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10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婷)霜降節氣過後,長三角地區平均氣溫逐漸降低,許多消費者開始購買羽絨服準備"過冬"。根據蘇寧近日公布的數據來看,近兩周羽絨服銷量環比增長超過1.5倍。線索顯示,今年羽絨服價格有著不同程度上漲。以某知名羽絨服品牌為例,去年秋季羽絨服的平均售價在700-800元之間,而今年已經達到了1100-1200元。
羽絨服市場突破千億
從市場層面來看,目前中國羽絨服市場整體向好,呈復甦上升態勢。據中國服裝協會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中國羽絨服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增速維持在10%以上。
近年來,中國服裝消費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國外羽絨服品牌企業紛紛進軍中國,2019年中國羽絨服市場規模將接近1200億元,同比增長10.7%;並預測到了2022年中國羽絨服市場規模將超1600億元。
羽絨服廠家未必賺到
羽絨服廠家能在這波復甦上升的態勢中獲得更多利潤嗎?記者採訪了業內人士。
杭州市蕭山區某羽絨服生廠商管先生告訴記者:"羽絨價格的上漲與季節、企業的營銷策略相關;從成本、廠家利潤的角度上看,去年的鵝絨價格為每噸50萬元左右,今年的價格是每噸40萬元左右,儘管成本下降,但利潤率與去年同期沒有太大變化。"
經過一番探訪,記者還了解到,相比年初,目前鴨絨價格下降了20%-25%,鵝絨價格下降了5%-10%,但仍處於歷史的高位。業內人士表示,羽絨製品市場的回暖、替代品棉花價格的不斷走高等多重因素共同導致了羽絨原料價格上漲,但當前這波火熱的市場行情,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更多收益。
據了解,作為傳統輕工業,目前羽絨加工的整體利潤率在3%到5%左右浮動。為了降低原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提升利潤率,不少羽絨加工企業選擇向產業上下游進行延伸,比如與養殖企業合資辦廠,或設立自營的下游製品生產廠等;有的企業還加大了生產設備的投入,以生產更高附加值的羽絨原料產品。
國產羽絨服競爭力有待提高
採訪中,年輕消費者提出了對羽絨服品質和設計感的要求,在羽絨馬甲、短款羽絨衣、長款羽絨衣等款式中有著不同的選擇。
對於國產羽絨製品在消費者中認可度不佳的現狀,業內人士稱,我國羽絨廠商具有加工能力強、靠近原料產地等優勢,一些歐美奢侈羽絨服品牌的生產流程不乏中國工廠的參與,在國際級檢測中產品質量也都有不錯的表現。國產羽絨服要獲得更大市場競爭力,需加強時尚探索,對標國際品牌,讓羽絨製品更具有設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