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醬廠的蘿蔔車間
老醬廠門外仍有賣蘭花蘿蔔
最後的「蘿蔔哥」
收購蘿蔔
鹽漬後的蘿蔔
老醬廠的蘿蔔菜畦
文/圖 張小章
上世紀90年代初,岳陽人上北京「拉關係」,不外乎帶兩樣東西:龜蛇酒和蘭花蘿蔔。龜蛇酒送人,蘭花蘿蔔火車上吃。
只說蘭花蘿蔔。
足夠讓岳陽自豪的醬菜。從削坡新村巷子裡老醬園走出來的這包醬菜,去過上海,下過廣東,闖過海外。到如今,只要一提起這包醬菜,很多老岳陽人頓時滿口生津,那脆爽、香辣的感覺從記憶中走來,撫之不去。
蘭花蘿蔔,因為製作時的刀功特別,切削後的蘿蔔連綿不斷,類似蓑羽,所以也叫「蓑衣蘿蔔」。這是一包自明朝就已經出現的地方醬菜,因為洞庭湖區土地肥沃,湖洲上出產的蘿蔔體長、個小、皮薄、多汁、味甜,以這種蘿蔔為原料,通過鹽漬脫水,花刀切片,再加拌辣椒粉、白沙糖、小麻油,製成方便的快食小包,深受食客喜愛,特別是旅行佐餐大受歡迎。
為什麼叫「蘭花蘿蔔」?
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加工蘿蔔的刀法為左右切,切後的形狀形似盛開的蘭花。上世紀80年代,原李鵬總理夫人朱琳品嘗到蓑衣蘿蔔後,對其大為讚賞,看到一隻小小的蘿蔔,提起來很長一串,吃起來更是韻味無窮,提議將蓑衣蘿蔔更名為「蘭花蘿蔔」;第二種說法是鹽漬後的新鮮蘿蔔,會產生一種類似春蘭的香味,所以叫「蘭花蘿蔔」。倒是原醬廠老工人李淑桃娭毑的解釋更加符合真實。她說,人們開袋吃蓑衣蘿蔔,捻起蘿蔔時,心情迫切,小心翼翼,總是會下意識地蹺起蘭花指,所以就叫成了「蘭花蘿蔔」。
據傳,「蘭花蘿蔔」是清末岳州城戴同興醬園掌門人馮鑫元取的名。「戴同興」是一家醬菜連鎖店,
總店在長江下游的南京,岳陽「戴同興」是加盟店,製作的蘇式酢、醋、醬及各種醬萊很有名望,尤其是以洞庭湖蘿蔔為原料生產的醬腌辣蘿蔔,更為行銷。因為其中的蘇式風格,傳統的蘭花蘿蔔都帶著甜口,甜中帶辣,辣中微酸,酸中有甜,明顯區別於湖湘地區的傳統製作的辣椒蘿蔔,特別適合「調口味」。
這種「蘇式蘿蔔」加工方法很獨特,原料選取單個重三兩到半斤的白蘿蔔,將蘿蔔洗凈後,按100斤蘿蔔4斤鹽的比例入池腌制一個月。加工切制時,上下交叉下刀,不切斷。然後漂洗、榨乾水分,使蘿蔔內的鹽分含量為5%左右,這時,100斤鮮蘿蔔只剩下了約30斤。
拌和味料是醬園的獨家秘籍,也是蘭花蘿蔔征服味蕾的最後「招術」,為的是鮮、香、脆、辣、甜,層次分明,相得益彰。
有故事說上世紀90年代,原岳陽市委書記儲波同志去西藏山南地區慰問,因為高原反應,沒有口味,吃不下飯,有隨行人員從行李中摸出一包蘭花蘿蔔,袋子一撕,香了一桌子。儲波書記是北方人,本不習慣食辣,他試著撕一小瓣夾在饅頭裡,竟然越吃越有味,忙問「帶了多少」,隨行人遺憾地說就只這一包了。「留著留著,要吃到拉薩!」書記說。
自古以來,岳陽的醬食生產一直很有名氣,從沙市到漢口,過往行船都不忘上岸來打醬。在民國年間,岳州醬食生產基本上是由湖北籍的李氏家族在打理,李字牌醬油和豆瓣醬的鮮香,給老岳陽人留下了深刻記憶,但聲名遠播的還是蘭花蘿蔔。
從1985年3月開始,岳陽蘭花蘿蔔銷售量開始增加,最高日銷售量達1.5噸14000多包。為了保證市場供應,醬廠擴大生產,新建蘭花蘿蔔車間,改革工藝設備,自製脫水壓榨機,蘭花蘿蔔生產線日產量達到了3萬包。
然而,好景不長,在改革開放初期不規範的市場競爭中,這朵「蘭花」最終還是凋謝了。
這一品牌的衰落成為了岳陽人永遠的痛,其中的原因值得經濟學者研究。首先是競爭,蘭花蘿蔔紅火以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因為失去監管,各種品牌的蘿蔔層出不窮,各種旗號的蘭花蘿蔔生產廠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種局面讓老醬廠人所料不及。造成的後果就是李鬼打李逵,假「蘭花」盛開,真正的蘭花無人識。再者是營銷,由於醬廠沒有自己的銷售網點和渠道,同為蘭花蘿蔔,老字號的蘭花蘿蔔銷售利潤是最低的,於是,在利益的推動下,經銷商大力推廣其他廠家生產的蘭花蘿蔔,各種蘭花蘿蔔一時間魚目混珠,老醬園蘭花蘿蔔的銷量急劇下跌,最低時,一個月銷量只有萬餘元,年產量由3000多噸下降到300多噸。
李淑桃娭毑說,製作蘭花蘿蔔是要用心的,首先是選蘿蔔,個體要大小適中,刀法更是有要求,原來手工切花,每寸切16刀,現在機械切花,每寸只切14刀,別小看少了這兩刀,特別影響蘿蔔的鹽度和口感。還有,正著切和反轉著切,必須保持標準的深度和厚度,只有用手把持,才能找到感覺
否則,沒有蘭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AX7RG8BMH2_cNUglk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