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實在是無處可逛,於是我去了國子監、五道營和紅磚美術館

2019-12-25     什麼值得買

本文首發於什麼值得買平台請關注本帳號獲取更多好文,作者:討我喜歡


寫在前面

之前在北京上過學,而且因為工作的原因老是去北京,所以對於北京還是轉的比較透。前段時間又去北京,實在沒處逛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那些景點我都去過不止一次,而北京各種各樣博物館我也幾乎去了遍。所以這次去北京就去了從來沒有去過的國子監和去到過外面但沒有真正進去的紅磚博物館。之所以沒有去過國子監和紅磚美術館,是因為我這個人不喜歡逛廟,而國子監其實就是孔廟。而紅磚美術館的門票費用實在太貴了,居然要150塊錢,哈哈哈,在我眼中博物館不都是不應該不要錢的嗎?

國子監——孔廟

國子監 (Imperial College)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明、清時稱 成賢街 )15號,與孔廟相鄰,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 南京 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又稱為「北監」或「北雍」。

國子監是中國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太學)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占地面積超過27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國子監就是以前中國的最高學府,所以我這種學渣真的很沒興趣。雖然是周末,但是來參觀的人也不多,一共就遇到了一個旅行團。國子監也算一個小眾景點,但是依然需要買票。這裡雖然是個景點,但也是個博物館,記錄著中國封建王朝科舉制度的一些印記。但是這裡的展品,除了百年前就存在這裡的東西之外,其他都是湊數的,多半是「圖片展」。但是如果你喜歡建築、書法、石刻,這裡絕對是個不錯的去處。

畢竟國子監的屬性是教學,所以這裡的建築和故宮之間既相似又有區別。國子監的建築雖然比不上故宮或者其他宮殿那麼宏偉壯觀,但是也別具一格,一個一個都比較小巧。遠遠望去可以看到很多「亭子」,而每個亭子裡面則立著各種各樣的石碑。

國子監和孔廟其實就在一起,我們進了大成殿也就是國子監裡邊的正殿,在這裡可以看到供奉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牌位的地方。孔子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教育的開創者,在中華文化圈裡地位之崇高,毋庸置疑。其實我很奇怪這個地方怎麼會經歷過一些特殊時期而未被人所破壞。

之前說過,國子監一大特色就是裡頭的各種各樣的石碑。其中的精華部分應該是清朝皇帝題刻的石碑。之所以說他們是精華,因為國子監為了這些石碑專門建造了一座房子,還有專人看管。上面照片中石碑上變黑的部分據工作人員說是這塊碑的精華,被無數學生所拓印。也正是因為拓印的人多了,所以顏色都變了。工作人員讓我把這個部分拍下來,回去好好斷句,讀一讀它是什麼意思,可是我到現在都沒能把它好好研究一下……

除了碑文和石刻,這裡還有一些建築物,裡面和故宮差不多,空蕩蕩沒有什麼東西。不過好在人也少,過來轉一轉也不錯。

國子監里我最喜歡的是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大樹,這些樹應該都有著不短的歷史,因為各個長的都極其粗壯,而表面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形成各種各樣滄桑的紋路。有些樹幹上長了很多樹瘤,形成各種古怪的樣子,拍下來還挺好看的。

另外,由於這裡比較冷門,遊客比較少,卻又和北京其他著名景點一樣,有著傳統的古建築,紅牆藍瓦很適合拍照。如果去北京轉,想找個人少的地方拍照,可以來國子監逛一逛。

五道營胡同

出了國子監不遠,就是一條比較小資的胡同——五道營胡同。大家可以搜一下,五道營的位置離國子監非常近,幾乎就挨在一起。這裡有點像南鑼鼓巷,但是比那裡更高端一些。這裡的店鋪也都比較小資,並不是南鑼鼓巷那種臭豆腐+炸土豆+嘈雜網絡歌曲的感覺。穿梭在五道營胡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店可以進去逛,哪怕只是在店鋪外邊拍拍照也挺有意思。之前在這裡吃過早午餐,這裡的餐廳感覺也還都不錯。如果有時間,不妨來這裡轉一轉,喝杯咖啡。五道營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都各有一番風景。

紅磚美術館

首先在最開頭我要吐槽紅磚博美術館三點:

1.票價太貴,特展票居然要150塊一張,實在太貴了,堪比上海某些網紅展(我都不去的那種)。非特展票價不知道,但是應該也不便宜。

2.大冬天室內不開空調也沒有暖氣,進裡頭凍得半死.。

3.交通不方便,如果不開車,不知道要怎麼過去。

吐槽完畢,然後我們現在正式介紹一下紅磚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地處北京市東北部何各莊一號地國際藝術區,由企業家、收藏家閆士傑和曹梅夫婦創辦,2012年12月初步建成並試運營,將於201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作為一號地的地標性建築,紅磚美術館占地面積近二萬平米,其中包括8000平米的室外園林。主體建築方面:地上部分設置有8個展示空間,包括3個集兒童活動、公共教育等功能在內的休閒空間、1個接待大廳、1個藝術衍生品空間;地下一層配有三間適用於影像作品(資料論壇圖庫)的放映室;而院內部分則設置有學術報告廳、餐廳、咖啡廳、會員俱樂部等配套功能區域。

