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西陽,山西省作協會員。著有長篇小說《流逝在身後的歲月》有數萬字散文,短篇小說刊發在報刊及新媒體平台。
疫地有牽掛
師傅,你好嗎?如果不是這場災難降臨,不會如此牽掛家住武漢的你。三十一年前,你伴隨我們走過了緊張的四十八個工時。短暫的學習時日,留給我三十一年的難忘。如今牽掛你們的安穩,日漸縈繞心頭。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緊束著放不下的心,惶恐不安。
過去的日月里,懊惱過無數次,分別時,只顧著握手擁抱,只顧著千謝萬謝,竟然沒向師傅要下詳細通信地址。偌大的武漢電線二廠,我曾給師傅寫過信,卻沒有得到迴音。想必是信沒有轉到你手裡。而今,當疫情籠罩這座城市時,在通迅這麼發達的時代,我卻無法找到你,向你問聲,師傅,你好嗎?
一九八九年的十月,我們一行九人赴往武漢電線二廠學習。從中條山礦區走出去的我們,汽車倒火車途經二十多個小時後,被眼前的長江震撼了。剛接到通知時,我腦子裡一閃的是武漢長江大橋,是那條深遠的長江。當站在橋頭望著煙波浩渺的江水時,與想像中的畫面落差太大!江心載浮著遠遠近近的船隻,渾厚悠長的笛聲,頓時將我們從旅途的疲勞中拽了出來。接我們的師傅,見一個個難以抑制的興奮表情說,看你們一點也不累,那就沿著大橋的人行道過去吧,過去橋走不遠,就是聞名的黃鶴樓了,從樓頂看長江,更壯觀。徵得隊長的同意,我們蜂擁而至。當站在黃鶴樓的最高處,遠目,茫茫江水盡收眼底,真就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啊!
這座美麗的城市縈繞在我的心頭三十一年,每每想起,感嘆歲月如梭。常常回憶這座城裡有個武漢電線二廠,這廠里有留給我難以忘懷的人們,黃廠長,一個高大威嚴的男人,偶爾在廠區或會議室碰到他,總是和藹地問一句,你們學習中有困難嗎?車間的何主任,每周至少兩次,把我們集中在他的辦公室討論,交流生產工藝流程,解答我們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
最難忘的是帶我班的齊師傅,她手把手教我焊接細如髮絲的銅線,不厭其煩給我們講解生產中突發事件及處理措施。因時間緊任務重,齊師傅經常跟我們夜班,反覆給我們示範來不及焊接的斷線,她的一雙手擰出了泡,擰脫了皮。更讓人暖心的是,常常夜班,她會給我們煮宵夜,那碗濃稠噴香的白米粥拌著她從家裡帶來的小鹹菜,溫暖得我懷念至今。師傅,你可好?疫情肆虐的日子,曾經的徒弟惦記你,惦記你的家人,惦記曾經一起工作學習了四十八個日夜的工友。願上蒼護佑,早日脫離險情。
師傅,我在文中附上我們分別時的照片,三十一年來,我搬過數次家,這張照片牢牢記得隨身攜帶。萬般希望這篇短文帶著我的牽掛能傳到武漢,傳到師傅的眼裡,果真這樣話,上蒼真是眷顧我了。待到疫情消失,我會再去這座城裡,定會再握住你溫暖的手,和你再上黃鶴樓,同游東湖,共爬喻家山,攜手漢正街,六渡橋……師傅,保重。武漢的同胞,保重。我們山西的137位優秀兒女,帶著山西人民的深切期望和祝願去了,去和病毒拼搏,他們以黃河與長江奔騰不息的精神去橫掃疫情,去搶救生命。他們和全國各地的白衣戰士並肩作戰,他們是國家的勇士,國家是我們的靠山,戰士是我們的親人,災區的同胞是我們的牽掛。非常時期,我們緊緊團結在國家的懷抱中,眾志成城,還我神州安寧!
師父,別怕,受疫情困擾的同胞們,別怕,我們這個曾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永遠保留著可貴的傳統精神,每遇危機關頭,就會激發出驚人的能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身先士卒,為人表率的戰士們勇往向前。看著他們累倒在工作現場,全副武裝躺在地板上緩解一下極度的疲勞,看著他們因長時間戴口罩、手套磨破腐爛的皮膚,聽他們哭著說,自己同事又傳染了,他還是個孩子啊!我抑制不住淚流滿面。全國六千多名醫者趕赴武漢,前有八十四歲的院士鍾南山,感動中國。後有我們山西年輕護士,張靜「1月2日做完開腹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毅然決然跟隨大部隊前往災區。前線傳來層出不窮捨生忘死的事跡,他們不是父母的孩子嗎?他們不是孩子的父母嗎?疫區的勇士們用自己的生命換得我們安然待家。"國有三不黑」救人之醫,育人之師,護國之軍。善待他們,便是善待自己,敬畏他們就是敬畏生命。
同時間搶生命與死神爭分秒。國家二十多億的防疫資金迅速到位,新聞滾動播出二十多個省同時支援武漢。試問哪個國家能如此迅速做到這一切?只有中國!
師傅,別怕,同胞,堅強,我們身後是國家,身旁是戰士,做好自己,共祝家國安好!
責任編輯 楊志強
總 策 劃: 周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