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洲超市的服務
先從松子闖禍說起吧。那時她不到兩歲,我們在澳洲本土最大的連鎖超市購物。本來我是一直讓她坐在在推車上的,心疼她一路坐了那麼久,過了瓶瓶罐罐的貨區,就讓她下來走走,卻沒看到不遠轉彎處就是放雞蛋的地方。也就一回頭的功夫,只聽一聲悶響,松子把好端端的一盒雞蛋扔地上了,12個雞蛋無一倖免全部粉身碎骨。我瞪著地上黃黃白白的屍體手足無措,周圍連個人影都沒有,東張西望好不容易找來個店員,心虛的跟她解釋,並表示我會付錢……沒想到,美女店員給我一臉安慰的笑容,叫我別在意,說誰都可能遇上這種事,不用付款。我傻站著說對不起時,她已經跑去捧了一堆潔白的抹布,雙膝著地跪在那兒給雞蛋們收屍……
我在想,如果打碎的是昂貴的東西,也會讓我一走了之嗎?過後我把此事寫在博客里,墨爾本的博友留言分享了她的經歷:「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在MYER排隊付款的時候,我朋友把一個聖誕玻璃球掛飾掉在地上,摔得滿地玻璃渣子。我們把價格標籤拎在手上,準備付款。來打掃的收銀員示意我們把標籤也放到垃圾箱,說這種事時有發生,沒關係,不用付款。我最喜歡在這裡買東西後悔了可以退貨,不需要理由,也不用不好意思,只要說一聲我要退貨就可以了。曾經買過一個嬰兒推車,已經帶著回國走了一遭,回來的時候發現輪子不太好轉,本來沒打算退,只想換一個或者修修,拿過去人家二話沒說全額退款。」
後來朋友也跟我講起她在超市的經歷。有一次她在超市被地上的水滑倒,店員過來再三詢問要不要去醫院檢查一下。朋友說沒事沒事,最後她買單時超市主動給她打了個折扣。
提起折扣,澳洲超市每周會有不同商品搞特價。有一次,買完東西,我突然就想核對一下購物小票,也怪了,平時我並沒這習慣。這一看不要緊,還真發現問題了,標價打折的東西仍按原價收的錢。我猶豫著找了服務台說明情況,一查,確實是電腦系統沒及時調整價格。我本以為把多收的錢還給我就算了,沒想到竟然全額退款,相當於東西白送我了!回家我好奇的上網查,原來這是超市的規定,凡是發現標價錯誤,該商品的第一件免費贈送,第二件起按折後收費,算是對顧客略表歉意,也可視為對超市自身失誤的約束。
我提到的都是有一定規模的本土品牌超市,並不代表澳洲所有的店家。超市的貼心服務也體現在細節上。比如:門口有濕紙巾可免費取用,挑選物品手會髒的哈。
二、粗心媽媽在澳洲
小學語文造句,我印象最深的詞是:馬虎、丟三落四、粗心大意……這都是我常用來檢討自己的詞兒啊。黑歷史就不細說了。
來到異國他鄉,本性不改。買東西,不是忘拿回銀行卡,就是把東西扔那兒空手走。孩子的帽子水杯鞋子衣服不知掉了多少次。還好,在澳洲丟了東西找回來的幾率非常之大。回原地找或去服務台,你丟的東西大多會在那等你。
東西丟了還能再買,把人丟了咋辦。在商場裡,孩子鑽在衣服地下讓我好找的情況也發生過,基本都不太擔心,畢竟人少,店員也會幫著找。
最恐怖是那次「丟娃驚魂」:
我在購物中心一個麵包店買麵包,店裡很窄,購物車推不進去,我就把它停在店外。購物車裡除了有剛買東西,還有松子,她正坐在裡面吃東西,我想反正拿個麵包就兩分鐘的事兒,就讓她待裡頭吧。
等我買完麵包出來,懵了,購物車不翼而飛!起初我沒太急,心想是不是碰到老公了?四下張望,再細一想,不對啊,老公推走孩子肯定會跟我說一聲呀!我頓時頭皮發麻,開始大叫松子的名字,可那脆弱的聲音淹沒在嘈雜聲中顯得蒼白無助。
