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冬補時節,很多朋友每天都在為補啥而煩惱。
其實,咱們身邊就有個雖說默默無聞,但營養價值極高的食物——雞蛋。
小孩吃雞蛋,有助於身體和智力發育;老年人常吃,可獲得膽鹼,對預防痴呆有幫助;年輕人吃可以很好地平衡營養構成;素食者常吃則能預防貧血。
難怪有人稱讚:每天一個蛋,從頭補到腳。
不過,雞蛋雖然常吃,但還是給大家提個醒,下邊這些錯可千萬別犯~
1、洗洗再保存
有這習慣的朋友,只能說你們的愛乾淨用錯地方了。
雞蛋殼上有一層肉眼看不到保護膜,均勻地覆蓋在蛋殼表面。
有了保護膜,外面的細菌就難以進入雞蛋內部;雞蛋內部的水也不會散失。
一旦用水清洗雞蛋,就容易把保護膜給洗掉,外部的細菌和病毒就能穿透蛋殼,進入雞蛋內部。
如果雞蛋是被細菌感染而變質,就會使吃的人中毒,妥妥地變成「毒蛋」啊!
所以,即使蛋殼有點髒,也別用水洗,如果看不下去就用干毛巾擦擦吧~
2、吃生雞蛋、溏心蛋
總有人認為,食物一經煮熟,就會造成營養流失。
於是,就把吃生雞蛋當做壓箱底的獨門養生秘訣。
你真是想多了~
首先,吃生雞蛋容易感染沙門氏菌,進而導致食物中毒。
其次,生雞蛋還含有抗酶蛋白和抗生物素蛋白兩種有害物。
抗酶蛋白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而抗生物素蛋白能與食物中的生物素結合,導致人體生物素缺乏,產生精神倦怠、肌肉酸痛等症狀。
只有煮熟後,這兩種物質才會被破壞。
還有些人會用開水沖雞蛋加點紅糖喝,覺得這是「升級版」的生吃雞蛋。
事實上,即使用開水沖,病菌和寄生蟲卵也不能完全被殺死,還容易引起腹瀉和寄生蟲病,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3、煮太久
看了上邊的內容,估計有人會說:既然不熟的雞蛋這麼危險,那我乾脆煮久點,這總沒錯了吧。
當然,也不行......
有研究發現,如果雞蛋在沸水中煮超過10分鐘,蛋白質結構變得更緊密,不容易與胃液中蛋白質消化酶接觸,所以較難消化。
而且,蛋的蛋白質含有較多的蛋氨酸,經過長時間加熱後,它會分解出硫化物,它與蛋黃中的鐵發生反應,形成人體不易吸收的硫化鐵,營養損失較多。
簡單來說,久煮的雞蛋,營養損失重還對胃不好。
而且,久煮的雞蛋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廢火。
4、老吃茶葉蛋、虎皮蛋、毛雞蛋
在吃這事上,中國人從來沒輸過。
一顆平平常常的雞蛋,到了國人手裡,能夠變幻出無數種花樣吃法。
但小編要來掃興了,這3種吃法最好少吃——
5、這些人不適合多吃雞蛋
雞蛋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多吃的——
看了這麼多,估計有人要犯愁了,感覺不會煮了!
其實大部分的煮法都是沒問題的,只要避開上邊的錯誤吃法,還是可以安心吃滴~
如果你實在不放心,給你推薦一個最佳吃法吧——
雞蛋有一種最佳吃法
這個吃法就是——水煮雞蛋。
因為水煮蛋不僅營養保留全面,還容易消化和吸收。
給大家分享一個煮蛋技巧:涼水下鍋,中火煮開後,再煮5分鐘左右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