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10月末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以來,以頑強悍勇的打法打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步步後撤,聯合國軍的戰線出現崩潰的趨勢。到了1952年,志願軍已將聯合國軍推至38線以南,而聯合國軍並未取得任何一場大型戰役的勝利,而士氣低下。在1952年,美軍為了挽回頹勢、振奮士氣,決心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型戰役,投入巨量物資和人力,在志願軍的戰線上撕開一道口子,使部隊長驅直入,來獲得一場勝利。而這個想像中的「勝利之地」,被選在了上甘嶺三角地區。
1952年的美軍已經摒棄了之前的狂妄與囂張,每個作戰計劃經過縝密的思考,在物質上也做足了準備。擔任上甘嶺進攻任務的是韓二師和美七師,美七師是第八集團軍的下屬部隊,其總司令官是因「范佛里特彈藥量」而出名的范佛里特中將,所謂「范佛里特彈藥量」是一種兇狠到極致的優勢火力學說,主張準備比以往更多倍的彈藥量,對目標陣地進行火力覆蓋,美軍狂妄地認為,在這種程度的火力覆蓋下,沒有人能夠存活下來,但是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做到了!
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美軍用340門大口徑火炮、50多架飛機對志願軍的陣地做「火力準備」,炮轟時間長達數小時!火力最密集的時候,志願軍陣地上每秒落彈就有六發,每隔幾分鐘就會有新的一批炮彈落在志願軍陣地上!在「火力準備」後,美7師的先頭部隊,到達了他們認為不可能有人存活的陣地前,而迎接他們的是志願軍充滿怒火的子彈。原來志願軍在美軍火力準備時期的前幾天,沒有藉助任何大型機械,不分晝夜的、硬生生的在山體之中挖出了無數的坑道與地道。
在10月14日和11月25日期間,美軍為了打擊在坑道中的志願軍戰士,提高了自己的火力支援力度。直至11月25日,美軍撤出上甘嶺地區後。美軍對志願軍的兩個高地傾瀉了190萬發炮彈,飛機出動過3000架次,投彈超過5000枚。平均上甘嶺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就爆炸過76枚炮彈。上甘嶺山頭被削平2米,炮火徹底修改了上甘嶺的地表。但坑道和地洞使絕大部分的志願軍有生力量保存了下來。
就是在這樣兇狠的炮火支援下,志願軍戰士與敵軍展開了慘烈的陣地、坑道爭奪戰。炮火一停,敵軍開始衝鋒時,志願軍戰士就走出坑道,與敵軍在近距離戰鬥,每一條戰壕、坑道都反反覆復易手數十次。隱蔽在坑道的志願軍,會組成一個個戰鬥小組上陣地進行反擊,隨打隨補。而這些戰鬥小組的生存時間往往只能用分鐘來計算,年輕的戰士們用肉身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擋住了兇狠的敵人。
直至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美軍撤出上甘嶺前,志願軍共擊退營級以上規模衝鋒29次,營以下600餘次,與敵爭奪坑道、陣地29次,誕生了無數的志願軍英雄,有請求戰友向自己開炮的王成、用身體接通電話線的牛保才、堵槍眼的黃繼光、用身體抵住爆炸筒的龍世昌等英雄烈士。上甘嶺戰役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的「幻想」,妄圖通過炮火轟炸和優勢火力擊垮志願軍的「幻想」。上甘嶺戰役中美韓共傷亡15000人,美媒稱此地為「美軍的傷心之地」,無數美指揮官在此役過後感到絕望,志願軍用事實向世界宣告:「永遠不要試圖向中國人防守的陣地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