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寶貝了!」民工剛喊出一聲,就被帶隊工長兜腦門一巴掌:
「你喊什麼,挖著寶藏有你這麼張揚的嗎?你再仔細看看,這不就一髒玻璃杯,算啥寶貝?扔一邊去!」
可是在戰國大墓,2200多年前怎麼會有玻璃杯?這說法不科學,絕不這麼簡單。
基於嚴重的盜掘情況,於是有人提出:會不會是盜掘過程中,盜墓賊丟棄的自己喝茶用的玻璃杯呢?
但這種假設很快就被否定。北京科研機構原料和碳十四檢測顯示,杯子材料是水晶而非玻璃,年代明確為戰國晚期。所以,這是戰國晚期水晶杯了。
結合它被發現的整個過程,可以認定上述判斷完全正確。只是它身世之謎,一直沒鬧清楚,頗是耐人尋味!
1990年10月中旬一過,浙江杭州漸起涼意,人們這時會多加件外套,以防突然南下的冷空氣。
離杭州不遠的石塘村磚瓦廠,民工們絲毫不覺得冷,他們每天熱火朝天掘土,只為燒制上千塊磚瓦。
可是這天跟往常一樣例行挖土,變得有點不同尋常、莫名其妙,一位民工掘土時,突然打個趔趄,剛剛面前還是厚土壁,瞬刻變成1米見方的圓洞。
民工意識到挖到墓了,而挖到墓就意味著可能要發財了。因為裡面很可能有珍稀寶藏。
那年代,人們思想還不很開放,保密意識較強,正常莊戶人家,凡努力幹活過日子的,面對此情此景,都會馬上報告情況。
此前,在這個村,有人挖到了陶瓷編鐘,偷偷藏起來,然後賣給文物販子,後經舉報,才被抓坐牢。磚瓦廠負責人意識到問題特殊,為免生枝節,便迅速上報,文物專家帶著考古隊很快到場。
初步確定,這是一個墓,還有相連的墓葬群。擴大發掘後,果然發現這裡有一座戰國大墓。
在墓葬基址上,繼續探挖至地下1米,泥里忽然射出一絲光芒,近1個小時細緻處理後,晶瑩透亮一個「玻璃杯」呈現原貌……這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斜壁敞口,圓口圓底,通體透明,帶琥珀色,有個別絮狀結晶,外形與現代玻璃杯毫無二致。
顯然,它是用一整塊水晶取芯、挖鑿、打磨、拋光製成。
水晶與琥珀、玉石、翡翠都屬寶石,成分為二氧化矽,摩氏硬度較高,約6~7度,所以一般工具如金屬來製作水晶,作用有效。
那麼,這個水晶杯在2200多年前戰國,是怎樣製成的?
比較可靠的一種推測,是採用製作玉器的鑽管工藝,以及使用金剛砂打磨。當時玉器製作非常成熟,相同工藝用到水晶上也有可能。除此之外,當然也不排除已經失傳的工藝。
不過,面對硬脆的水晶,取芯打磨十餘厘米深度,如此小的杯口,手難以伸進去,杯壁又是斜面,取芯、打磨、拋光難度可想而知,一定更加費時費力,技術難度增加,上面的裂紋,應為製作過程中產生。
歷史上如此早的水晶十分罕見,即便現在,如此大一塊純度還這麼高的水晶都很難找到,僅材料本身就價值極高。加上水晶杯製作工藝,絕世孤品,尺寸早期最大,保存特別完好,註定它從發現起,就擁有難以估量的價值,甚至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2002年1月18日,戰國晚期水晶杯,與司母戊大方鼎、良渚玉琮王、三星堆青銅神樹、 曾侯乙編鐘等一起,被首批列入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64件國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STqRHUBd8y1i3sJr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