共有 15 人,他們投降漢朝的原因比較複雜,有的是因為匈奴內亂而投降的,比如太子於單、烏厲屈、烏厲溫敦等人;有的是因為懼怕單于降罪被誅而投降的,比如渾邪王、休屠王;有的是因為與單于產生矛盾而投降的,如左大都尉、先賢撣、左伊秩訾等;也有因為兵敗投降的,如逢侯、抑鞮、車紐等。
匈奴將領的大規模投降則主要集中於漢武帝以後。因為漢初匈奴在對漢作戰中明顯占據優勢,漢朝只能不斷的和親、通市、忍讓、以求自保,此階段很多漢將因為種種原因投降匈奴;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空前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均達到了頂峰,此時漢武帝發動的幾次大規模的軍事征討令匈奴節節敗退,匈奴將領投降人數開始增多。
投降的匈奴將領普遍受到漢朝的重視,大多被封為侯,還有數量不等的食邑,享有一定的特權。漢武帝對匈奴降將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寵愛有加,「甚信愛之,賞賜累千金,出則驂乘,入侍左右」,可見對匈奴降將的重視程度。
雖然匈奴文化、經濟等都明顯落後於漢朝,但匈奴降將還是在軍事上給予漢朝很大的幫助和支持,為漢匈兩族日後的融合與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結
入匈漢人對匈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漢人給匈奴帶來了一定規模的農業,漢人帶來了用於防禦的城牆,帶來了居住的房屋和祭祀建築,甚還參與了匈奴的手工業生產,推動了匈奴文化和社會風俗的漢化,他們與匈奴人的通婚則促進了漢與匈奴的民族融合。
西漢時期通過各種途逕入匈的漢人,無論是下層勞動人民,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士,都對匈奴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不僅把中原地區的農業文化和封建的政治、軍事傳播到匈奴地區,而且,通過與匈奴人民共同生產、生活以及相互通婚等方式,也使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為此後漢匈長期友好合作和東漢以後匈奴人同漢族完全融合奠定了基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入居匈奴的漢人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也是作出了貢獻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v3BQnQBd8y1i3sJVt_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