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詞人秦觀的後代,怎麼變成了上海縣的城隍神?

2021-03-24   勇哥讀史

原標題:宋朝詞人秦觀的後代,怎麼變成了上海縣的城隍神?

秦觀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詞人,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一生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文賦,官至國史院編修。

1100年,秦觀病逝於藤州(今廣西省藤縣)。

秦觀去世後,子孫後代居住在江蘇揚州、常州等地。南宋末年、元朝初期,秦觀有一支後人為了躲避戰亂,遷移到今天的上海黃浦江畔。

1296年,秦觀的七世孫秦良顥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秦裕伯。當時,在秦良顥幾代人的努力下,秦家已成為當地擁有大量田產和房產的大家族,人丁興旺,以至於後來產生了一個老地名「秦家行」。只是現在秦家行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無蹤了。

秦裕伯家境寬裕,衣食無憂,卻遲遲沒有走上科舉考試的道路。直到1344年,秦裕伯才考取進士。這一年,他都48歲了。秦裕伯步入仕途後,歷任湖廣行省照磨、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行台侍御史等官職。

1354年,由於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時分崩離析,秦裕伯對未來喪失了信心,加上需要照料年近八旬的父母,便辭掉官職,回到了上海老家。

秦裕伯沒有預料錯。很快,朱元璋率領大軍攻占了江南地區。朱元璋為了安撫當地老百姓,起用了不少當地的士紳擔任官員。朱元璋聽說秦裕伯的名字後,派人徵召他出來任職。可是,這時候秦裕伯母親去世不久,需要在家守喪,因而拒絕了朱元璋的徵召。

朱元璋沒有死心。1368年,朱元璋創建了明朝後,幾次三番下文,徵召秦裕伯當官。朱元璋的言辭越來越嚴峻,甚至威脅「苟堅守不起,恐有後悔」。秦裕伯並不怕死,卻擔心殃及家族、桑梓,只好在72歲高齡應徵出山,到朝廷里供職。

秦裕伯到朝廷後,歷任翰林侍讀學士、治書侍御史等職。1370年,明朝第一次開科取士,秦裕伯奉命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劉基一起擔任京畿地區的考官。考試結束後,朱元璋將秦裕伯派任為隴州知州。隴州即今天的隴縣,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隴州路程遙遠,旅程艱辛,對於已經74歲高齡的秦裕伯來說,無異於一次生死考驗。秦裕伯以年老多病為由,堅決辭掉了官職,返回了上海故里。

1373年8月8日,秦裕伯病逝於上海,享年78歲(虛歲)。

對於秦裕伯的辭官和去世,朱元璋惋惜不已。他嘆息說「生為我忠臣,死當衛我土」,將秦裕伯封為上海縣的城隍神,即「上海邑城隍正堂」,並封爵為「顯佑伯」。從此,上海的民眾開始供奉秦裕伯。

城隍神承擔著守護神的角色,保佑一方平安。在老百姓心目中,城隍神屬於陰間的「陰官」,與陽間的「陽官」一個級別。上海縣的城隍神,相當於上海縣的縣令。老百姓受了冤枉,會將城隍神作為最後申訴的地方。上海縣令也承認,本地有一位地位相等的同僚。每位上海縣令赴任之前,還會專門到城隍廟拜一拜城隍神,乃至於住宿一晚「於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廟齋宿」,拉近與這位同僚的關係。

秦裕伯作為上海縣城隍神,工作乾得怎麼樣?

從明朝以來,上海及其周邊風調雨順,城泰民安,沒有遭到比較大的災難。清朝初期,剃髮易服令之下,揚州、嘉定等江南城市都受到大規模殺戮,給老百姓帶來重重災難。只有上海避免了災難。民間傳言,是秦裕伯「顯靈」,救了上海萬千老百姓。

從此,上海當地民眾對秦裕伯更加敬重。城隍廟的香火越來越旺盛,廟舍不斷擴建。

到了清朝晚期,秦裕伯又被賦予了新的「職責」:保佑海上安全。

晚清時期,由於京杭大運河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出現淤泥堵塞,使得江南地區的漕糧難以通過運河運送到京城,改成了海運,用船隻裝載著漕糧,從海上運到京城。1872年,一隊裝載著漕糧的船隻在黃浦上航行時,突然遇上濃霧,難以前行。就在這時候,濃霧之中出現了印著「秦」「裕」「伯」字樣的大燈籠,引導船隊擺脫大霧的糾纏,迅速沿海北上,按期抵達京城。

同治皇帝獲悉後,將秦裕伯欽封為「護海公」,希望用他的力量保佑海上南來北往的船隻。上海道台應寶時立即號召上海士紳踴躍捐資,將上海縣城隍廟進行擴建。此後,只要有船隻進出黃浦江,船主或押船官員一定會到上海城隍廟燒一炷香,祈求秦裕伯保佑一路順暢、平安歸來。

現在,上海城隍廟經歷幾百年風雨後依然存在,成為國家4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