我知道這樣不是辦法,突然想起剛才購物車正好停在煎餃促銷攤旁邊,便抱著一線希望向促銷小姐打聽有沒有留意一個坐在購物車裡的小女孩?我想下一步我就需要報警了。萬分慶幸的,那可愛的西人美眉簡直是天賜神兵,她竟真知道,說是被一個老人推走了啊,而且她指出了被推走的方向。我左右眼視力相差懸殊,一向看東西立體感不強,經常對迎面而來的熟人視而不見。那一刻更是慌了神兒,她指著遠處說:「還在那兒呢看著沒?」見我還是一臉茫然,她乾脆丟下煎餃攤兒,拉著我一路追過去。我的購物車已經被一個西人老爺子推出了五六十米,眼看就要拐進一家商店了。
當時我只顧著查看我的松子,還好,她吃得太專注,都沒發現推她走的是個陌生人,不然該有多害怕啊。而此時,熱心的煎餃美眉正在一臉嚴肅的質問那老人為何推走別人的孩子。那老人自己也嚇了一跳,嗯嗯啊啊的說不出完整話來。煎餃美眉往回走,我和老人也跟著她一起回到麵包店門口。這時我發現了另一個購物車正孤單的等待主人哪,車裡很顯眼的掛著一根拐杖,原來如此啊!是老人一時大意推錯了車子呀。煎餃美眉問我要不要報警,我說不用不用,他不像是故意的,人老了眼神不好反應慢點兒都能理解啊,再說我自己也有責任。這場虛驚,深刻的提醒了一向缺乏防人之心的我,在孩子的問題上,不能有一點兒僥倖心理。雖然澳洲沒有拐賣兒童這一說,但萬一萬一遇上變態,那將是我和家人不能承受之災難啊!
從小,媽媽就說我「在外面精神頭兒不夠,吃虧」。不僅精神頭兒不夠,還特輕信別人。小時候都說我單純,那是好詞兒,可是長大了就叫傻了。上當被騙點兒小錢的事時有發生。不過我也不怎麼在乎,現在讓我重新來過,我可能還會選擇相信。
像我這種傻瓜,還是更適合在澳洲。記得有一次,老公和松子在外面玩藏貓貓,他藏在矮樹叢後面偷偷觀察松子,正好有個過路人,看到這個小不丁點兒的孩子身邊沒有大人,就立即停下,守著,怕她跑到有車的馬路上,同時四處張望著找家長。老公見狀趕緊出來解釋。
相對來說,在澳洲遇上騙子的幾率會小一點兒。誠信、平等、尊重和關愛,還是社會的主流旋律。
三、社會的氣味
1,來澳洲,我的主業是全職媽媽,所以最先感受澳洲的切入角便是有關孩子的。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澳洲的政府和社會比家長自己更「關心」孩子。比如:
——兒童在車上必須坐安全座椅。不允許把孩子單獨留在車內。
——12歲以下不能單獨在家或外出,如被發現,政府可以剝奪父母的監護權,若因此孩子受到傷害,父母還將面臨刑事指控。就算是父母,也不准打孩子。
——商家不得賣煙酒給未成年人。澳洲賣酒精飲品是專賣的店。煙草都是專賣的櫃檯,而且要遮蓋不能把香煙擺在外面。長得太年輕的去買煙酒很可能被要求出示證件以確定年齡。
——多數停車場設有專門的停車位,供帶著嬰兒車的家庭用,這種車位特別寬大,方便嬰兒車上下。同時也有殘疾人停車位,同樣寬大,方便輪椅出入。下圖:在一個免費的小公園看到這種鞦韆,專為殘疾人設計的。
——購物中心、公園、機場等都設有母嬰室。考慮之周到讓我感嘆:有微型馬桶和洗手盆供小朋友使用,甚至嬰兒室的門都是有講究的,見下圖。寬敞的滑門,方便嬰兒車出入。從外往裡進的開門按鈕很矮,孩子可以摸到,但從里往外的按鈕孩子是夠不到的,以防止孩子擅自跑出去。
有微波爐,可以加熱牛奶或食物:
有單獨隔間供媽媽喂母乳。有玩樂區供孩子打發媽媽喂小弟弟妹妹的時間,所有玩樂區的門鎖設計都是可以防止孩子擅自出入的。
下圖是母嬰室里換尿片用的台子:
2,不浪費資源
