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蘇州及各縣區溯源

2019-10-20     蘇州發布

su zhou

古韻

今風

相輝映

一座東方水城,讓世界讀了兩千五百年;一個現代工業園,用二十五年時間磨礪出超越傳統的利劍。她用古典園林的精巧,布局出現代經濟的版圖;她用雙面刺繡的絕活,實現了東方與西方的對接。它是東方園林的代表,它擁有的蘇繡、評彈、崑曲,具有傳世之美。早在遠古的農耕時代,它已經是三吳都會,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它更是長三角的經濟重鎮。人間天堂,江蘇蘇州。

蘇州市

春秋時,吳王闔閭於周敬王六年(前514)建國都闔閭大城(蘇州城)。戰國時先後屬越、楚。秦代建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所。西漢因之。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置吳郡,此又為吳郡治,屬揚州。三國時屬孫權吳國。兩晉南北朝大部分時間為吳郡治所。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改稱吳州,大寶元年(550年)復為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復改吳州。

拙政園——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還鄉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閒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 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取名「拙政園」。清時曾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為中國「四大園林」之一。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稱蘇州,因境內姑蘇山為名。大業(605~618年)初復改吳州,三年廢州改郡,又為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蘇州,七年置都督府,督蘇、湖、杭、暨四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江南東道治所。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蘇州。五代屬吳越,並置中吳軍於此。

暮色下的盤門——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築闔閭城。後迭遭戰火,「修葺之大若隨踵而至」,城池頑強地延存下來,且規模和位置2500多年來基本未變,保存完整。

北宋初仍為蘇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改置平江軍,政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屬兩浙路,南宋紹興(1131~1162年)初,改屬浙西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為平江路,屬江浙行省。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改為蘇州府,直隸南京。清仍為蘇州府,初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為江蘇巡撫治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江蘇布政司駐地,與江寧(今南京)並為江蘇省會。

覓渡橋——蘇州為水鄉澤國,環城內外河網密布,憑藉眾多的橋樑,貫通古城內外形成發達的交通網絡。

民國元年撤蘇州府,設吳縣;民國3年至民國16年為蘇常道治;民國17年(1928)建蘇州市,民國19年撤銷,復稱吳縣。民國23年起屬無錫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後改為第二區)。

崑曲《牡丹亭》——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公布19項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 表作,崑曲以全票通過而位列其中。崑曲擁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是歌唱、舞蹈、道白及各種技藝動作完美結合體;其聲腔系統獨 特,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是中國戲曲藝術集大成者。

1949年析吳縣城、郊地置蘇州市,由蘇南行署直轄,為蘇州專署駐地。境域分為蘇州市和蘇州專區兩個行政區。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蘇州市曾兩次劃歸蘇州專區。1983年初,撤銷蘇州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常熟市、沙洲(後更名為張家港)、太倉、崑山、吳縣、吳江6個縣(市)和平江、滄浪、金閶、郊區(後更名虎丘)4個區。

1983~1993年間所轄5個縣相繼撤縣建市。1992年3月,在古城區以西建蘇州河西新區(後更名為新區)。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蘇州為全國「較大的市」,擁有部分立法權,後列為全國一級城市。1994年2月,中國、新加坡聯合在古城區以東建蘇州工業園區。2001年2月,撤銷吳縣市,分設吳中區、相城區。2002年9月,蘇州新區、虎丘區區劃調整,成立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虎丘區。

市樹香樟樹

市花桂花

姑蘇區

歷史上曾隸屬於吳縣、長洲縣、元和縣。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旋析城區建蘇州市。9月,蘇州城區下設東、南、西、北、中5個區。1955年10月,城區各區改名:東區改為平江區,南區改為滄浪區,西區改為金閶區,北區改為北塔區,中區改為觀前區。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蹟——位於古城東南定慧寺巷。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判司王文罕捐資重建殿宇,並增建磚塔兩座,至道元年(995年)賜名壽寧萬歲禪院,後習稱雙塔寺。後歷代幾度修葺,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1956年6月,撤銷觀前區,分入北塔、滄浪2區。1958年7月,撤銷北塔區,分入金閶、平江2區。

2012年9月,撤銷蘇州市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設立蘇州市姑蘇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的行政區域為姑蘇區的行政區域。因蘇州別稱姑蘇而得名。

