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3了,這寶藏片你怎麼還沒看

2019-12-07     獨立魚

​年末了,又到了揮霍年假的時間。


香玉已經摩拳擦掌小本本計算著日子準備出門浪了(雖然大機率是換個地方工作)。



旅遊雖爽,但也得看怎麼玩。


什麼網紅民宿、網紅餐廳、網紅打卡,千篇一律的自拍,全都麼得靈魂。


這麼泯然眾人的玩法,肯定是不適合我們這種酷蓋的。


要想浪得巧,功課要做好。


出於愛,香玉決定拿出壓箱底的影像版旅遊攻略。


為你們挖掘逼格制霸朋友圈的寶藏景點——


《城門幾丈高》



作為新晉網紅目的地,重慶絕對是路人緣最好的城市之一。


她身上的標籤,每一個都讓人印象深刻。


就算沒去過重慶,你也一定知道這裡有吃貨們心心念念不能忘懷的火鍋。



她更是國產電影最愛的取景地之一


有《瘋狂的石頭》里充滿市井氣息又痛快淋漓的黑色幽默。



有《火鍋英雄》里暴力荒誕的熱血犯罪。



有《少年的你》里泥濘中尋找希望的疼痛青春。



看過電影里的重慶,就已經對這座城市不再陌生。


但僅僅知道這些,還不足以領略她的驚艷所在。


央視爸爸的這部紀錄片,就深挖了網紅城市背後那段深埋的秘史。


導演徐蓓,一向擅長歷史紀錄片,曾經的爆款紀錄片《西南聯大》就出自她手。



這次的新作依然不負眾望。


一上線,就拿下了 9.3 的高分。


它所呈現的重慶,不僅對遊客來說滿是新奇,就連不少本地人,都感嘆這是第一次接觸到家鄉的秘密。


《城門幾丈高》,核心詞在「城門」


然而你翻遍各大旅遊攻略,可能都無法找到絲毫記錄。


太不起眼了。


但誰能想到,這些被人遺忘的城門裡,埋著很多有關重慶疑團的答案。



眾所周知,重慶的布局堪稱迷宮。


幾乎每一個到過重慶的人,都體會過被迷路支配的恐懼


這個 360 度立體交錯的魔幻之地,足以把智能導航變成人工智障


不僅現代技術無法指路,就連東南西北的原始認路法,在彎彎繞繞的道路面前也失去意義。


那麼問題來了:


重慶怎麼就形成了這麼個讓所有人都變成路痴的城市格局呢?


要知道,古代對於規制可是無比講究。


城市規劃大多橫平豎直,比如北京、西安這些古城,都是完美的例子。


重慶並非什麼隨意搭建的無名小城,在古代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作為三十六郡之一的「巴郡」存在。


歷來是重要戰略之地。



蹊蹺之處就在於此。


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強大城市,怎麼會不按規矩,毫無章法地隨意而建呢?


答案就藏在城門裡。


古時的重慶有十七座城門九開八閉


平日裡,九座城門會在白天打開,其他八座城門則處於常閉狀態。



為什麼這麼設計?


從清代的文獻記載里,研究者發現了城門的安排規律。


原來,這種格局恰恰對應了九宮八卦




聽著就很高級有沒有。


也就難怪現代人在這座城市裡找不著北。


沒點奇門遁甲、五行占卜之術,還真就看不懂。



這還只是玄妙之一。


棄用正南正北的軸線建城,選用九宮八卦格局,背後也有玄機。



古人建城,講究風水。


視野很大,尋著山川河流脈絡而設計。


在重慶這張八卦圖裡,如果以乾坤為線,從坤位的千廝門延伸出去,剛好會遇到一座山脈。


那就是巴東地區最重要的山脈之一——


華鎣山脈。



而將坎位的通遠門和離位的東水門相連,又會發現,這條線與長江呈平行之勢。



所以謎底揭開。


重慶那看似不規則的規劃,其實隱含著城市與山水互為呼應的精妙布局。


整座城市自建造之初,就是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律動。



上面這些知識點,看不懂沒關係,知道很厲害就可以了。


雖然下次照樣會迷路,但至少不用再懊惱自己路痴。


你只是迷失在了古人的浪漫里。


迷路之城的平面構造是清楚了,但這道大題才解了一半。


這座立體城市層層疊疊的房屋和街道,才真正令人頭暈。


其實我們算是幸運的了。


歷史上的重慶,比起今天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擁擠程度超出想像,人口密度堪比十一黃金周的熱門景點。