去郵局寄資料回國,我用箇舊的大信封裝著文件,我本打算買個信封,沒想到可愛的美眉說用這箇舊信封就能寄。我指著信封上殘留的舊郵單強調這是用過的呢。她說沒事,用新郵單蓋住就行。然後她試了試,發現新郵單有點小,蓋不全,她就開始小心的往下揭舊郵單。看著她認真的樣子,有點感動了。買個信封也不會多貴,她何苦這麼麻煩自己呢。想起以前在國內我也沒少跟郵局打交道。越是規模大的郵局越麻煩,別說信封不能是舊的,裝包裹的紙箱子也必須買郵局的,一個新箱子往往比郵費還貴,郵單的工本費也是要跟你收的,有的還要收額外的打包費,樣樣收費都有根有據,只是讓人覺得像是被宰的羔羊。所以現在大家都用快遞公司了。
3,重視誠信
許多超市設有自助買單,自己在機器上刷條碼付款。雖說有監控錄像,但還是需要信任和自覺的。圖書館也有自助機器,完全不用麻煩工作人員。
坐火車也要講誠信,許多小站沒有檢票閘口,全靠自覺。但有時警察會上火車隨機查票。有一次坐在我後面的一個打扮時尚的亞洲面孔美女被查出沒有車票,她說票丟了,不管什麼理由,結果都一樣,警察要她的證件、姓名、地址,還當場給她拍了照片,開了罰單,好像是二百澳元。我都有點替她難過了,就為了省幾塊錢,損失了二百塊,更重要的是玷污了信用記錄,這個污點要跟著她一輩子了吧?
人們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印象,有時就來自於細節。可能是這個國家個別人的一言一行,也可能是在這個國家裡遭遇的一件小事……所以,當遇到有人非議我們的時候,就算是誤解,我們也稍稍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確實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4,人情冷暖
外國人其實也挺愛「管閒事」的,只要你願意和他們交往,他們一樣會和你什麼都說,甚至更加直率。比如我家對門。我們剛搬去的時候很大意,常常敞著車庫門就走了,她特地跑來叫我們要把車庫門鎖好,因為從車庫到家裡的那道木門很容易被撬開的。熟悉以後,她發現我作為全職媽媽卻不管做飯,就義正嚴辭的替我老公打抱不平,教育我說:「我們澳洲一般都是這樣分工的,女人如果不上班就應該負責做飯做家務。」我說我不會,她還熱心的教我。又問我寶寶需要衣服嗎?她女兒有許多衣服可以給……
還有右邊的鄰居,叫我們有事儘管去拍她家的門。那時松子很小,有一次我想鍛鍊她去小區門口查看信箱,我站在家門口看著她獨自往信箱走,其實很近。鄰居從她家落地窗看到小小的松子一個人往小區門口走,趕緊從家裡跑出來要攔她,回頭看到我便明白了。我自然是謝她,心裡覺得溫暖而安全。
在澳洲過馬路的時候,能更明顯的感覺到人們對孩子的關愛。住宅區不是每個路口都有紅綠燈或斑馬線的。在這樣的地方過馬路,要趁車的間隙過。凡是帶著孩子的時候,只要一站在路口,來車大多會好心的停下來,招手或者點頭示意我們過去。這時我會笑著點頭致謝,快步走過去,生怕耽誤人家更多的時間。
澳洲的行人都是走在專門的人行道上的,有時遇到在人行道上騎自行車的小孩,經過松子時,便會下了車等超過她再騎上去,怕撞到孩子……被這樣的風氣感染,老公開車時,也自然而然的主動謙讓。由此我想到,有些東西,不是靠法規可以規定出來的,而是要互相感染,別人這樣對你,你就同樣的反饋給他人。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變成社會的風氣。