平江路——平江歷史街區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由城河、城牆、河道、橋樑、街巷、民居、園林、會館、寺觀、古井、古樹、牌坊等歷史遺存所構成的街區歷史風貌集中體現了蘇州古城的城市特色與價值,堪稱蘇州古城的縮影。2009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山塘街——地處古城西北隅,全長3600米,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於公元825年任蘇州刺史時修築,至今仍保持著"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傳統風貌。2010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虎丘區

虎丘之名,據《越絕書》、《吳地記》等記載,因吳王闔閭葬虎丘,三日後,金精化為白虎,蹲踞其上,故名。但北宋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中認為,「觀其岩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葬也」,「丘如蹲虎,因以為名」。

1952年10月,建蘇州郊區,以地處市區四周取名郊區。後建制幾經變動,1958年入吳縣。1962年設郊區辦事處,1968年廢,1981年復設郊區辦事處。1983年復置郊區。1992年3月,建河西新區管理委員會,屬市政府派出機構。同年11月建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區授牌——開發建設以來,蘇州高新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僅成為蘇州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自主創新的示範區和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而且成為蘇州現代化都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最繁華的金融商貿區之一。

1993年3月河西新區更名為蘇州新區。2000年9月蘇州郊區更名為虎丘區。2002年9月,蘇州新區和虎丘區調整為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治所高新區運河路8號。蘇州高新區的治所今已搬至科普路58號。

新區CBD——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蘇州高新區(虎丘區)自成立以來,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高新區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成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和創新高地。

吳中區

「吳中」是舊時吳郡或蘇州府的別稱。《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梁殺人,與(項)籍避仇於吳中。」這裡的吳中泛指太湖流域一帶。以後吳中逐漸演變為蘇州的別稱。

吳中區原來是吳縣市的一部分。吳縣市原名吳縣,是秦置古縣。清代,東山、西山建太湖、靖湖兩廳,1912年1月,廢上述二廳,改設太湖縣,不久易名為洞庭縣。同年7月,廢縣,其地併入吳縣。

寶帶橋——是我國現存最長的連拱石橋。始建於唐元和年間。橋有53個環孔,總長317米,比北京的蘆溝橋長50米。宋時橋圮,紹定年間重建。明代,蘇州知府況鍾又重新修葺。清康熙年間,橋身被大水沖毀,後經林則徐修復。

甪直古稱甫里,商末屬「勾吳」國,現隸屬吳中區。位於吳中區東南部,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蘇州工業園區,東銜崑山南港鎮。古鎮旅遊資源豐富,遺蹟留存眾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保聖寺、陸龜蒙遺址、葉聖陶紀念館、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博物館等。

新中國成立初,東山、西山及太湖湖區劃建太湖區行政辦事處。1951年6月撤銷,次年7月重建。1953年分屬吳縣、震澤縣,1959年屬吳縣。1995年7月,屬吳縣市(縣級)。2001年2月28日,撤銷吳縣市,分設蘇州市吳中、相城兩區。

太湖大橋北起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漁洋山,南至金庭大庭山,跨太湖,連接長沙島、葉山島、西山島,由1、2、3號橋組成,全長4308米,為中國內湖第一長橋。

相城區

明隆慶《長洲縣誌》載:「相傳子胥初築城時,先於此相地嘗土而城之,下濕乃止,其地因名。」因得地名相城。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長洲縣東南部置元和縣,屬蘇州府,元和的縣治在今蘇州元和路附近,今區境大部屬元和縣。晚清時為市為鎮,後又名湘城。2001年建區遂名相城區。歷史上曾屬吳縣、長洲縣、元和縣。

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後屬吳縣。1995年6月,撤縣建市,屬吳縣市。2001年2月28日,撤銷吳縣市,分設蘇州市吳中、相城兩區。

相城區陽澄湖蓮花島。

馮夢龍紀念館——2018年5月開館, 建築面積394平方米,分為五大展廳,圍繞馮夢龍為官、為民、為文事跡,展現他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追求。

吳江區

吳江市古代分屬吳縣、嘉興縣。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鏐分吳縣松陵鎮及其以南和嘉興縣北境置縣,治松陵鎮(即今吳江市),屬蘇州。因吳淞江流經縣境,乃以吳江名縣。

