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馬3小時55分,他用輪椅已經跑了75次馬拉松

2019-12-11     跑步學院

人生就像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不在於瞬間的爆發,而在於途中的堅持。你縱有千百個理由放棄,也要給自己找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所以,再苦再累,只要堅持走下去,屬於你的風景終會出現。

——張健

01 「馬拉松再長再難也就42公里」

12月8日的廣州馬拉松賽場上,張建用3小時55分,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75個馬拉松比賽。

張健生於1980年,是山東臨沂人,目前定居在廣州。

在張健3歲那年,因為沒有吃預防小兒麻痹症的「糖丸」,一場高燒後,張健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從此失去了走路的能力。生病之後的張建先後進行了五次手術,但他的雙腿依舊不能支撐他的身體。從此,他比別人多了一個夥伴——一副輪椅。

小時候的張建曾抱怨過父母,由於身體上的缺陷,內心也比較自卑,體育課從不敢到戶外去,只能在教室里眼巴巴的望著同學們在操場上奔跑跳躍。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高中,偶然間看到的一句話「親愛的,其實門外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看到這句話讓張建意識到,長期以來自己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浪費了自己的人生。張建自此才開始慢慢變得開朗起來,開始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幾年之前,在第二屆廣州馬拉松比賽當天,張建無意中路過比賽現場,看到穿著各色衣服的跑者,帶著各種旗子和標誌在路上跑。之後經過了一番了解,張建才意識到,那就是馬拉松比賽,隨即產生一個想法:我能不能也去參加馬拉松呢?

從那一刻起,張建便開始刻苦練習。這個過長漫長而艱苦,最開始的時候,跑不了兩三公里,張建就累的氣喘吁吁,但是他沒有放棄,長期堅持下來,慢慢的他開始挑戰5公里、10公里。訓練了半年之後,張建已經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一個半馬的距離——21公里。

就在訓練越來越得心應手的時候,張建又遇到了全新的困難——馬拉松組委會拒絕接受張建的報名:「每年全國有幾萬人參加馬拉松,但是從來都沒有見過有坐著輪椅參加的人。」但是張建也拒絕這樣的理由:半馬的關門時間是3個小時,而張建的目標是兩個半小時,只要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賽,誰都可以獲得獎牌和證書,而經過了這半年來的訓練,張建有絕對的信心能在關門前完賽。

在張建的堅持下,以及眾多跑友們的爭取下,組委會最後終於同意讓他參賽。最終,張建也不負眾望,用時2小時14分鐘,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場半馬。

02 「我們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在的殘障人士大概有八千六百萬,占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這個數字並不算小,但是日常生活中,好像沒有見到這麼多殘障人士。實際上大多數殘障人士都更喜歡待在家裡,在自己家基本上可以無障礙自由行動,但是一旦出門,總要讓人背讓人抬,總感覺太麻煩別人,感到不好意思。

張建身為其中的一員,自然了解這種感受。國內許多地方的公共設施,無障礙銜接做的不是那麼合理,而出行是一個人的基礎,如果連出行都做不到,那麼一個人的生活就會出現很大問題。

第一次挑戰半馬成功的經歷也讓他意識到,自己不僅在比賽中挑戰了自我的極限,同時,也可以藉助這樣一種公眾行為,為殘障人士發聲。通過這次馬拉松,張建了解到如果想要突破自己,沒有別的路,只有當你真的去開口,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去提出自己的訴求,很多事情就可以改變。

所以,張建決定開始把倡導無障礙出行通過運動的方式展現出來。

張建坦誠地說,其實每次跑馬拉松都非常累,但每次出行看到障礙,他就又有了動力。障礙會阻擋他,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在刺激著他、鼓勵著他去繼續倡導無障礙出行的理念。

不僅僅是馬拉松,在2015年7月份,張建還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他打算僅僅依靠輪椅,從內蒙古沿著G011國道,徒步走到北京。最終歷時19天,沿途500多公里,張建成功地從內蒙古徒步到了北京。

2016年張建環青海湖,完成極限馬拉松。360公里,一天跑42公里,九天完成。

在推進無障礙設施完善的同時,張健也希望更多殘障的朋友能夠接受自己,打開心門去重新認識世界,假如能夠走出家門那就是挑戰自我的第一步。

張建的事跡也引來了媒體的關注,南方周末、騰訊新聞紛紛為他做專題報道,幫助他離實現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

03 「健康人也許會有選擇困難症,但我往往只有唯一一條路。」

張建的所作所為究竟有沒有產生些許改變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最先改變的就是他身邊的人。

他跑團里的一個小伙子,15歲時騎摩托車發生了事故,成了殘障人士,就連上洗手間都成為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對他心理上打擊很大。但是後來他同張建一起,開始參加各種馬拉松比賽,逐漸走出陰霾,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還有一位大哥,以前是在南沙那邊給輪船做維護刷漆等工作。一天工作時,鐵鏈斷開,夾板掉下來砸傷了腰。他說他在第一屆廣州馬拉松的時候就報了名,但被拒絕了。如今在張建和朋友們的努力下,他終於可以實現了參加馬拉松的願望,第一次完賽的那一瞬間,他立刻就哭了。

除了他們,還有全國各地的殘障馬拉松愛好者們——

90後的小伙兒馮繡青,因為4歲時候的一場意外,腰部以下截癱,終生只能與輪椅為伴。但是他不僅不服輸,不願依靠輪椅,練就出屬於自己的行走方式,還學習共生舞、參加馬拉松,在運動中,他擁有一個無比自由的靈魂;

劉峰21歲遭遇車禍,失去整條左腿,右腿也大面積挫傷粘連,開始的時候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在媽媽的照料下才逐漸走出陰霾。如今劉峰已經年近四十,從2016年開始坐輪椅參加馬拉松,2018年還被重慶國際馬拉松組委會評選為「最美輪椅跑者」;

孫善永2歲那年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症。但是直到去年,他才開始使用輪椅,沒想到,半年前體檢時被查出患有脂肪肝,血壓也高,醫生告訴他,這是缺乏鍛鍊的表現。因為小兒麻痹症曾經失去了跑步的權利,但自從知道坐輪椅也可以跑馬以後,找回了信心,感覺「像飛了起來」。更重要的是,馬拉松帶給他全新的生活理念:「我覺得還是要多走出看看,感受社會新的變化,眼界開闊了,做起事情來也不一樣了。」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貧困還是富裕,健康還是疾病,我們都有追逐自由和幸福的權利。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充滿著重重阻礙,艱難險阻。當然,很多人會因為懼怕追逐過程里的未知,一次次地打退堂鼓。

很多時候被禁錮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思想。

就像這些輪椅馬拉松跑者們一樣,不管你是用腳走路還是用輪椅、拐杖走路,馬拉松對你都一視同仁,而最重要的是,要堅持,這才是馬拉松最重要的精神。

實現目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只有堅持下去,才能讓未來更早的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oSCAG8BMH2_cNUg3g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