這段歷史,也記錄在城門裡。


在上世紀初,作為西南貿易重鎮,重慶經濟繁榮,人口不斷增加。


緊接著問題就來了。


重慶還沿用著 500 多年前就形成的城市格局。



什麼概念?


17 個城門合圍之內的城池面積,只有大約 2.4 平方公里


僅僅是今天重慶市渝中區轄區面積的十分之一。


這其中的核心區域(市區),只有大約 0.97 平方公里,說是「彈丸之地」也不過分。


可當時重慶的人口,已經達到了 30 萬人。


平均下來,一平方公里上有十幾萬人。



概括起來那就是一個字——



擠擠擠擠擠擠擠


要知道,今天擠到寸土寸金的我國香港,人口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里 7000 多人。


算下來一百年前的重慶,人口密度竟然達到了今天香港的 20 倍。


就問你怕不怕?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拆城牆擴城區。


這個方法簡直看起來太簡單了。


但要是真有這麼簡單,重慶就不會白受這麼多年擁擠之苦了。



真正的問題是,重慶是個三面環水的地形,要擴張只能往西邊的陸地走。


也就是打通西邊的城牆,在通遠門外開闢新市區。



可這路不是說通就能通的。


因為城門外,是自明清以來使用多年的墳地。


歌謠里,「鑼鼓響,看埋死人」的地方。



且不說迷信影響,沒人願意搬家去住墳地上;


就算膽子真夠大,也得先問墳頭的主人肯不肯。


這裡大大小小几十萬座墳塋,背後牽扯到的家庭數量難以估量。


還好重慶市第一任市長,「鐵馬將軍」潘文華(軍旅背景),足夠果決且強硬,制定了四條明確的遷墳標準。


排除萬難完成了遷墳這項大工程。


從此,重慶的發展才終於衝破了城牆的約束,走向更遠的地方。



現在再去到重慶,十七座城門,僅剩四座


保留下來的城門,在今天崛起的高樓大廈面前,顯得格外渺小。


從這裡走過,你都很難發現它的存在,更別說去了解這些跨越百年的青磚都曾經見證了什麼。



更多的城牆、城門,在發展流淌的歷史裡倒下了。


就連曾經高大威武,負責「迎官接聖」的朝天門,也在一百年前,因為難以適應近代化的需要而遭到拆除。



很多人可能會想,拆掉這些古老的城門可惜嗎?


香玉很難回答。


或許從建築的角度,我們損失了屹立幾百年的城門,那也是重慶人的共同記憶,難免感到惋惜。


但從發展的角度,城牆的消逝意味著我們沒有被一成不變的傳統束縛。


人們突破著自己的邊界,創造出一片新天地。



就像如今的通遠門,已經變成市民公園,一派欣欣向榮之氣。


城牆消逝了,但它守衛的這片土地和人民依然在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


用自己的倒塌換來城市的繁榮。


城牆對於重慶,又多了一層厚重的守護感。


對於這些厚重的城牆和城門來說,倒塌其實並不意味著結束。


記憶才是我們能給出的最好答案。


所以,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和偶然路過此地的遊人,下次再見到這些殘存的青磚,請多留一份心。


在它們其貌不揚的外表下,藏著訴說不盡的精彩故事。


上面刻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風風雨雨,記錄著這裡的苦難與波折、幸福與輝煌。


這些故事,城門記得,城牆記得。


我們也該記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2AD6m4BMH2_cNUgei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