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占地九畝八分,建築格局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設計了坐春望月書樓、琴房、退思草堂、鬧紅一舸、眠雲亭等建築,步移景異,令人流連。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宋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又分烏程縣潯溪(今浙江吳興縣南潯鎮)以東57里入吳江,屬平江府。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州,屬平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屬蘇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縣西南境置震澤縣,二縣同城而治,仍屬蘇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省震澤入吳江。民國三年至民國十六年屬蘇常道。民國二十三年起屬無錫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後改為第二區)。1949年屬蘇州專區,1970年屬蘇州地區。1983年劃歸蘇州市。1992年2月撤縣建市,為省轄縣級市。2012年10月,吳江撤市設區,為蘇州市吳江區。

垂虹橋,始建於北宋慶曆八年(1048),位於古松江源頭,以「江南第一長橋」聞名。自建成以來,先木橋後石橋,屢毀屢建。現在東、西端共發掘出18個殘孔,「修舊如舊」名「垂虹遺蹟」。

修復好的東太湖美景。東太湖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後,曾經到處是漁船的湖邊變成了風景秀麗的景區,曾經到處圍網養殖的水域如今水面寬闊、碧波蕩漾。整治後的太湖堤岸蜿蜒曲折,湖面碧波蕩漾,儼然一幅水鄉美景。

常熟市

常熟古城與虞山、山南的尚湖融為一體,構成了山水相依城相連的獨特城市景觀。這裡自然山水秀雅,人文底蘊深厚。科舉時代,有進士486人,狀元8人,可謂學道名邦,故又有"江南福地"之稱。

常熟在先秦時期歷屬吳、越、楚等國,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後,屬會稽郡吳縣漢為吳、毗陵二縣地。三國吳置吳縣司鹽都尉於此。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分吳縣虞鄉置海虞縣(即今常熟市),屬吳郡。以其原名虞鄉,且地近海邊而命名。梁大同六年(540)於南沙之地置常熟縣,因境內向來「土壤膏沃、歲無水旱」「歲得常稔」,得名「常熟」,是時隸信義郡。

抗日戰爭時期,常熟沙家浜地區是新四軍重要的抗日游擊根據地,誕生了聞名全國的現代京劇《沙家浜》。改革開放後,新建的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與蘆葦盪風景區融為一體,成為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

隋開皇九年(589)在常熟設常州理,未幾移常州理至晉陵縣(今常州),隸吳郡。元上升為常熟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縣,隸蘇州。清雍正年間劃境域東部設昭文縣,常、昭兩縣治同城。

民國時期,兩縣合併為常熟縣。新中國成立初,以城區及附郭設常熟市,其餘為常熟縣境,隸屬蘇州專署管轄。1954年11月至1958年4月,常熟市為江蘇省省轄市。1958年撤市併入縣。1983年,撤縣設市,隸屬蘇州市。

常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國家生態市、全國文明城市、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綜合實力一直位居全國百強縣第一方陣。近年來重點打造汽車、裝備製造、紡織服裝3個千億級主導產業,擁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和一個省級開發區。

張家港市

春秋時屬吳國延陵郡,秦朝屬會稽郡。西漢高帝五年(前202),置暨陽鄉,東屬吳縣虞鄉,西屬毗陵縣暨陽鄉。西晉太康二年(281),置暨陽縣,縣治楊舍鎮,西及東北屬暨陽縣,東南屬虞鄉。東晉咸康七年(341),劃暨陽縣東部,置南沙縣。梁大同六年(540),於南沙之地置常熟縣。太平元年(556),於暨陽故地置梁豐縣,東屬海虞縣、常熟縣,西屬梁豐縣。

1982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張家港港對外開放。2015年12月11日,張家港港創建國際衛生港口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實地測評,成為全國首個通過覆核的國際衛生港口。圖為張家港港

隋開皇九年(589),海虞縣併入常熟縣,梁豐縣併入江陰縣。唐武德三年(620),復置暨陽縣,西屬暨陽縣,東屬常熟縣。武德九年,暨陽縣併入江陰縣。宋代始,北部逐漸成陸。清同治十三年(1874),開常通港,港北屬通州府。1949年4月,全境解放,東屬常熟縣,西屬江陰縣,常通港以北屬南通縣。1950年2月,常通港以北劃歸常熟縣。

1962年1月,常熟縣劃出14個公社和國營常陰沙農場,江陰縣劃出9個公社,建沙洲縣,屬蘇州地區。因大部分地區由江中沙洲圍墾而成,故名。1986年9月,撤沙洲縣,設張家港市,因天然良港張家港而得名。

