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票房十年增長十倍的背後,他們到底立了多大功?

2019-12-13     艾維電影

日前,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已經突破600億元,比去年突破這一數值提前了24天,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再創新高是毫無疑問的。200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為62.06億元,十年間,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十倍左右。中國電影又有哪些變化呢?

艾維記者觀察到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有以下兩大特點:一是頭部影片對總票房收入影響愈加明顯;二是中國總票房收入逐步擺脫對進口片的依賴,國產電影票房占比逐漸提升,國產電影愈來愈具有競爭力。

頭部影片對總票房收入影響愈加明顯

艾維記者參考了中國票房網2009年-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年度TOP25的數據情況。(年度TOP25的票房統計是依據當年1月1日至12月底期間統計的票房數據)

由上圖可以看到中國年度票房收入TOP25票房合計走勢和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收入走勢基本一致,換而言之,中國電影年度TOP25的票房總收入變化基本可以代表年度票房總收入變化,以頭部的TOP25部電影的作為樣本分析,探究整個電影票房收入變化的規律是可靠的。

根據上圖可知,從2013年-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年度TOP25的票房收入合計占據總票房收入份額越來越大,從2016-2018年,頭部影片的占比有明顯擴大趨勢,馬太效應凸顯。

特彆強調的是本文是以年度票房收入TOP25為樣本分析的,TOP25的影片票房收入總計占據年度票房收入總額的55%-65%之間,反映的主要是頭部影片的變化。以2018年為例,總共有523部影片上映,25部頭部影片以不到5%的影片數量斬獲了超過60%的年度票房總收入總額,剩下超過95%的影片只取得不到總票房收入40%的成績。絕大部分票房成績不理想的中小影片的變化是無法從頭部影片變化來觀察的。

十年間國產片進步明顯,競爭優勢逐步加強

艾維記者整理了2009-2019年票房收入TOP25的數據,(2019年統計周期為1-11月,12月份暫缺),並且統計了年度票房收入TOP25的國產片和進口片情況,根據TOP25部影片中,國產片數量占比,國產片票房收入占比,繪製了下圖。

如圖所示,2009-2019年,中國電影可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對應2009-2011年間,國產電影保護狀態下,由於進口配額的限制,票房TOP25的進口片數量占比較少,以2011年為例,票房收入TOP25名中,國產片有17部電影擠入榜單,而進口片只有8部,然而,數量占比高達68%的國產片在票房表現上卻不如人意,僅以占比52.5%的微弱優勢超過進口片的票房收入。

2009-2011年間,年度票房TOP25的國產影片數量占比逐步增大,而票房收入占比卻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這一階段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政策上對國產電影大力扶持保護,進口片的引進受到較大的制約,院線排片也會傾向於國產片,外國大片引進的數量少並且沒有合適的上映檔期,因此,年度票房收入TOP25的電影作品中國產電影有絕對的優勢,然而引進的外國大片往往能收割豐厚的票房,中國電影市場對於進口大片供給遠遠小於需求。國產電影在溫室下緩慢發展。

第二階段,對應2012-2016年間,2012年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拐點,2月份,中國和美國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達成協議,由每年20部進口分帳影片配額之上增加14部進口分帳的美國電影,票房分帳比例也由此前的17.5%提高至25%。由於進口配額和票房分帳比例的增加,中國電影市場不再是國產片的「溫室」,國產片在2012年被逐步開放的市場「打回原形」,年度票房收入TOP25名中,國產片數量和票房收入都只有進口片的一半左右。

國產電影整體質量低下,優質新穎的進口大片對觀眾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市場上進口片配額的大幅增加滿足了觀眾的需求。這一年,國產電影票房表現「慘不忍睹」,真實的國產電影水平有了清晰的認識。

從2012年起,中國電影從擴大市場規模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模式逐步過渡到以創作、營銷、發行、放映等針對電影觀眾需求的發展模式。

2012年-2016年間,五年時間裡,國產片在更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和進口片「廝殺」。這一階段,國產電影由最初的「被碾壓」到「抗爭」再到「抗衡」。這一階段,觀眾對於進口大片已不再「新鮮」,利益驅使的資本市場下,進口片也不乏一些劣質的充數之作,觀眾對進口大片逐步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認知。更為重要的是,在進口片大肆進軍中國市場的背景之下,電影也逐步回歸創作本身,借鑑國外成熟的創作模式結合自身特點,整體提升了國產片的製作工藝水準。這一階段的中國國產電影在「廝殺」中快速成長。

第三階段,對應2017年至今,這一階段的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由高速轉變為低速。這一階段的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不再是擴大市場規模,而是轉變為以創作、營銷、發行、放映等針對電影觀眾需求。