還有一種鄉土風情挺有意思。因為澳洲主要城市都氣候不錯,四季鮮花常開,許多人家的院子都有果樹,不用太費心思也能年年豐收。收了果子自己吃不完,常常就放在門口免費隨路人自取。我見過放在路邊贈送的有:石榴、檸檬、枇杷。媽媽帶松子散步的時候,有位西人老婦人就捧著滿懷的桔子特地從家裡跑出來,還過了一條馬路,送給我媽。我媽不懂英文,但倆人還有來有往的,又回贈了一條中國絲巾給她。
四、澳洲的慢節奏
前面都是說好話,也吐吐苦水吧。有一次,家裡電話線沒信號,斷網。打電話報修。第一個電話竟然打了二十多分鐘,那可是手機打的啊,把手機一個月的額度都用光了。先是機器應答,不停的轉來轉去,終於有真人接聽了吧,問完了情況又給你轉,每轉一個人你得重新交代一次。最後也沒說啥時候能修好。幾天後忍無可忍,說再不修好就換公司。這才來人了。維修人員來了沒用幾分鐘就搞掂了,幾分鐘的事兒活活讓我們等了一周。
大家都在微博留言說中國這些壞了那效率高著哪,24小時內必須到人,不然扣工資啥啥。國內的同學們就偷著幸福吧。澳洲的慢節奏還不光體現在這方面呢。
比如:平時除了周四,一到下班時間,大多數店家都關門,你想下班後去理個髮吧,不行,你下班人家也下班哈。許多機構周六日不上班,包括銀行,你想去銀行辦點事兒就得請假。
來了這麼久,慢慢都適應了。平時也不覺得咋樣,電話線壞了也就幾年遇上一次。整個社會就是這麼個節奏,跟澳洲的網速一樣,慢。
耐心等候,是西人認為很重要的一項素養,松子在寶寶活動組的時候,不管老師發什麼,她都是等在最後面的那個,最初我還替她著急,後來發現多等一會兒也沒啥壞處,反正每人都有份兒,而且老師每次都大大的感謝她的耐心等候。
當你嫌人家效率低的時候,別忘了你自己也在享受這種慢節奏。當你嫌人家晚上和周末都不開門時,別忘了,這個「慢節奏」也保證了作為打工者的你不會被要求晚上和周末加班。
這裡面其實還體現著他們的普遍觀念——相比工作,自我空間和家庭生活更加重要。雖然打工者有義務為企業的利潤而努力,但我們本質上更是一個自然人,企業也不能忽視這一點,不能把我們看成是工作機器。長期要求員工加班是極少見的,而且加班要付雙倍甚至三倍工資。
我有個朋友在教育部工作,同事多是西人,有一次她請半天假要去參加女兒的頒獎禮,她的上司一聽立即半開玩笑的責備她:「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現在才說?你今天就不應該來上班!」在多數西人心裡,一個人,家庭責任和角色是比工作角色更重要的。
剛來時不太習慣澳洲的「慢」。像這樣換個角度去想,就豁然開朗了。凡事都有利弊,擇己之好吧。之所以來澳洲,不就是喜歡悠閒平和的生活嗎?在澳洲,法律法規都相對成熟,商業運作不會有那麼多漏洞給你鑽,想短期爆發基本沒有可能。但只要你有份工作,日子就不會難過,不管你是收銀員還是清潔工,豐衣足食是不難的,特別是在精神上,藍領和白領是平等的。像我等這樣沒啥抱負的小市民,覺得這樣的生活已經很好了。無需在那麼大的工作壓力下求生存,可以盡情享受周末的藍天白雲,不用擔心被工作電話打擾,真的已經足夠美好。
看到這裡,各位看官,請使勁兒佩服本人無與倫比的樂觀精神吧。電話公司的低效率啊,我先是煩惱、不滿、無奈,然後開始理解、接受,最後竟然變成自我滿足啦。是啊,斷網一周,誰說沒有好處呢?睡眠不是充足了嗎?不是有更多時間陪孩子了嗎?心裡不是更清靜了嗎?……
凡事皆有利弊,只需換個角度想想,立即就面目全非了哈。這真是一招保持內心愉快的妙法!
摘自看看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