1992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張家港保稅區,成為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2008年11月18日,張家港保稅港區獲准設立。圖為保稅區(金港鎮)雙子樓

香山位於張家港市保稅區(金港鎮)境內,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有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朝乾隆皇帝等一批極具價值的人文資源,有藏軍洞、烽火台等軍事文化遺址。圖為香山梅嶺

崑山市

商周時屬吳地,勾踐滅吳後,地屬越。楚威王滅越,屬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改邑稱縣,易名疁縣。漢改婁縣,屬會稽郡,三國兩晉屬吳郡。

梁天監六年(507),分婁縣置信義縣,屬信義郡。梁大同二年(536)分信義縣置崑山縣,屬吳郡,治今上海市松江縣西北崑山之北,因境內崑山命名。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縣廢,十八年復置,屬吳郡。唐天寶十年(751年)移治今址,屬蘇州。五代因之。宋屬平江府。

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至太倉、上海市界,西至環城河、婁江一線。開發區形成電子信息、光電顯示、精密機械、裝備製造、民生輕工五大主導產業,在全國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五,榮獲「江蘇改革開放40周年先進集體」稱號。

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崑山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是崑山絕對的中心地帶。是全國首家設立在縣級市的國家高新區,全區區域面積117.41平方千米。該區與玉山鎮,區鎮合一,2017年、2018年接連斬獲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首。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崑山州,屬平江路;延祐元年至至正十七年(1314~1357年)州治遷太倉(今太倉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屬蘇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縣西境置新陽縣,與崑山縣同城而治,仍屬蘇州府。

民國元年(1912),崑山、新陽兩縣合併為崑山縣。民國三年至民國十六年屬蘇常道,民國二十三年起屬無錫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後改為第二區)。1949年屬蘇州專區。1970年屬蘇州地區。1983年3月1日起屬蘇州市。1989年9月撤縣建市,為省轄縣級市。

花橋經濟開發區,位於崑山、嘉定、青浦交界,距離上海市中心僅20公里,素有「上海後花園」之稱。被列為國批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核心區、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區,曾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周莊鎮,位於崑山、吳江、上海三地交界處,全鎮面積38.96平方千米,下轄10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落)和3個居委會。著名畫家吳冠中稱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和5A級旅遊景區。

《中國特色小 (城) 鎮2018發展指數報告》發布,全國50個最美特色小鎮、50個最美特色小城鎮名單同時發布。位於崑山高新區的智谷小鎮排名全國最美特色小鎮50強榜單第16位,成為蘇州唯一入圍特色小鎮。

太倉市

太倉是一座長江經濟帶和沿海開放帶交匯點上的濱江港口之城。2018年,太倉港完成貨櫃吞吐量列全省第一、全球百強貨櫃港口第31位,增幅列全國第一;已成為長江貨櫃運輸第一大港、江蘇第一外貿大港。

春秋時屬吳地,秦屬會稽郡,漢為吳郡婁縣之惠安鄉。太倉之名,始見於宋熙寧三年(1070)郟亶《吳中水利書》中述:「今崑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岡身。」

原為崑山縣地,元代升崑山縣為州,延祐元年至至正十七年(1314~1357年)曾移州治於此。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四月置太倉衛。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移鎮海衛於此,弘治十年(1497年)正月析崑山、常熟、嘉定三縣於衛城(即今治城廂鎮)置太倉州,隸蘇州府。

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

至2018年,太倉已有德資企業300多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德資企業最密集、發展最好、經濟效益最明顯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國的德企之鄉」。太倉是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德企業合作基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屬江蘇省;同時置鎮洋縣為州治。民國元年(1912),太倉州和鎮洋縣合併,定名太倉縣。

民國3年至民國16年屬滬海道。民國23年起屬無錫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後改為第二區)。1949年屬蘇州專區。1970年屬蘇州地區。1983年3月劃歸蘇州市。1993年3月撤縣建市,為省轄縣級市。

太倉是一座經濟繁榮、高度開放的活力之城。

太倉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圖為鄭和公園。

來源:方誌江蘇(ID:fangzhijiangsu)、蘇州地情(ID:suzhoudiqing)

組稿: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素材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蘇州市志》

特別感謝:蘇州市各縣(市、區)地方志辦公室

蘇州發布綜合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ML56G0BMH2_cNUgYJ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