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住宅被「嫌棄」?會變成「鴿子籠」嗎?專家提議一招解決憂慮

2019-10-11     藍白觀樓市

看到了樓市的一則新聞,關於剛剛過去「黃金周」的表現。

據時代周報10月9日報道,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指出:「目前賣家掛牌價格仍以市場價為主,部分心態比較平和的也會主動下調1-2個點掛牌,以增加看房量,促進成交。比如我們了解到的一套嘉里華庭中區140平方、帶車位的房源,9月中旬它的掛牌還在1300萬左右,現在降了50萬」。

也就是說,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房子降了50萬,依然沒人買。

不過,畢竟是一線大都市,算起來,房價不過才變動了3%而已。

也應了那句老話:你以為我是缺那50萬的人嗎?不,我缺的是那1300萬。

但是,簡單的案例背後,往往隱藏著錯綜複雜的原因。

印象中,京滬的二手房市場,從2017年收緊調控至今,成交量與均價雙雙下行,因為日益高漲的二手房均價,加上社保、個稅的限制,降價賣房不是什麼新鮮事。

筆者關注的,是一個似乎毫不相干的細節:越來越多的高層住宅,是不是正在被「聰明人」們嫌棄?

單是今年,我們就聽到了不少類似的聲音。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在前幾個月發文指出,高層住宅有幾個缺陷,很難克服。

第一,割裂社交,人際關係疏遠。

他認為,一棟棟幾十層的高樓,就是水泥鋼筋玻璃和裡邊隔離成小空間的大立櫃,每家就如一個鴿子間,上不接天,下不接地,環顧眼前都是樓。

天亮急起上班,擠公交地鐵到單位,工作還是在摩天大樓里;下班回到鴿子間裡,每人都在看手機屏;有的自己做做飯,許多住戶叫外賣,不進廚房了。

簡而言之,狹窄的空間,讓生活習慣發生自然而然的變化。

第二,不利於商業氛圍的形成。

周天勇認為,幾十層高的住宅,消滅了微社區、微商業、微創業、微就業,創業和就業機會狹小,產業和企業很難生存,這類的高層住宅樓群,會成為空中「貧民窟區」。

這個概念該怎麼理解呢?

拿平時我們經常逛的商超來說,開放、大空間、層數少、採光優、環境好,是商業氛圍最濃厚的區域,而高層住宅因為本身是居住用途,無論是商業還是辦公,都只能作為權宜之計,無法形成長久發展,更不用說組團式的產業氛圍了。

第三,影響生育率。

專家指出,人們越是居住在鄉村和小鎮上的低矮宅院中,出生率越高,在高樓中工作和居住,在地鐵和公交上串行,對生育形成不利因素。

他舉例稱,日本的鄉村和小鎮,出生率可達到1.5甚至更高,而在特大城市,出生率只有0.6到1之間。

如果說專家的前兩個觀點非常主觀,站不住腳的話,第三個觀點,確實有一定道理。

人口專家梁建章之前在演講時稱:在北京、上海這樣大城市裡,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平均一個育齡婦女只生0.6個小孩,就是每代人會減少2/3,農村相對多一點,但是,城市裡這些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年輕人生得更少。

反映到結婚率上的數據,也是如此。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我國的結婚率自2014年開始下降。2013年至2017年之間,我國的結婚率由9.9‰降至9.6‰、9‰、8.3‰、7.7‰。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結婚率只有4.4‰、5.9‰,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結婚率也偏低。

那麼,「高層住宅」跟大城市又有什麼關係?是不是「背鍋」了?

還真不是,我們再來看一組高層住宅的數據。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我國已擁有8層以上、超過24米的高層建築34.7萬棟,其中高層住宅23.5萬棟,均為世界之最。

早在2000年時,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已占了53%,2004年,北京高層住宅的比例也已經占到住宅總數的63%。

西部新一線城市重慶,一度擁有全國第三的高層建築數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屬熱點城市的南京,早在2011年,已有高層建築4978棟,其中2300棟為住宅。

前段時間,著名企業家曹德旺在接受採訪時,也對這樣的生活感到「不滿意」。

曹德旺說,「以前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走出家門就能聽到蛙叫蟬鳴,春天的季節很舒服,但現在看不到這些了。現在走出家門就是密密麻麻的房子,我認為,是我們這些貪得無厭的人造成的」。

這一席話說的有點無奈。

我們總是在懷念過去,懷念鄉村,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對「田園牧歌」充滿了嚮往,卻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早已習慣了「水泥森林」里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筆者覺得,高層住宅之所以越來越被「嫌棄」,原因在於,人們對房子變成了「鴿子籠」感到擔憂。

舉個例子,現在拿出100萬,能買哪些城市?多大的房子?

根據此前某房產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以各城市二手住宅平均掛牌價計算,100萬在一線城市中可購買面積最小,一線城市中,除廣州外,可購買面積均少於20平方米,連半地下的那種一居室都買不到。

二線城市中,因為南北、東西之間巨大差異,呼和浩特、太原、南昌等地肯定無法跟蘇州、杭州的房價趨同,100萬可購買面積不等,在20-140平方米範圍之內。

三四線城市中,像環滬的崑山、南通,環京的燕郊、固安,環深的珠海、中山,可購買面積也就在50平米左右,至於中西部的三四線城市,可購買面積範圍在60-203平方米之間,地域廣闊,懸殊也非常大。

顯然,能買的城市越來越少,能買的地方越來越窄。

針對這個問題,房地產大佬王石曾經「一言講明」。

他曾說:現在有一種說法,中國建築平均壽命三十年,這是事實。但絕對不是說建築質量只有三十年,現在的建築質量,應該比之前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房子,八十年完全沒問題,問題在於沒有地,所以到了二十年就要拆。這和我們的規劃、對未來的理念有關。

也就是說,與其還在擔憂高層住宅的質量、年限、壽命,倒不如關心一下規劃的變動,大部分人只是「杞人憂天」而已。

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種焦慮呢?不妨參考專家的看法。

在7月份,國務院參事、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演講時表示,老舊小區改造的總投資額應是5萬億元,綠色化改造來代替棚戶區改造,能夠大量節能減排,碳排放可以降至原有的1/3,甚至更多。

他還在演講中介紹了老舊小區改造的九大必備選項:建築性能檢測和加固;外牆保溫改造;可再生能源與建築一體化;雨水收集;加裝電梯適老改造;中水回用改造;供熱計量改造;立體停車場;廚餘垃圾處理與垃圾分類。

作為「國家智囊」,仇保興的提議非常詳盡。

用一招「舊改」,來解決人們對於高層住宅的擔憂,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指點迷津」的作用。

筆者覺得,這些措施,也將是未來高層住宅變得老化、擁擠、狹窄之後,房子改造要走的路,通過更加環保的方式,讓高層樓房的舒適度進一步提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G8vvG0BMH2_cNUgmd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