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米衝鋒鎗確實是好,但小國精雕細刻的武器,並不適合大規模戰爭

2019-07-22     皇家橡樹1972

電影《無名戰士》劇照,影片的背景就是「蘇–芬戰爭」,索米M1931衝鋒鎗在這部電影當中多次出現,但是有很大的藝術加工成分在裡面,當時芬蘭軍隊除特種分隊外,普通連隊平均44個人才能分配到一支「索米」,似乎還當成了輕機槍用。

這個電影背景就是芬蘭軍隊與蘇軍一直因為領土問題再打仗...「蘇–芬戰爭」,蘇軍出兵120萬,確實是傷亡慘重!戰後統計是蘇軍傷亡了40多萬人、芬蘭軍隊也傷亡了10多萬人,但按照人口比例來看芬蘭反而是損失大一些。

有人說索米衝鋒鎗在「蘇–芬戰爭」大顯神威,甚至改變了戰爭進程,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其實「蘇–芬戰爭」基本算是機械化戰爭(對於蘇軍而言,相反芬蘭軍隊卻是整體性的輕步兵),是各種武器裝備聯合作戰,芬蘭軍隊消滅大量蘇軍有生力量不僅僅是索米衝鋒鎗,它只是一種輕武器,數量也不多在這麼大型的戰爭當中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蘇軍的傷亡了大量兵力的主要原因:一是輕敵,這個好理解「龐大的北極熊」從體量上完全可以碾壓「北歐小狐狸」,所以就輕敵冒進。二是,戰爭時間是在1939年11月30~1940年3月12日,正好是北歐的冬季,溫度極低經常是零下30~40°,加上一米厚的雪嚴重的阻礙蘇軍機械化推進!而且芬蘭和蘇聯邊境屬山地森林地去,不但機械化部隊很難展開,在晝短夜長的月份蘇軍的航空兵也難以對地面進行支援...反觀芬蘭軍隊利用了滑雪板和會滑雪人多的優勢,經常組成小分隊神出鬼沒偷襲蘇軍,造成了蘇軍大量的傷亡。三是「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早在戰爭爆發前的10年就預感到蘇聯有可能入侵,在芬蘭–蘇聯邊境構築了漫長的防禦工事,縱深有60~90公里,分成三道防線,布置了大量的反坦克地雷、水泥樁,水泥和反坦克壕溝...還構築了大量的永備性暗堡...所以,蘇軍在芬蘭完備的防禦體系和惡劣氣候下才有傷亡巨大!而絕不是「索米衝鋒鎗」所為。

索米衝鋒鎗是一支好槍屬於近戰武器,發射9×19毫米魯格子彈,由於槍管加工比較精密,子彈發射到200米之外,彈著點散布仍然比較小。

芬蘭滑雪隊神出鬼沒確實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但整體戰略上是蘇軍贏了,芬蘭軍隊戰術上運用了得,但是國力差距太大!最後仍然是割地。

「索米衝鋒鎗」也確實給蘇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主要原因是在芬蘭地形複雜山高林密,兩軍交戰的距離是很近的,通常都在100米之內,這個距離可以很好的展示「索米衝鋒鎗」的射擊精度和900發/分鐘的高射速,完全壓制了蘇軍普通步兵的「莫辛納甘步槍」、SVT半自動步槍和少量的PPD衝鋒鎗(波波德)甚至「大盤機槍」都能壓制。

雖然「索米衝鋒鎗」性能優良,但是它過於精良的加工工藝,費時費力也限制了它的產量,它總共製造了8萬隻,與PPSH/PPS、MP38/40、湯姆森衝鋒鎗、司登,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製造數量相比是在是太少了!這也就限制了它作戰能力的發揮。

「索米衝鋒鎗」的事情也表明,過於精密製造的武器裝備並不適合大國軍隊裝備,就是現在也是一樣,M–16(AR)系列和AK系列都有各種缺點,但是它們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是可以大規模生產的武器,槍械本來就是消耗品,戰爭期間不是和平時期有時間對槍械進行保養,發射個5~6000千發子彈(理論上是萬發左右,但是很少做得到)很不錯了,就得換槍,如果因為產量上不去就會影響到部隊換裝備,所以大國的槍械都是結構相對簡單,加工用時短、工藝不那麼精良...的槍械!

反觀一些小國的槍械則是「精雕細刻」,因為軍隊人數也就幾萬人,槍的產能也能跟得上,就會在製造工藝上有較大的提高。

總之,「索米衝鋒鎗」性能確實好,也為保衛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但是它必定是小國武裝力量的裝備,不適宜給大國軍隊使用,也更不適合在大規模戰爭中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OX6QmwB8g2yegNDoh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