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之下,漢民之上,元代的「色目人」到底是個什麼團體?

2020-01-03     國史拾遺

對元朝歷史稍微熟悉一點的人,一定都會聽過這麼一個詞——「色目人」,這個「色目人」地位還比較高,通常在漢人之上,但在蒙古人之下,這個「色目人」到底是個什麼人呢?

有一種說法是「色目」就是眼睛有顏色的人種嘛,元朝畢竟太大了,算上整個蒙古帝國更是如此,東亞西亞甚至東歐都打通了,所以西邊一些「金髮碧眼」的異族到了中國,被稱為「色目」,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所謂「色目」不是眼睛有顏色,而是「各色各目」,就是「各種各樣」的人,但剛剛那個說法也不是完全不靠譜,色目人它確實不是單指一個民族,而是一種「統稱」,稱呼的也確實多是來自西亞一帶的人。


蒙古人四處征戰,歐亞大陸打通一大半,一堆中亞西亞甚至東歐的人都來到了中土,這些人就是色目人,色目人有哪些呢?種類非常多,流入中土的粟特人、党項人、吐蕃人、亞述人、阿拉伯人、畏兀兒人、波斯人、猶太人、突厥人、斯拉夫人……都算。

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認為色目人有31種,清代錢大昕說有三十三種色目人。箭內亘認為色目人其實只有二十種上下(這裡面有些爭議是因為有些民族的讀音有爭議,比如有人認為。苦裡魯與火里剌,匣拉魯是葛邏祿的重複,禿魯花是一種蒙古軍人,夯力是康里的重複)。

雖然現在說「色目人」一般指的是元朝的色目人,但是其實「色目」這個詞出現地很早,唐朝就有,不過唐朝的「色目人」更多是指「姓氏稀僻」類的人,日本學者船田善之就因此宣稱「色目人」其實是漢語詞彙,在同時期的蒙古語史料中他沒有找到相當於色目人的詞彙。

元朝其實也差不多,中原蒙古統治者見的主要也是漢人,契丹人和女真人(早期進入中原的這些人基本被漢化,和漢人沒什麼區別),對一些的西亞來的人,也主要稱呼「色目」。

元世祖忽必烈中期,色目人大概定型了,朝廷的詔書,政府的公文里經常出現這個詞,元朝對色目人是比較優待的,這屬於統治族群,原因很簡單,漢人多嘛,所以蒙古統治者自然要找個幫手,色目人最合適不過了。

元代戶籍制度的特點是「諸色戶計」,分類方式可以依照職業:例如民戶、儒戶、軍戶、站戶、匠戶、僧、道等;也可以依照民族:如蒙古戶、畏吾兒戶、回回戶等。「色目人」中哪個族群比較多呢?主要是回回,接著是突厥人,波斯人。

色目工匠給蒙古人造的「回回炮」

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基督徒)、河西(西夏,党項人)、契丹、女真、漢人八類」。什麼突厥、吐蕃、波斯之類的,也不知道被分到哪裡去了。

那色目人有多少呢?徙居中原的色目人大約有三、四十萬,而江浙一帶的色目人,在元朝滅亡後和滯留的蒙古人一起淪為墮民,這是啥呢?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天下四等人」掉了個個兒(元朝「四等人」並不是成文法,但是在事實上,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確實比漢人,南人高),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受到歧視,於是這些人就只能做一些事小商小販、賣藝等底層工作。著名演員六小齡童其先祖就是蒙古人,因為明朝受到歧視只能從事賣藝等工作,到了六小齡童的曾祖父「活猴章」章廷椿開始,章家猴戲開始有了些名氣,六小齡童的祖父、伯父、父親也都是猴戲名角。

明朝墮民

對了,這色目人和「回回」有什麼關係嗎?「回回」一詞首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與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主要指蔥嶺西、黑海以東諸胡人。宋代的回回是回紇的音轉,民間也有將回回稱為回紇,兩者與回鶻可通用。回鶻即是畏兀兒、維吾爾族的不同音譯。

但元朝的「回回」顯然更寬泛,蒙古西征帶回來一批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等到我國,他們被稱為「回回」,不過這些人主要還是穆斯林民族,而有些比如欽察、康里、阿蘭人等那些突厥語系的色目人不能認為是「回回」,吐蕃、党項這些民族更不用說,只是人少,但蒙古人也知道他們和「回回」沒有任何關係,雖然他們也被稱為「色目」。

鐵鉉就是波斯後裔,據說長相和漢人不一樣

「回回」可以說是色目人的絕對主體部分,這些人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國各地,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當時相對較高(蒙古西征帶回來的都是學者,醫生,工匠等人,水平是大大高於社會平均值的),這些人後來就成了回族。

總體來說,明朝色目人地位不高,但色目人中也出了不少牛人,比如鄭和,鐵鉉,麻貴等。

作者:雲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1tidW8BMH2_cNUgf9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