美術館的建築設計由著名建築師、北京大學建築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贛擔綱,與周邊土地相結合、在原有環境中生長,採用紅色磚塊作為基本元素,輔以部分建築上青磚的使用,打造出一座配備有當代山水庭院的園林式美術館,並也因此成為紅磚美術館在眾多美術館建築中脫穎而出的最大特色。觀眾在這裡可以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不僅能夠觀看到室內的作品展出,亦可游弋於戶外各種景觀之中。獨特的建築語言和創新的園林景觀為當代藝術與文化的發生、碰撞、呈現,提供了不同於傳統美術館的多種可能性。

目前紅磚美術館的永久收藏包括有:克里斯丁·萊默茨(Christain Lemmerz)、奧拉夫·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邁克·魁恩(Michael Kvium)、托尼·奧斯勒(Tony Oursler)、黃永砅、吳山專和英格等等國內外重要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部分藏品還曾在2012年12月試運營初期的收藏展中進行過展出。

未來,依託本館空間、景觀和地域特點,紅磚美術館將致力於當代藝術的深度研究和典型呈現,以具有學術性、前瞻性、國際性的一系列策展、駐地、教育、出版等活動打造藝術推廣與交流的國際平台,形成北京文化藝術生態中的新的共同體,並為公眾提供優質的藝術教育和文化休閒資源。同時,也是在此過程中,以實際經驗為中國當代民營美術館的運營與發展模式提供可行性參考。

剛剛提到了,紅磚美術館其實是一座民營美術館,這樣看來它的高票價就無可厚非了。竟沒有政府的補貼,想運作這麼大一個場館也是比較困難。19年11月到20年2月,這裡都是莎拉·盧卡斯在紅磚博物館的特展,所以本篇文章中的很多圖片都是特展中的一些片段,包括上面這雙靴子雕塑。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是英國最具影響力、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而這一次在紅磚美術館做的個人展,也是她在亞洲地區做的最大的一次個人展。不過講真,我對這些藝術真的一竅不通,所以這裡也就不做講解,大家看圖吧!

截止這裡就是沙拉盧卡斯個人展的一些內容,感覺他的展品都具有強烈的性暗示,以及對於女性和男性重新的詮釋。紅磚美術館的內部結構有也非常有意思,之前錄了一段錄像,但是由於內容過大,我的電腦無法編輯成gif,就不做展示了。

除了室內特展的一些內容,紅磚美術館裡頭一些常設的展品也非常有意思,比如說下面這個非常高的鳥籠,裡面關著各種各樣的鸚鵡。

而一進入展區右手邊的房間裡是一個巨大的空間,從天花板懸下一個半圓環,天花板是由鏡子組成,所以半圓環仿佛是一個整圓。房間內使用的是黃色的單色光,走進去之後人的眼睛會非常不適應,因為裡邊是單色光,所以在這裡你看到任何不是黃色的事物都只能呈現出不同的灰度。舉個例子,在這裡你看到別的人就感覺像黑白照片一樣。

而離開紅磚博物館的室內區域,室外區域則是另一番天地,一切都與磚有關。不光是紅磚,還有青磚。之前看過很多文章和遊記,說到紅磚博物館是個非常適合拍照的地方,相信說的就是室外區域。

第一眼看上去,這裡也許就像一個破舊的工廠改建的藝術街區,但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每一處其實都經過精心的設計。這絕對不是一個廢棄的工廠,而是從頭到尾由專業的設計師經過精心的設計而建造的一片藝術區域。這裡的很多結構和設計並不主張實用,而是為了表達某種思想,體現一種美。不論是狹窄的樓梯還是擁擠的過道,這裡每個區域你都可以用來拍照,但是如果你走過它們你就會知道,這種東西絕不是為了勞動和生產而建造的。

除了磚牆和青瓦,這裡還有一片水塘,讓整個區域增加了更多的靈性與意境。水塘里還有一些水禽,像下面這支不知道是什麼的毛茸茸的東西,我不知道它是什麼鳥,但是用著電暖器取暖的樣子真的好可愛……因為北京的天氣實在太冷,這些水禽已經不再動彈,只是一隻腳站立著,然後把自己的喙插在羽毛里取暖。

雖然這裡叫紅磚美術館,但是在室外區域依然有很多建築是拿青磚做的。穿過紅磚美術館裡的池塘,可以來到另外一片區,這裡不僅有些雕塑,還有一些似乎是用來作為工作室的區域。在這裡,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色,每一個角度都適合用來拍照。相比於在室內看展,感覺更多的遊客來這裡是喜歡在外邊拍照,有人甚至叫了專門的攝影師還帶了燈架。

像這種比較文藝的地方,當然缺不了咖啡館。在紅磚博物館,水塘旁邊就有兩個咖啡廳和餐廳,不過似乎它們是一家,只不過分了兩個區域。剛開始的時候說過,整個紅磚博物館是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在整個紅磚博物館中,只有這兩個餐廳能夠讓人把外套脫掉。餐廳里有電加熱爐,很暖和。如果在外邊待久了,凍的受不了,可以到裡邊暖和一下。價格嘛,至少咖啡不算貴,和星爸爸一個價位,但這裡畢竟也算景區嘛!哈哈哈


寫在最後

之前說過了,由於在北京待的時間還是蠻長,所以很多地方都逛了好幾遍。冬天去北京真的找不到什麼好逛的地方,如果下次去我準備去一趟環形鐵道旁邊的中國鐵道博物館。之前去過前門附近的那家,但環形鐵路那兒的對當時在玉泉路上學的我來說實在太遠了。

下次去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_lGP28BMH2_cNUgtP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