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智慧:諸葛亮的七大知人法則,條條受益無窮,值得收藏

2019-09-22     軍史解密

真正的智慧,可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的頭號智者,不僅謀略過人,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謂可謂匠心獨具、有獨到見解。諸葛亮在著作《知人》一文,言簡意賅而又別具一格地闡述了自己的 「知人七法」:「夫人之性, 莫難察焉, 善惡既殊, 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 有外恭而內欺者, 有外勇而內怯者, 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簡而言之,是從對方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謂面面俱到,讓人受益匪淺。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這像是指要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有何特點。考察一個人,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可〝問之以是非〞,看其對是非曲折的判斷,對某事物的看法,觀察其志向。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模稜兩可的人,很可能是隨風搖動、忽東忽西的〝牆頭草〞之人,也是最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損害到公利的,因此絕對不可以委以重任。這種人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和內心操守,習慣於見風使舵,沒有定性。只有志向高遠、立場堅定、胸懷寬廣人,才是可交可用的人。

志向, 指人們在某一方面有所作為的努力方向, 是人們前進的動力。人無志不立。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 也不可能有所作為。「問之以是非」, 不僅觀其志, 還提供了觀志識人的方法。例如少年周恩來就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宏圖大志, 通過年少時的遠大志向便可知其將來必成大器, 事實已經證明, 正是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矚目的傑出政治家。可見, 觀志識人不失為選人用人的一個基本方法。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向對方提出尖銳問題,看他是否具備分析問題、處理事理的能力。

「變」指的是應變能力。選人用人不應是本本先生, 更不能是鄭人買履中的「鄭人」。怎樣知其應變能力強弱呢?諸葛亮的辦法就是用無懈可擊的言辭把他逼到理屈詞窮的地步, 讓他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嘴之力, 看其反應如何。應變能力弱者語無倫次, 瞠目結舌;應變能力強者, 定會絕處逢生, 另闢蹊徑, 出奇制勝。諸葛亮認為能言善辯者一定是頭腦靈活、思維敏捷之人, 也一定是對事情了如指掌、深諳其道之人。

辯論之道可以說在當今社會得到了最大應用。辯論賽正反雙方各持相反觀點, 彼此闡述各方觀點和理由, 駁斥對方的觀點, 進行辯論。幾番唇槍舌劍之後, 辯手的才能展露無疑, 人才也勢必脫穎而出。

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識」指見識, 指向對方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 讓他回答相應的計策, 從而考察對方的見識和謀略。古往今來, 見識短淺、計謀匱乏、遇事束手無策的官員, 即使有心為上級解愁、為百姓排憂, 也會力不從心。相反, 胸懷韜略之人, 必是見識廣博、視野寬闊之人, 也必將是可塑有用之才。

當今社會取才納賢, 普遍採用答辯面試等方法, 正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古為今用之例。

四、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古人曰:〝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正是考驗對方勇氣的時候。所以,要認識一個人,可以先告訴對方有一些困難的事物與風險要處理,看那人如何回應。

古代武將帶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古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 可見勇敢、勇猛特別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時是多麼重要。怎樣知其忠勇呢?諸葛亮的辦法是在重用一個人之前, 人為地製造逆境, 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

假設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個困難,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個困難, 成功的人數就會減少許多;如果困難增加到一百個, 那麼成功的人肯定是鳳毛麟角。因此, 人才一定要經過重重磨難的洗禮才會顯露出來。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所說:「只有經歷過地獄磨難的人, 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由此可見, 諸葛亮的「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是選拔傑出人才的重要方法。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人們常說〝酒品見人品〞,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但用酒卻可以打開人的心扉,使他傾吐內心最真實的自我。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個人酒醉之後,觀察他的品行如何。

俗話說「酒後吐真言」, 因為當人醉酒之後, 大腦的部分意識被酒精麻醉, 往往會把潛藏在心靈深處的本我展露出來。因此, 在識人方面「醉之以酒而觀其性」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從生理學角度分析, 酒後吐真言是因為急性乙醇中毒麻醉大腦皮層中樞所致, 此時人已失去大腦的理性控制, 通常會一吐為快、毫無掩飾。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人們交流過程中都存在著某種隔閡, 這種隔閡恰是由人的心理防禦機製作用形成的。然而, 酒可以通過麻痹人的生理功能來達到降低心理防禦機制的效果, 此時其真情、真言將自然流露。

中國酒文化由來已久, 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有關酒的典故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當然, 諸葛亮絕非簡單地提倡飲酒, 其真正用意在於利用某種適當的媒介, 實現人與人之間無障礙的交流溝通, 進而達到察人觀性之終極目標。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臨之以利」是給予機會, 甚至是把重要崗位交付某人, 然後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諸葛亮認為廉潔之人往往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忠心為國, 廉潔奉公;體察百姓疾苦, 注意節儉, 為政清廉;不貪酒、不迷色, 能夠廉潔自律。

三國時期, 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於律己, 一身清廉使然。同時他還要求蜀漢政府的各級官吏「清心寡欲, 約己愛民」。如對「托志忠雅」「為政以安民為本」的蔣琬, 對「雅性謙素, 家不積財」的費禕, 對「殷勤, 有忠於國」的董和, 對「非公事不言」的劉巴, 對「秉心公亮」「進盡忠言」的董允, 對「忠清款亮, 憂公如家」的楊洪, 對「忠勤時事」的姜維等人, 諸葛亮都加以表揚並提拔重用。

公生明, 廉生威, 清廉的影響力和時代穿透力極強。事實證明, 經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人, 不可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清官、好官。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誠信,是為人為事之本,人無信不立,一個人能否在社會立穩腳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諾言。

「言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一個人說話不算數, 就不值得別人信賴。所以, 看一個人講不講誠信, 不在於他說的怎樣, 要看他做的怎樣, 事實勝於雄辯。因此, 聽其言, 觀其行, 才是知人用人的高明之舉。

眾所周知, 國無信不興, 人無信不立。《禮記》雲:「誠者, 天之道也;誠之者, 人之道也。」做老實人, 說老實話, 辦老實事, 受人之託, 必忠人之事, 此為誠信之人;為官者不徇私舞弊, 不貪贓枉法, 一身浩然正氣, 此為誠信之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vFrWW0BJleJMoPMYZ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