2016年中國票房收入增長遠低於預期,除了電影質量整體不佳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驅動力的轉變。占據票房總收入70%左右的一二線城市中,影院已經基本覆蓋了一二線觀影群體,觀眾去電影院觀看電影是一件十分便利的事情。觀眾去電影院觀看電影主要的驅動力是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影院經理排片不再依據個人喜好而是緊緊圍繞觀眾需求,觀眾只看自己感興趣的。

為了擺脫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增長乏力的困境,擴大票房收入規模,進口電影排片檔期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市場需要更多國際大片的刺激。2017年,在更開放的市場競爭之下,中國電影票房收入TOP25的作品中,進口片有17部,國產片有8部。

如上圖所示,能擠入2017年中國票房收入TOP25的進口片大多是經典IP系列電影的續作。這些經典的IP作品在全球電影市場上都極具競爭力,2017年好萊塢大片扎堆上映的前提下,國產電影不敵也屬於正常現象。值得重視的是《戰狼2》 、《羞羞的鐵拳》 、《功夫瑜伽》 、《西遊伏妖篇》4部作品擠入年度前五。

春節檔後,好萊塢大片陸續進軍內地市場,在國產電影低迷的之際,《戰狼2》收割了56億多的票房,給國產電影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可以窺見的是,頭部影片中,國產電影已然在國內市場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中部影片的競爭力比較薄弱。

2017-至今,這一階段的國產電影面對的是更加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國產電影在頭部影片的競爭中表現亮眼,陸續誕生了《戰狼2》 、《紅海行動》 、《唐人街探案2》 、《我不是藥神》 、《哪吒》 、《流浪地球》等爆款佳片。在中部影片的競爭中也逐步顯示優勢,中國票房收入TOP25的影片,國產片也由2017年的8部增加到2018年的13部,截止19年12月9日的統計,14部國產片暫列中國電影票房收入TOP25的榜單。TOP25中國產片數量占比上呈現由32.0%—52.0%—56.0%的增長趨勢,TOP25中國產片票房收入占比呈現由45.6%—60.6%—66.3%的增長趨勢,票房表現上國產片好於進口片且有擴大趨勢。

這一階段,國產影片特點是類型多樣、遍地開花。軍旅題材、懸疑推理、動畫電影、主旋律電影、科幻電影等等各個方面都有佳作產生,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

不得不提的是,文中所揭示的中國國產電影發展的三個階段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通過對票房收入TOP25的影片分析對於反映絕大部分國產中小影片變化,是缺乏判斷依據的,但是分析貢獻總票房60%左右的頭部影片是基本能反映中國電影的整體變化的。

近幾年國產影片爆款頻出,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產影片的藝術和商業整體水準不足以匹配如此高的票房表現,有很多偶然因素,包括合適的檔期、愛國主義情懷等等。小編認為僅從影片質量來看,國產影片的確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爆款影片表現的確超出預期,然而爆款影片票房成績是電影觀眾花錢用一張張電影票投出來的,觀眾的審美是有差異的,人類觀念認知是不斷變化的,「經典作品不會過時,但是對於經典作品的評分會因時代人群變化而變化」,衡量一部電影的整體質量也需要參考大眾審美,所謂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評價體系也需要依據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調整。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電影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國產影片頭部影片票房貢獻明顯,中堅力量不足,中小影片市場不健全。國內電影市場占據優勢,在國際市場表現卻慘不忍睹,中國電影整體工業製作水平離世界領先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電影工業化製作還不夠健全,中國電影真正贏得全世界的青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從2009-2019年,中國電影的整體製作水準是不斷提高的,國產電影票房表現有目共睹,尤其是近幾年頻頻誕生國產佳作,能取得如此成績,原因比較複雜。有宏觀經濟變化、電影市場變化、觀眾需求變化等等層面,此文不作詳細分析。大部分中國電影觀眾對於國產片有更高的期待並且有更強的觀影動力是顯而易見。

中國電影十年間有巨大變化,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低速增長,中國國產電影也經歷「溫室下生長期」、「陽光下茁壯期」、「風雨下成熟期」三個不同發展階段。在「風雨下成熟期」階段,中國電影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如何鞏固並進一步加強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競爭優勢是當前主要思考的問題。

未來的中國電影也將迎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展望未來,中國電影會迎來「播種期」,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舞台上也有一席之地,中國電影將會向全世界輸出中國文化。如何將夢想照進現實,有賴於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有賴於中國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有賴於一批批電影人前赴後繼的為之奮鬥。

(文中表格均為艾維記者繪製)

想要了解更多電影方面資訊詳情,搜索作者微信公眾號「艾維電影」或者微信號film186」!精彩內容與你共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oH8_m4BMH2_cNUgBOUX.html