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槍史話:槍林彈雨,「近戰之王」衝鋒鎗發展簡史

2019-07-02     軍史解密

槍是軍人的第二生命」,接過鋼槍,意味著在槍林彈雨中肩負起軍人的神聖使命!

多年前,小口徑突擊步槍的普及使得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叱吃風天的衝鋒鎗黯然失色,就連發展中國家對它都不屑一顧。但是,無數的事實證明「近戰之王」衝鋒鎗在現代軍隊中,尤其是誓察機構和特種部隊中,它仍具有重要的地位——衝鋒鎗具有其它武器無法比擬的特點,火力猛,威力大、尺寸小,易於攜帶、彈匣容量大,持續作戰時間長,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安全性好,價格低於突擊步槍,已在反恐、防暴、維護穩定、處理突發事件的行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堪稱衝鋒鎗「鼻祖」的維勒·帕洛沙M1915誕生於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義大利。該槍發射9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兩個弧形彈匣位於機匣上方。它的出現,確實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義大利陸軍最初將它作為輕機槍使用——一戰期間,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並向奧匈帝國宣戰。阿爾卑斯山的卡爾尼克和朱利安地區的山嶽地帶提供了理想的防禦環境,雖然意軍兵力大大超過奧軍,但地形卻是對防禦一方的奧軍有利。那一年從6月到12月間毫無建樹的進攻行動當中,意軍損失了將近3萬人。當時義大利人想到,要是有一種能夠供單兵攜帶和使用的輕機槍就好了。於是一種單人攜帶、發射手槍彈的「衝鋒鎗」在1915年年底被義大利軍隊採用。

維勒・帕洛沙M1915由義大利輕武器設計師貝特爾・艾比爾・列維里設計,採用延遲後坐式槍機。M1915實際上是由兩支槍左右並聯組裝而成,這兩支槍各有一個鏟形握把和一個按鈕式扳機。雖然M1915非常短,全槍長只有533mm,裝上兩個裝滿25發彈的彈匣後武器全質量僅7.26kg,但其整體設計確實很像一挺機槍,所以在義大利又被稱為「自動機槍」。

不過,但由於發射手槍彈,滿足不了遠距離上的威力要求。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維勒·帕洛沙M1915即被打人冷宮。所以,世界上第一支衝鋒鎗應該是1916年帕格曼公司工程師雨果·施麥瑟設計MP-18衝鋒鎗,綽號「花機關」。在1918年1月停戰之前,總共為前線部隊提供了3.5萬支,後來經過改進,於1928年在德國和比利時重新生產,彈匣插在槍的右側,增加了快慢機,改進後的衝鋒鎗名為MP-28,它對其它衝鋒鎗的設計影響很大。

MP-18衝鋒鎗在歐洲戰場上亮相後第3年,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美國間世,這就是湯普森衝鋒鎗。這是個大傢伙,發射11.43毫米槍禪,彈匣容30發。在發生的暴力事件中,「湯姆遜」衝鋒鎗衝鋒鎗是常用的武器之一,因為短小精悍火力強大而深受黑道青睞,成為美國匪徒的標準裝備。1928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採用了「湯姆遜」衝鋒鎗,彈匣位於右側。

到1944年年底,供美軍使用的各種「湯姆遜」衝鋒鎗全部停產,轉為生產M3。但二戰後美軍依舊保留了一部分「湯姆遜」M1/M1A1衝鋒鎗,並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少量使用。美軍撤裝下來的湯姆遜衝鋒鎗除一部分作為軍援提供給美國支持的部分國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外,其餘大多在戰後作為廢鐵處理掉了,目前只在民間收藏家手中才能看到。

英國「司登」衝鋒鎗也是一種相當有名的衝鋒鎗,綽號「臭氣槍」、「偏插梭」,它於1914年初問世,它的名稱「STEN」是兩位設計師姓名首字母和Enfield(恩菲爾德)兵工廣的前兩個字母組成的。這是一種簡樸的武器,一支槍費用僅9美元,模樣醜陋,但極有效,生產設備也極經濟,僅使用沖床和車床。到1945年,各種類型的司登衝鋒鎗共生產了400萬支。

