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3月24日訊(記者毛茵)疾病陰霾以及隔離之後的百廢待興,讓人們在心理和精神上承受著很大壓力,這個春天,朋友圈裡不少朋友曬出自己製作的花樣面點,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專家蔡紅琳稱讚,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吃出健康好情緒。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專家白漢平副主任醫師介紹,隔離會帶來急性應激反應,表現為焦慮、易怒、睡眠不佳、無法集中精神、感到能量不足,以及不願與他人接觸。而隔離之後很多人都表現出了「創傷後應急綜合徵」的症狀,甚至一些人會出現抑鬱症狀。
「不論生活怎麼樣,一日三餐仍然要吃。」白漢平說,情緒來自大腦,而每天吃的食物很大一部分都是要為大腦提供養分的,所以,食物對於作為情緒和認知中心的大腦非常重要,直接影響人們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大腦充滿了磷脂,所以優質脂肪對於大腦的發育和結構穩定很重要。神經系統執行功能還需要很多神經遞質,這些遞質比如五羥色胺、多巴胺等都是由胺基酸代謝而來,其中色氨酸的作用尤其重要。
蔡紅琳主任進一步說明,雖然「吃」不能解決所有的情緒問題,但是「吃得對」可以讓我們情緒更好,而更好的、積極的情緒,又會讓人選擇對身體更有利的食物,這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相反,垃圾食品會帶來情緒的惡性循環。食物有兩種作用,一個是營養,一個是愉悅。吃喜歡的食物,吃飽、吃滿足本身就會產生正向的情緒。一些營養素與情緒密切相關,如果缺乏,會導致焦慮和緊張,並且睡不好覺,如鈣、鎂、維生素B族的缺乏,會導致神經異常反應,鐵缺乏的兒童易煩躁。
(圖為市民朱紅英自製的紅糖饅頭,配成營養早餐)
「此外,腸道功能紊亂也會影響情緒。」蔡紅琳說,益生元、益生菌的適當補充既可調節腸道功能,也能幫助穩定情緒。她提倡吃發酵食品,如酸奶、發酵麵食、腐乳、泡菜、酵素等,既可補充鈣鎂、維生素B族,也能調節腸道功能。
魚、不含添加劑的堅果、新鮮蔬果和全穀物等,都是有科學根據的「情緒食物」。蔡紅琳還補充,自己做飯也是一個好的方式,吃得更健康。
【編輯:黃亞婷 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