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變有機肥,能吃餐廚垃圾,上清鎮培養的這東西真厲害

2019-10-28     鷹潭優生活

稻蛙基田

數千隻青蛙在稻田裡歡快跳躍,發出陣陣清脆的叫聲;一排排沉甸甸的金色稻穗已然成熟 ,等待著被運去烘乾廠房;「環保小衛士」黑水虻正忙碌於餐廚垃圾中,為農村生態環境貢獻著一己之力……10月25日,李員星望著自己豐碩的產業、看著貧困戶們有活可干,欣慰地笑了。

李員星

上清鎮城門村的李員星,原先一直在金華做麵包生意,收入可觀。隨後,因家庭需要,便從外地回來。鄉村生活的閒暇之餘讓李員星萌生出一個想法:「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帶動大家一起幹活,致富,過上好日子。」2017年5月,李員星便出資成立了員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截止2018年底,水稻蝦蛙等農業銷售收入320萬餘元,利潤25萬餘元,幫助12戶貧困戶脫貧就業;2019年,就業脫貧人數已達32戶。

黑水虻是目前員星合作社正大力發展的產業項目,現在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裡,對於市場上的餐廚垃圾都是統一挖坑填埋,沒辦法進行良性處理,而他們引進的黑水虻什麼都能吃,經過它們的轉化再將這些餐余施到稻穀里,就能變成綠色有機肥,可以用來種樹,種瓜果。除此之外,黑水虻自身還能喂雞、喂蛙,是一種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飼料,可謂是一物兩用。

黑水虻

清理餐廚垃圾

「以後我們還打算把上清鎮、龍虎山這裡所有的餐廚垃圾集中處理起來,將蟲種的培育技術教給貧困戶們,帶動他們將黑水虻散養起來,這樣每戶貧困戶每月可增加收入3500-4000左右,效益更高。」合作社負責人薛文興談及黑水虻給貧困戶帶來的經濟效益時,滿是自豪之情。

貧困戶們學習黑水虻養殖技術

送一簍魚,不如送一張網。讓農民脫貧致富,不僅要加大投入,更要給農民傳授脫貧致富的科技,讓他們掌握一定技能的同時,也能具備自身脫貧致富的能力。記者在員星合作社的黑水虻養殖示範基地看到,三五成群的貧困戶正賣力地用著鏟子給收納盒裡黑水虻的幼蟲翻面。「將技術學到位後,可以自己引種養殖,增加收入,何樂而不為嘛。」貧困戶鄒眾禮向記者說道。

貧困戶們在稻穀烘乾廠勞作

從剛開始的困難重重,到如今合作社的一派繁榮,李員星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現在合作社越做越好,農民的生活也改善了許多,甚至很多外地打工的也回來我這裡投資。」據了解,李員星將繼續以合作社為軸心,將資源開發與自主研發相結合,充分利用合作社的科研團隊、科研設施基礎,建立黑水虻繁育技術體系,制定黑水虻繁育技術規程,實現生物轉化餐廚垃圾處理。

李員星為貧困戶們發米髮油

下一步,員星合作社還將通過黑水虻養殖產業結構調整、延長黑水虻養殖的產業鏈等方式,充分提升黑水虻養殖的附加值,以此帶動周邊經濟發展,促進當地貧困戶脫貧,推動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鷹潭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w7IEW4BMH2_cNUgMD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