「司登」衝鋒鎗由47個零件組成,結構非常簡單,絕大多數組件是衝壓而成,只有槍機和槍管需要工具機作業。槍托是一根鋼條和一塊鋼板焊接而成,槍身是一根鋼管,透過槍栓槽可以看見裡面的彈簧。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的特點也被敵方賞識,納粹德軍在二戰末期苦於原料短缺,開始生產MP-3008以替代MP-40,而「應急槍」MP-3008就是司登衝鋒鎗的翻版。

「索米」M1931式衝鋒鎗是由芬蘭的萊迪在其設計的M26衝鋒鎗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並用其國家的名字命名。該槍問世後名氣不大,但在蘇芬戰爭中以其性能和戰術使用而名聲大震。大容量彈鼓,拉機柄在射擊時固定不動的設計、優質選材和嚴格的加工工藝標準使「索米」的射擊精度和可靠性甚高,在連發時射擊非常穩定,以其優異的性能成為二戰衝鋒鎗的佼佼者。但也正因它複雜的加工工藝和昂貴的材料,使它不適合大量生產,在二戰時期的總產量不超過8萬支。該槍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開膛待擊,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900發/分,配有多種供彈具,容彈量最多的為70發彈鼓。

「索米」深深「傷害」了蘇軍,也影響了蘇軍的裝備建設。從1941年投人戰爭開始,蘇聯人受其影響迅速生產PPSH-41「波波沙」衝鋒鎗,不過,口徑卻忠實於蘇聯紅軍的制式手槍7.62毫米托卡列夫的口徑。

PPSH-41「波波沙」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里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鎗。與司登衝鋒鎗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是,PPSh-41也採用了大量衝壓部件,十分便於大規模量產。二戰結束以前,這些武器共生產超過600萬支。蘇聯常常整團甚至整師裝備此槍,使他們在近距離上取得無法比擬的火力優勢。

1967年,德國黑克勒一科赫公司發明了MP-5衝鋒鎗。該槍採用滾輪延遲開鎖工作原理,限制射擊速度。槍身結實,生產精細,連發射擊時具有極好的穩定性和精確性。因此,MP-5被迅速出口到許多國家。MP5有許多變形槍:固定槍托型(MP-5 A4),伸縮槍托型(MP-5 A5),無托超短型(MP-5K)。所有這些槍都可配裝一個有效的消聲器,這就是MP-5 SD,該槍在全世界特種部隊中戰功赫赫。

在現代軍隊中,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通訊人員、運輸人員以及醫務人員的比例為1:5或1:10。後勤人員和車輛駕駛人員准以用仍顯過大的突擊步槍達到自衛的目的。製造廠商意識到了這種變化,設計一系列輕且緊湊的衝鋒鎗。它們中間有捷克的VZ61衝鋒鎗、波蘭WI63衝鋒鎗、以色列的「烏齊」衝鋒鎗、義大利的「幽靈」衝鋒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比利時推出的5.7mm口徑的P-90衝鋒鎗,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了全新彈藥的個人防衛武器,威力十分驚人。

P-90衝鋒鎗槍長500毫米(槍管長230毫米),寬5毫米是以5.7 x 28毫米SS90槍彈為基礎製造出來的,SS90彈僅重5.5克,而9mm派拉貝魯姆彈重12克。該槍只有69個零件,野外分解不需要工具,15秒內即可完成。P-90緊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的彈匣位置,彈匣位於機匣頂部這一布局,加上SS90槍彈質量小且外形小,使彈匣容量達到50發。P-90空槍重2.8公斤,帶50發彈匣時重3.2公斤,與帶30發彈的衝鋒鎗相當。另外,P-90衝鋒鎗能對付150米以外有防護的士兵,在100米距離上能擊穿24層凱夫拉、美國M1鋼盔以及汽車的擋風玻璃。

P-90衝鋒鎗因為外形結構符合人體力學、火力強大,殺傷力驚人、拋彈不影響射姿等諸多優勢,所以裝備了很多個國家的特種部隊,比如英國SAS特種空勤團、奧地利特戰部隊、法國國家法國國家憲兵特勤隊等祭祀和國家的特戰部隊的士兵都熱愛此槍,這款槍經常活躍在戰場中,比如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都有它的身影。

網友們,你們最喜歡的衝鋒鎗是哪種呢?不妨動手設計一款你心中的衝鋒鎗,想好性能、特點,留言來告訴我,看看誰的設計最先進、最完備!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euVFGwBmyVoG_1Z8d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