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橋子村有座許氏老宅,歷經200多年滄桑風雨依然保存完好

2019-08-10     飄零章丘行

圖文/於夫

在長白山之陽的山前水流沖積緩坡間,有一個古老的小莊,名字叫「橋子村」,隸屬於章丘區普集街道辦,全村390口人,耕地450畝。這兒依山傍原,藏風納氣,黃土深厚,小橋流水。在600多年前的大明洪武二年,自河北冀州移民山東章丘的許氏先祖,慧眼識寶地,經幾次移居,最後落腳於此,力田壟畝,勤勞稼穡,繁衍生息,以汗水和智慧澆灌建設著這片美麗的家園。

村莊雖然小,在歷史上卻有著輝煌的一頁。記載那一頁的就是橋子村北街古老的房屋建築,這也是許氏先祖勵志圖強勞心力作的光輝結晶。這組建築共有四座四合院,一座二合院,五座大門樓,被村人習慣稱作「五大門」。「五大門」位於一座臨街的「老大門」內。始建者是生活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的許氏19世孫許恆。許恆是那個時代的民營企業家,開辦的是氈業作坊,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

「老大門」座北朝南,石基磚鑲,面闊脊高,門墩石樑,飛檐翹角,額眉鑲嵌透花雕版。從上至下,通體透露著歷史風雨的滄桑,謂之為「老」,的確名副其實。門西「濁紅棗花」色彩的「石灰坯」牆上鑲嵌著一溜半月形石雕拴馬樁,更襯托出了大門的老氣橫秋。透過門洞,是一條深約60米的胡同。胡同的頂端是一堵青磚鑲嵌獨脊黛瓦翅檐的影壁。胡同內除「五大門」之外,還有一處當年許恆創建的氈業作坊。氈帽是作坊生產的主要產品之一,所以也被稱作「帽作坊」。遺憾的是,作坊不知在什麼年代被拆除,改造成了普通民居。

四合院的門樓,有大門樓和二門樓。都是被鑲嵌在房屋牆體間的牆垣式門樓。門樓外門裡柱,頂部黛瓦。清水脊中部透漏,象攢在一起的小月亮。兩端朝天笏翹起,猶如待要起飛的鳳翅。垂脊四角隆起,內檐柱間額枋鑲嵌花卉透雕板和格子型花欞。門樓圓柱方椽,即古樸莊雅,又不失玲瓏剔透之風格,可謂是北方民俗門樓建築中的佼佼者。

大門樓以「積厚流光」最有代表性。門樓位於「老大門」胡同影壁東。在高高門樓頂檐下,是兩扇寬闊的黑漆木板門,厚重樸實大方。門內是檐柱走廊。走廊兩端是石基磚垛墀頭牆。兩條粗壯穩重的檐柱中間是四扉隔扇鑲邊木門。兩側墀頭牆與檐柱之間是開放空間。平日隔扇門關閉,人行出入於走廊開放空間,這樣隔扇門就起到了屏風與影壁的作用。只有在家族有重大慶典活動時隔扇門才開啟。設計之巧妙,堪稱四合院大門樓建築的典範之作。

更為精彩的是,隔扇門上方門楣處還鑲嵌一方額匾,匾上題「積厚流光」四字。「光」者,「廣」也。其意是「積累的功業越深厚,則流傳給後人的恩德越廣大」。底面灑金,藍色字體工整大方,是標準的館閣體。此語出自《荀子·禮論》:「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之句。門匾沒有留下落款,是名人所書,還是許恆自書?許恆是監生,這無疑是許恆留給後人的治家處世立言立德立行的格言。

二門樓以「載錫之光」最為風韻飄逸。它是「老大門」胡同內西面中間四合院的二門樓。門樓從院內觀望,木門粉牆,漆柱鑲板,主脊和垂脊高壘懸砌,昂角翹首,青瓦露天仰合鋪面;從門樓內抬頭看,紋榱桁架,繡桷挑檐,樑柱榫卯,色彩斑斕。正面立柱之間的平板枋,是透雕描金的花卉和吉祥字,平板枋之下是門匾。門匾「載錫之光」四字雖然經歷了百年的風塵日月,卻依然金光閃爍,熠熠生輝。書法特徵與「積厚流光」如出一轍。「載錫之光」出自戰國史詩《皇矣》篇中的「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句。「錫」者,上天之賜也。詩意是指上天賜給周文王大光明。外延意義表示「功德和成就的無上榮光」,又有「兄弟團結,誠篤有信,上天就會賜於福祉」之意。

兩塊門匾的題字,充分體現出了老宅主人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和治家的理念思想。許恆不但創造積累了許氏家族富甲一方的經濟實力基礎,更重要的還給後人留下了燦爛文化的精神財富,永遠激勵黽勉著許氏後人。

許氏老宅的四合院,有獨立的四合院,也有「連進」的四合院。「老大門」胡同西側第一座大門樓內,即是「三進」四合院的第一院。

四合院內房屋全部是石基磚牆,台階入門。北屋是主房,兩邊是低於主房的耳房。主房內部重梁掛柱,兩山牆開設雙扇花格耳房門扉。後牆開設「罩門」,通向下一座院落。四合院東面和西面是廂房,南面是倒座房。倒座房主要用於家族子弟讀書的私塾教室和門房、仆房、車馬房。倒座房後牆臨街,銜接著胡同口的「老大門」,牆上開一外格內扇的窗戶,採納陽光。按說,倒座房和廂房之間,還應該有一道牆垣和二門樓,形成「外院內宅」的形制。不知為什麼,牆垣和門樓消逝在了歷史的風煙中,成為了現在的格局。

橋子村許氏老宅占地面積總計3162平方米。有許多房屋已經坍塌。老宅大門都基本修築在整個院落的東南方向。東南方是後天八卦中的巽位,即風位。是和風、潤風吹進的位置,更含有 「紫氣東來」之意;而房宅所在的位置則是北方坎位。坎為水,水寓財。「坎宅巽門」,即融合了大布局中的和諧之美,又遵循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風水學的原則。

至今,許氏老宅產權仍屬許氏後人。為了開闢「鄉村記憶」工程,保護歷史建築,使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橋子村委會經過多方協商,決定建立鄉村記憶博物館。目前,有關老宅正在維修之中。我們期待著許氏老宅的鳳凰涅槃,重新點燃起橋子村失去的記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lnTiGwBvvf6VcSZv8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